“狂”在唐代的审美转化及其文化意蕴

来源 :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在汉语文化史中多有贬义。从先秦迄于唐,"狂"的意义都停留在道德伦理层面,且多用在记叙性质的史传类著述中,在抒情审美类的诗歌等作品中出现极少。自唐代开始,文人在诗歌中广泛使用"狂"字,或总万物之情,或抒一己之怀。同时,唐代文人还非常钦羡和推崇历史上著名的"狂"人如接舆等,常以"狂"自诩。中唐"以怪为美、以丑为美"、打破传统诗教观念的束缚、重视创作主体个人情志表达的文学思潮对"狂"的风行和审美转化有着推波助澜的意义。"狂"作为审美的观念在唐代尤其是中唐以来的文艺品评中不断被采用,这标志着"狂"正式进入到
其他文献
《双忠记》旧说由浙江武康人姚茂良字静山所作,为成化间作品,而作者生平无可考。今考为浙江海盐人姚能字懋良号静山所作,武康当是姚氏祖籍。姚能为弘治间人,"少习举业,屡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