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經济困难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生时常会面临学习、经济、思想、心理等问题。对经济困难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研究,不但有利于掌握经济困难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困难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助困育人;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74-01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和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存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高校经济困难生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经济困难,高校经济困难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帮助经济困难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建立一个集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的帮扶体系,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不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高校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高校对经济困难生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生群体,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基本上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各种资助措施相互协助,困难学生受助面逐渐扩大。使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问题突出。作为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经济困难生,对当前或未来的挫折而表现出的复杂、消极的情绪状态,包括自信心的丧失、自尊心的损伤、过度焦虑敏感、挫败感及愧疚感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经济困难生大学生由于自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自惭形秽,心理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在心理状态极端脆弱的情况下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极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世的想法。
2. 经济困难生评定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格认定工作呈现不明朗状态,学生经济困难生与否完全取决于一张加盖公章的经济困难生证明。由于高校招生基本上是全国招生,辅导员无法亲身逐一调查经济困难生证明的真实性,也无法进行实地了解经济困难生家乡的状况,这无形之中造成了经济困难生证明取得方式及家庭是否经济困难生出现不真实的状态。审批确认一般要先由经济困难生书写申请书,然后辅导员根据经济困难生证明,核实情况后最终确定人选。
3. 精神帮扶效果较差。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进行精神帮扶不仅是物质资助的有力补充,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成长、家庭的和睦、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生精神帮扶的实效性较低,对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一是精神帮扶的形式枯燥,往往以做报告、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忽视实践活动;二是精神帮扶的内容乏味,大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关注的是经济困难生的普遍问题;三是精神帮扶的组织单一,多为带有“官方”色彩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咨询管理中心为主的机构,没有拓展和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学生自主社团。精神帮扶的氛围淡薄,缺乏营造经济困难生不同需求的校园氛围。
二、 加强高校助困育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1. 大力开展“三观”教育。首先,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工具、成功人士报告会等方式和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三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观”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化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可接受性。经济困难生可以通过参加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预就业实习、公益服务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感恩教育等活动来内化“三观”教育。
2. 运用双向互动教育方式。首先,通过开展培训、讲座、活动等,使高校教师通过分析研究高校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识到师生双向互动沟通的重要性,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高校要成立针对经济困难生的管理工作部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对经济困难生进行日常教育培养,由政府部门(工会、妇联等)负责对经济困难生进行就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符合经济困难生自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由学校相关部门对家长所提的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解答。
最后,因为由学校组织大面积的家访可能不切实际,而学校也不可能把经济困难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经济困难生家庭。所以,可以发挥学校工会的作用,组织一些与经济困难生家庭在同地方的退休教师,分区块服务,做好双方沟通的桥梁。
3.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及时更新校内外信息,扩大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范围。在学生课余时间,播放励志人物的访谈和视频及音乐。加强高校之间文化交流,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优秀教师,与学生平等、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一些符合高校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活动。高校要定期组织以“班、年级、专业、学院”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例如,街舞大赛、辩论会、书法绘画比赛等,淡化“经济困难生”字眼,使经济困难生在活动中收获快乐,磨砺自己的意志。
最后,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对校园教学、文化、体育等功能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学校中的闲置空间,为学生增添一些开展活动的必要用品。
参考文献:
[1]叶萌.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4-55.
[2]黄涛.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15-118.
[3]姜旭萍,郑 俊.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9.175-178.
关键词:高校;助困育人;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74-01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和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存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高校经济困难生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经济困难,高校经济困难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帮助经济困难生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建立一个集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的帮扶体系,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不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高校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高校对经济困难生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生群体,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基本上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各种资助措施相互协助,困难学生受助面逐渐扩大。使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问题突出。作为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经济困难生,对当前或未来的挫折而表现出的复杂、消极的情绪状态,包括自信心的丧失、自尊心的损伤、过度焦虑敏感、挫败感及愧疚感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经济困难生大学生由于自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自惭形秽,心理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在心理状态极端脆弱的情况下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极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世的想法。
2. 经济困难生评定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格认定工作呈现不明朗状态,学生经济困难生与否完全取决于一张加盖公章的经济困难生证明。由于高校招生基本上是全国招生,辅导员无法亲身逐一调查经济困难生证明的真实性,也无法进行实地了解经济困难生家乡的状况,这无形之中造成了经济困难生证明取得方式及家庭是否经济困难生出现不真实的状态。审批确认一般要先由经济困难生书写申请书,然后辅导员根据经济困难生证明,核实情况后最终确定人选。
3. 精神帮扶效果较差。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进行精神帮扶不仅是物质资助的有力补充,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成长、家庭的和睦、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生精神帮扶的实效性较低,对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一是精神帮扶的形式枯燥,往往以做报告、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忽视实践活动;二是精神帮扶的内容乏味,大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关注的是经济困难生的普遍问题;三是精神帮扶的组织单一,多为带有“官方”色彩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咨询管理中心为主的机构,没有拓展和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学生自主社团。精神帮扶的氛围淡薄,缺乏营造经济困难生不同需求的校园氛围。
二、 加强高校助困育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1. 大力开展“三观”教育。首先,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工具、成功人士报告会等方式和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三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观”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化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可接受性。经济困难生可以通过参加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挂职锻炼、预就业实习、公益服务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感恩教育等活动来内化“三观”教育。
2. 运用双向互动教育方式。首先,通过开展培训、讲座、活动等,使高校教师通过分析研究高校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识到师生双向互动沟通的重要性,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高校要成立针对经济困难生的管理工作部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对经济困难生进行日常教育培养,由政府部门(工会、妇联等)负责对经济困难生进行就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符合经济困难生自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由学校相关部门对家长所提的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解答。
最后,因为由学校组织大面积的家访可能不切实际,而学校也不可能把经济困难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经济困难生家庭。所以,可以发挥学校工会的作用,组织一些与经济困难生家庭在同地方的退休教师,分区块服务,做好双方沟通的桥梁。
3.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加强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及时更新校内外信息,扩大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范围。在学生课余时间,播放励志人物的访谈和视频及音乐。加强高校之间文化交流,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优秀教师,与学生平等、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一些符合高校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活动。高校要定期组织以“班、年级、专业、学院”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例如,街舞大赛、辩论会、书法绘画比赛等,淡化“经济困难生”字眼,使经济困难生在活动中收获快乐,磨砺自己的意志。
最后,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对校园教学、文化、体育等功能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学校中的闲置空间,为学生增添一些开展活动的必要用品。
参考文献:
[1]叶萌.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4-55.
[2]黄涛.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15-118.
[3]姜旭萍,郑 俊.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9.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