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甚至到了高中选科时都想避开物理这门学科.他们总感觉学习物理时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可也总是学不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物理学科本身研究的内容深奥、研究方法特别的原因,也有物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思维障碍,使其对物理的学习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找出学生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克服思维障碍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就见过或知道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并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与科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定的出入,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做功就是工作,工作了就一定做功了,虽然教学中强调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要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但由于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纠正这类错误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讲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关键点和本质.两队人拔河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然后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教师可以找来两个弹簧秤,将挂钩钩在一起,找两个同学向两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学生怎样拉,两个弹簧秤的读数总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强调: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不管它们是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相互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正确分析、
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于感知不到或不易感知到的事情常常是经过回忆、联想,用不恰当的类比推理,生搬硬套地应用知识,“想当然”地思考问题.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只能对物体做负功;抛出去的物体受重力和抛力;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人爬树时,上树时树给人的摩擦力是向上的,下树时树给人的摩擦力是向下的.
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思维惰性、性格浮躁的一种表现,不能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地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许多物理现象想当然,仅凭自己经验或感觉判断问题而不能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
在这里,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解答物理问题,如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抛出去的物体在抛的时候有抛力,离开手后就没有抛力了,打个比方说,我用手拍一下某同学的肩膀,当我的手离开他的肩膀后,这个拍力就没有了,假设这个拍力仍在,岂不是要将这个力扛一辈子;第四个问题,向上爬树时(匀速)由二力平衡可知,人受的重力竖直向下,则树给人的摩擦力应是向上的,下树时人的重力是向下的,仍由二力平衡可知树给人的摩擦力仍是向上的.
三、熟记物理公式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物理公
式的本质,克服思维障碍
有许多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两年的物理了,居然有很多公式都不知道,公式不知道当然无法做物理计算题了.熟才能生巧,因此我们不仅要记熟公式,还要知道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欧姆定律公式中,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而不能说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理解公式的本质,在R=UI中,电阻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电阻的大小是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的.但有些学生老是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思维障碍
遇到一个物理题时,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能直接回答问题的定理、定律或公式,然后再观察公式中还包含着哪几个未知量,再找出这几个未知量的相关公式,这样按一定的逻辑思维推演下去,直到要求的物理量完全可用已知量表示为止.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物理题中的已知条件,由已知求未知,顺其自然.
以上是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中较常出现的思维障碍.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学生的思维,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利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预习好新课,合理的预习是高效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只有有了一定量的预习,才能在课堂中找出问题,为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被课本牵着走.(2)认真听课,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好笔记的同时要认真听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老师答疑解惑,让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3)课后熟记概念和公式,了解概念的内涵,理解物理公式的本质.做适量的练习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养成正确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正确地运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学习物理时的障碍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就见过或知道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并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与科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定的出入,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做功就是工作,工作了就一定做功了,虽然教学中强调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要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但由于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纠正这类错误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讲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关键点和本质.两队人拔河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然后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教师可以找来两个弹簧秤,将挂钩钩在一起,找两个同学向两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学生怎样拉,两个弹簧秤的读数总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强调: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不管它们是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相互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正确分析、
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于感知不到或不易感知到的事情常常是经过回忆、联想,用不恰当的类比推理,生搬硬套地应用知识,“想当然”地思考问题.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只能对物体做负功;抛出去的物体受重力和抛力;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人爬树时,上树时树给人的摩擦力是向上的,下树时树给人的摩擦力是向下的.
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思维惰性、性格浮躁的一种表现,不能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地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许多物理现象想当然,仅凭自己经验或感觉判断问题而不能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
在这里,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解答物理问题,如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抛出去的物体在抛的时候有抛力,离开手后就没有抛力了,打个比方说,我用手拍一下某同学的肩膀,当我的手离开他的肩膀后,这个拍力就没有了,假设这个拍力仍在,岂不是要将这个力扛一辈子;第四个问题,向上爬树时(匀速)由二力平衡可知,人受的重力竖直向下,则树给人的摩擦力应是向上的,下树时人的重力是向下的,仍由二力平衡可知树给人的摩擦力仍是向上的.
三、熟记物理公式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物理公
式的本质,克服思维障碍
有许多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两年的物理了,居然有很多公式都不知道,公式不知道当然无法做物理计算题了.熟才能生巧,因此我们不仅要记熟公式,还要知道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欧姆定律公式中,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而不能说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理解公式的本质,在R=UI中,电阻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电阻的大小是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的.但有些学生老是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思维障碍
遇到一个物理题时,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能直接回答问题的定理、定律或公式,然后再观察公式中还包含着哪几个未知量,再找出这几个未知量的相关公式,这样按一定的逻辑思维推演下去,直到要求的物理量完全可用已知量表示为止.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物理题中的已知条件,由已知求未知,顺其自然.
以上是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中较常出现的思维障碍.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学生的思维,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利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预习好新课,合理的预习是高效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只有有了一定量的预习,才能在课堂中找出问题,为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被课本牵着走.(2)认真听课,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好笔记的同时要认真听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老师答疑解惑,让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3)课后熟记概念和公式,了解概念的内涵,理解物理公式的本质.做适量的练习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养成正确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正确地运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学习物理时的障碍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