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生活的地区多在高原坝区及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交通不便利,加之纳西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各地丧葬礼俗的不同。
(一)临终前的“尽孝礼”及“放含口”接气的习俗
纳西族十分讲究对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时的关心照顾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会为老人筹办好去世时用的棺木。先制成厚重的木板形状,存在楼上通风遮荫之处,等到用时再制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制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间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寿辰。
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子女都会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照顾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离开人世时,亲人要按照纳西人的传统习惯,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一般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就会为其准备“含口”。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九根茶、大米九粒、白银少许,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银少许。制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后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口拴好后即做成“飒撒”。当老者寿终正寝,张嘴咽气的瞬间将“飒撒”放到死者的舌头下,即完成了“飒撒克”这个仪式。
纳西人认为人死后,活人之“气”就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并在死时带上通往祖居地各关口送给鬼的礼物,就会被鬼气侵袭,冲散仅存的人气成为孤魂野鬼。如果,老人死后长时间没有举行此仪式,或者说意外遇难者,都属于没有接到神“气”,锁住人“气”而无力通往祖居地,也不会被祖先的灵魂所接受的而成为到处游荡的野鬼。凡遇到这种情况,死者的尸体不能从正门入内,而要把围墙拆开一个口,从这个口运到家中。
(二)“停灵”,报丧及有关礼仪
完成了接气活动后,就进入“停灵”阶段。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则略把灵柩停放在中轴的右边,男性则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属于英年早逝,还有父母,则会停在侧房。停好后用白纸蒙住死者面孔,象征生者与死者已隔两界,彼此语言已经无法沟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个铁犁。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犁有翻九层地的威力,用犁压住尸体,妖魔就不敢前来侵袭,同时也有防止长期时间停尸时尸体腹部肿胀的功效。
停好尸后,先上一桌祭品,再点上三根香和长明灯。长明灯的燃料用食用香油。祭品由鸡蛋。腊肉、香肠、腊排骨及一碗米饭五样组成。米饭上插上一根筷子,与此筷子成十字再摆上一根筷子。正堂外走廊两侧外边放上若干床草席,就成了简易的灵堂。停尸后要守孝,孝男坐灵堂的左边,孝女坐灵堂的右边,一律席地而坐。夜晚附近亲戚会自带简易的被子到死者家通宵守灵,直至出灵。
(三)入棺、送魂的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死者的亲友都要到场参加这个仪式。入棺时,由村里东巴主持送魂开路仪式。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没有专门的东巴祭师,但乡村里还有一些老人能主持这些仪式。诵完开路词后,众人七手八脚将死者放入棺材,再用铜钱线,校对尸体的位置。过去死者入棺后,不许孝男孝女看死者遗容。而现在除了生肖相冲的孝男女外都可以看死者的遗容,有些亲友还在道别的同时在棺材里放上一些钱物,以当作死者的零用钱。入棺之前,任何人不得发出哭泣声。等到入棺盖板后,主持人就会宣布:“现在就可以开始哭了”。民间认为亲友的眼泪不小心滴到死者的面容上,死者的灵魂就会依恋亲人不能正常到祖居地而成不了祖魂。
盖上棺盖后,众人一齐把木梢固定好并将棺材停放在中堂。摆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高八仙桌,后面一般用高桌子。停好棺材后摆上一桌祭品,此桌祭品要有鸡、鱼等物有十碗也有十二碗不等,由孝女提供。经济条件好的还要摆上猪及牛头等供品。猪等贵重的祭品一般由亲家来上供。村子里一般都会有专门用来摆猪等大型祭品的木盘子。用猪祭时,先把猪的内脏去刮洗干净后,做成跪式造型,嘴上再插上两朵花来做饰物。摆好棺材后,要发孝布。
(四)守孝及“鸡鸣哭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鸡鸣哭祭”。民间认为,人死后在出殡前每天夜里的凌晨鸡鸣时分,生者可以通过“哭祭”的方式与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仪式。纳西人通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寄托人们哀思。更为可贵的是,哭祭者运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的“哭祭调”,对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进行回忆,使亲友永远不忘死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鸡鸣哭祭”一般由妇女完成,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
(五)出殡,丧宴及有关礼仪
在出殡的当天,亲友们会带上大米,玉米等谷物及钱等物品前来祭奠,在进死者的家门前,还要放上一串鞭炮。将祭品放在灵前后要行以跪拜礼。
死者家属要备丧宴,以酬谢前来吊唁的亲友。丧宴多则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做的菜肴也各不相同。开宴前的第一桌饭要祭献给死者。完成祭献后,方能开丧宴。丧宴的最后一桌饭称之为“灵前饭”,死者的直系亲人要在死者的灵柩前席地而坐就餐,以示亲人与死者共进的最后一餐饭。灵前饭后,进入出殡的仪式。
出殡的这天,要跳两次“热热舞”,分别在出殡前和出殡的路上唱跳。出殡前,主持人会请所有在场的男子一起唱跳热热舞。当灵柩抬到坟附近时,没有抬棺材的人则要在附近找一块石头,抬到坟坑旁边,用于建坟墓。灵柩出发后,直系“孝男孝孙”要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跪成一线,让灵柩从头上经过,俗称“搭桥”。孝子由两人搀扶走在送灵队伍的最前面,并抬招魂幡,接着为花圈队,后面是抬灵柩的队伍,灵柩之后跟亲友队伍。孝女们则提前到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准备“搭桥”。灵柩从她们头顶经过后就地哭祭,直至有人前来苦苦劝说时为止。妇女们不上山,第二天“复山(丧)”时才能上山祭拜。
(六)入葬、复丧及其它礼仪
坟坑在灵柩到达之前要挖好。挖坟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属去请,被请到帮忙挖坟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坑的人一般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殡的当天早上,他们要自己准备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预先的要求到坟地挖坑。在挖坟坑的时候。孝男还要把一撮土藏好,并把这撮土当作棺材入地后盖上的第一撮土。放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卷起上衣后背将此土放好后,背着这撮土按逆时针方向洒向棺材,一边洒一边喊对死者的称呼,直至洒完为止。之后,众人一起合力盖上土,周围砌上石头,就做成了坟墓。
第二天,要举行复山,并行之以清明上坟时的全部礼节。之后,死者家属还要以七天为一个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礼。四七为大祭,死者家人要酬办几十桌宴席把死者的三代以内的亲戚请来,一起祭奠。四七过后,基本上意味着亲戚对死者的祭奠活动告一段落。这主要是学习满汉土葬习俗之后的产物。当满汉都已在简化这种习俗的时候,拉市坝却依然还完整的保留了这种守孝习俗。
拉市坝吸纳了满汉及佛教等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但改造后的葬礼中,依然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使拉市坝纳西族的葬礼成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盛典,成为了纳西族坝区文化、山地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冲突后产生的时代产物,浓缩了纳西族传统文化在各个时期产生发展和演变史。
(编辑 文竹)
(一)临终前的“尽孝礼”及“放含口”接气的习俗
纳西族十分讲究对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时的关心照顾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会为老人筹办好去世时用的棺木。先制成厚重的木板形状,存在楼上通风遮荫之处,等到用时再制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制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间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寿辰。
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子女都会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照顾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离开人世时,亲人要按照纳西人的传统习惯,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一般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就会为其准备“含口”。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九根茶、大米九粒、白银少许,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银少许。制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后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口拴好后即做成“飒撒”。当老者寿终正寝,张嘴咽气的瞬间将“飒撒”放到死者的舌头下,即完成了“飒撒克”这个仪式。
纳西人认为人死后,活人之“气”就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并在死时带上通往祖居地各关口送给鬼的礼物,就会被鬼气侵袭,冲散仅存的人气成为孤魂野鬼。如果,老人死后长时间没有举行此仪式,或者说意外遇难者,都属于没有接到神“气”,锁住人“气”而无力通往祖居地,也不会被祖先的灵魂所接受的而成为到处游荡的野鬼。凡遇到这种情况,死者的尸体不能从正门入内,而要把围墙拆开一个口,从这个口运到家中。
(二)“停灵”,报丧及有关礼仪
完成了接气活动后,就进入“停灵”阶段。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则略把灵柩停放在中轴的右边,男性则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属于英年早逝,还有父母,则会停在侧房。停好后用白纸蒙住死者面孔,象征生者与死者已隔两界,彼此语言已经无法沟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个铁犁。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犁有翻九层地的威力,用犁压住尸体,妖魔就不敢前来侵袭,同时也有防止长期时间停尸时尸体腹部肿胀的功效。
停好尸后,先上一桌祭品,再点上三根香和长明灯。长明灯的燃料用食用香油。祭品由鸡蛋。腊肉、香肠、腊排骨及一碗米饭五样组成。米饭上插上一根筷子,与此筷子成十字再摆上一根筷子。正堂外走廊两侧外边放上若干床草席,就成了简易的灵堂。停尸后要守孝,孝男坐灵堂的左边,孝女坐灵堂的右边,一律席地而坐。夜晚附近亲戚会自带简易的被子到死者家通宵守灵,直至出灵。
(三)入棺、送魂的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死者的亲友都要到场参加这个仪式。入棺时,由村里东巴主持送魂开路仪式。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没有专门的东巴祭师,但乡村里还有一些老人能主持这些仪式。诵完开路词后,众人七手八脚将死者放入棺材,再用铜钱线,校对尸体的位置。过去死者入棺后,不许孝男孝女看死者遗容。而现在除了生肖相冲的孝男女外都可以看死者的遗容,有些亲友还在道别的同时在棺材里放上一些钱物,以当作死者的零用钱。入棺之前,任何人不得发出哭泣声。等到入棺盖板后,主持人就会宣布:“现在就可以开始哭了”。民间认为亲友的眼泪不小心滴到死者的面容上,死者的灵魂就会依恋亲人不能正常到祖居地而成不了祖魂。
盖上棺盖后,众人一齐把木梢固定好并将棺材停放在中堂。摆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高八仙桌,后面一般用高桌子。停好棺材后摆上一桌祭品,此桌祭品要有鸡、鱼等物有十碗也有十二碗不等,由孝女提供。经济条件好的还要摆上猪及牛头等供品。猪等贵重的祭品一般由亲家来上供。村子里一般都会有专门用来摆猪等大型祭品的木盘子。用猪祭时,先把猪的内脏去刮洗干净后,做成跪式造型,嘴上再插上两朵花来做饰物。摆好棺材后,要发孝布。
(四)守孝及“鸡鸣哭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鸡鸣哭祭”。民间认为,人死后在出殡前每天夜里的凌晨鸡鸣时分,生者可以通过“哭祭”的方式与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仪式。纳西人通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寄托人们哀思。更为可贵的是,哭祭者运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的“哭祭调”,对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进行回忆,使亲友永远不忘死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鸡鸣哭祭”一般由妇女完成,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
(五)出殡,丧宴及有关礼仪
在出殡的当天,亲友们会带上大米,玉米等谷物及钱等物品前来祭奠,在进死者的家门前,还要放上一串鞭炮。将祭品放在灵前后要行以跪拜礼。
死者家属要备丧宴,以酬谢前来吊唁的亲友。丧宴多则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做的菜肴也各不相同。开宴前的第一桌饭要祭献给死者。完成祭献后,方能开丧宴。丧宴的最后一桌饭称之为“灵前饭”,死者的直系亲人要在死者的灵柩前席地而坐就餐,以示亲人与死者共进的最后一餐饭。灵前饭后,进入出殡的仪式。
出殡的这天,要跳两次“热热舞”,分别在出殡前和出殡的路上唱跳。出殡前,主持人会请所有在场的男子一起唱跳热热舞。当灵柩抬到坟附近时,没有抬棺材的人则要在附近找一块石头,抬到坟坑旁边,用于建坟墓。灵柩出发后,直系“孝男孝孙”要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跪成一线,让灵柩从头上经过,俗称“搭桥”。孝子由两人搀扶走在送灵队伍的最前面,并抬招魂幡,接着为花圈队,后面是抬灵柩的队伍,灵柩之后跟亲友队伍。孝女们则提前到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准备“搭桥”。灵柩从她们头顶经过后就地哭祭,直至有人前来苦苦劝说时为止。妇女们不上山,第二天“复山(丧)”时才能上山祭拜。
(六)入葬、复丧及其它礼仪
坟坑在灵柩到达之前要挖好。挖坟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属去请,被请到帮忙挖坟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坑的人一般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殡的当天早上,他们要自己准备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预先的要求到坟地挖坑。在挖坟坑的时候。孝男还要把一撮土藏好,并把这撮土当作棺材入地后盖上的第一撮土。放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卷起上衣后背将此土放好后,背着这撮土按逆时针方向洒向棺材,一边洒一边喊对死者的称呼,直至洒完为止。之后,众人一起合力盖上土,周围砌上石头,就做成了坟墓。
第二天,要举行复山,并行之以清明上坟时的全部礼节。之后,死者家属还要以七天为一个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礼。四七为大祭,死者家人要酬办几十桌宴席把死者的三代以内的亲戚请来,一起祭奠。四七过后,基本上意味着亲戚对死者的祭奠活动告一段落。这主要是学习满汉土葬习俗之后的产物。当满汉都已在简化这种习俗的时候,拉市坝却依然还完整的保留了这种守孝习俗。
拉市坝吸纳了满汉及佛教等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但改造后的葬礼中,依然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使拉市坝纳西族的葬礼成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盛典,成为了纳西族坝区文化、山地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冲突后产生的时代产物,浓缩了纳西族传统文化在各个时期产生发展和演变史。
(编辑 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