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盏茶。推窗以观一帘春,斜眠枕靠一墨香。在书香墨海中,文人会做些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了。于是在这些小小的书斋中,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著,如《聊斋志异》。
  【老学庵】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自己的书斋所命的名字,以示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之心。他还赋有诗《老学庵》一首:
  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迟。
  由此诗可见,身居老学庵之中的陆游并非只是闭门读书,以消永昼,而是始终对国家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
  陆游将自己晚年的作品集结成《老学庵笔记》,此书的内容多是他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耐人寻味,是宋人笔记丛中的佼佼者。
  【七录斋】南冠君子朔风前,慷慨西行倍可怜。
  张溥博闻强识,且非常好学。他有一个习惯,也是一种记忆的手段,就是一遍一遍地抄录有用的书籍,他边抄边记忆,抄完一遍就把抄本烧掉。如此作为,一共要进行七遍,以此将诗文牢记于心。这就是所谓的“七录七焚”,他研究学问和读书的地方也被其称为“七录斋”。
  在文學上,张溥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但是他认为“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他关心国家的危亡和民生的疾苦,在参与斗争实践中,他逐渐改变了复古派的作风,写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七录斋集》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七录斋集》中的《五人墓碑记》,也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作: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微草堂】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据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他们正聊着,外头跑来一只狗。尚书突生一计想要取笑纪晓岚,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纪晓岚知道尚书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地说:“要分辨狗和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
  此时纪晓岚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纪晓岚能如此机智地反驳尚书和御史,在于他的博览群书以及观察入微。他在晚年时更是将自己的草堂命名为“阅微草堂”,这一方面是纪晓岚对命运的彻悟——阅尽世间冷暖百态,方知人生微小如尘埃,另一方面,还说明纪晓岚有阅尽天下藏书,细微的地方也不漏过的志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所以君子。”在砚磨雾起、笔染云生的书斋里,书房主人的品行及气质也与书房相合,后世读者通过书斋名便可一窥当年书房主人的君子之风。
  【陋室】高洁
  “陋室”,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书房名。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錫失利,便三番两次地安排刘禹锡的住所:第一次是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第二次是德胜河边的一间比第一次的房间面积少一半的小房,第三次更是下令将刘禹锡撵到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刘禹锡如鲠在喉,遂一气呵成,写了一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求阙斋】好心态
  曾国藩曾以“求阙斋”命书斋之名。他在《求阙斋日记类抄》里说:“思东坡‘守骏莫如跛’五字,凡技皆当知之。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余之以‘求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也。”
  常人都追求齐全,追求完美。“求阙”的心态则不主张这样,倒是希望常常有点不足,有点遗憾。曾国藩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一味求其完美,有一些缺陷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他便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斋”。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许多学者名人在钻研学问、攀登事业高峰之余,还喜欢集藏以怡情悦目,调剂精神。他们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我们在那些有趣的书斋名上可略览一二。
  【抱残守缺斋】藏古董
  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取室名为“抱残守缺斋”,这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他集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诀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鹗将它们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斋名表达了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
  【鸳鸯七志斋】收墓志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自汉代以来就被视为下葬的风水宝地。民国初年,邙山成了盗墓贼的天堂,许多无价之宝被国外的“江洋大盗”掠走。面对这一现实,于右任先生痛心疾首。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从民国初年起,他先后收集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400余方,均来自洛阳邙山。他收藏的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石志,于是,他给自己的书斋起了一个浪漫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鸳鸯七志斋”。
  除以上书斋外,还有屋外园中遍植芭蕉,以芭蕉叶子代纸练习书法的怀素的“绿天庵”;告诫后人读其藏书的毛晋的“汲古阁”;还有学生时代的冰心因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故起名的“梦草斋”;鲁迅先生因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而被诬为“学匪”,而后其针锋相对更名的“绿林书屋”等。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也在这里传承。
其他文献
上映前,没有排山倒海式的宣传攻势;上映后,靠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攒下的口碑,迅速在院线走红,票房一路飙升。这部电影,就是《湄公河行动》。对国产电影佳作数量和票房指标均显黯淡的2016年而言,它堪称一抹亮色。2016年10月5日正好是“湄公河惨案”5周年纪念日,我们不曾忘记含冤遇害的13名中国船员,也不曾忘记那些舍生忘死的缉毒警察。  ———— 电影概况 ————  金三角盛产罂粟,吸引了当地军阀、毒枭
期刊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不同,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的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所以要求考生要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考生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呢
期刊
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在中学课堂上,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认识鲁迅的。从小学的《少年闰土》,到初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再到高中的《孔乙己》,这三篇文章足以构架起一个对社会充满意见的、不高興的鲁迅,这也是教科书呈现给学生关于鲁迅最初的印象。面对如此严肃的鲁迅,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愿再读了。鲁迅真的过时了吗?我们又该如何读鲁
期刊
我们不必站在30岁的年龄,去悔恨17岁的爱情。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它难以摆脱的困境,只要付出了努力,就没什么好悔恨。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扶南  麦田稻鹰:  我听说一些作家在写作时常常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并在那种状态下有一些夸张、怪诞的举动。就好比郭沫若诗兴大发时,就会趴下身去亲吻大地而全身颤抖。请问,我如何才能進入这种无我的写作状态?  周建龙  周建龙:
期刊
热点一“《一本好书》的走红”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8年10月,一档名叫《一本好书》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该节目用舞台剧的方式演绎图书,把“一本好书”演给大家看,在有限的时间里闪转腾挪出多样的视听享受,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适应了互联网传播的趋势。节目一经播出,反响强烈:“看了节目,我真的想去看这本书了
期刊
新闻读库  事件1:地铁上哺乳,该不该?  2015年11月,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被好事者拍照并上传至微博,引发热议。当事人的丈夫方先生说,地铁是北京市民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出行方式,长距离的运输,肯定会有小孩有哺乳需求,“北京地铁人流量大,专门设个母婴车厢有困难,那是否可以在车厢的头部或者车尾处设母婴专座——在座位上配置一道帘子即可,有需要的母亲拉上帘子哺乳就能避免这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期刊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給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世时,作家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八宝饭有糖又有饭。”梁
期刊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期刊
蜉蝣,一种生长于山区溪流中的细小水生物。蜉蝣羽翼微红、透明、轻盈。蜉蝣,日出而生,日落而殁,在激流中蜕皮后飞出水面,在阳光下完成爱情与延续后代的使命。  短短不到一昼的时间里,它经历了生命的所有美好和痛苦,带着疲惫,安静地走向死亡。  两千多年前,《诗经》为它这样唱道: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