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服务工作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充分渗透“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本文基于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的同时探索立德树人就业+模式,打造就业+育人平台,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突出育人功能。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模式;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就业服务工作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充分渗透“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1]。本文围绕打造立德树人就业+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1.打造就业+校友名片效应
1.1发挥“年轻”校友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优势,树立校友榜样力量
进入社会初期的校友,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与在校生相互间联系点和共鸣点比较多,其就业、择业、创业经历的说服力较强,成长、成才的经验与教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更易于感染和同化广大同学。校友帮助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择业的思想教育,容易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开展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2]。因此,高校应更多通过年轻校友加强朋辈教育,通过分享校友就业故事集、宣传校友就业创业先进事例、邀请校友回校宣讲、邀请校友进行考研指导、举办校友讲坛等多种途径打造校友和毕业生联系平台,注重利用校友朋辈榜样效应助力毕业生求职升学。
1.2巩固“老一辈”校友资源,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途径
高校应不断完善校友会组织管理,积极主动建立与校友资源的良性互动关系,尤其是充分发挥“老一辈”校友自身的关系网和社会影响力。可通过校庆日活动、企业走访、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校友及校友企业之间的联系,开辟和稳固就业信息资源。邀请校友企业来校举行毕业生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增加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积极主动向校友所在企业精准推荐学校优秀毕业生,以此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途径。
1.3挖掘优质校友资源,发扬校友捐资助学精神,鼓励毕业生回报母校
各高校都有一定的校友捐资助学事迹,通过校友捐资助学启动仪式、助学金、奖学金等颁发仪式等营造大学生感恩奉献,热爱母校的文化氛围。鼓励受资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传递这份爱,让感恩文化绵延不断。
2.构建就业+实践育人模式
2.1构建校内就业+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就业与学科专业建设、就业与人才培养紧密挂钩机制。依托企业调研,问卷回访收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关意见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培养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同时引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更大程度上促进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
通过举办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通过排摸毕业生就业情况,求职中遇到的 “疑难杂症”等具体问题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现场交流答疑解惑,致力于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和职业规划意识,增进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与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的实践实战能力。
2.2开拓校外就业+实践育人平台
高校可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师资优势不断开拓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各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大多以建立实习实训为主,应大力拓展实践平台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发掘校外实践基地育人潜力。如给学生进行就业行业认知的同时可结合四史教育探索行业发展史,让学生在认识到如今行业高科技发展的同时了解这一切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取得的成就,以增加同学的使命感。可以在技能实习基础上融入职业素养锻炼。高校应加强研究与探索如何与企业深化协作,形成联合培养、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深入落实建立健全就业与校友工作的联动机制。
3.发挥就业+校外思政导师协调育人功效
目前很多高校都聘任了校外思政导师,但有的仅停留在形式层面,高校应切实借助校外思政导师力量联合校内思政教育推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搭建党课、民主生活会、主题当日活动以及常规博学讲坛、主题讲座等主题多样的特殊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创新的人讲创新、让能担当的人讲担当、让乐奉献的人讲奉献,注重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进行指导,以启发学生准确的自我定位,面对现实、抓住机遇,建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借助校外导师力量探索创新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汇聚大思政的力量,将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始终,针对各专业各年级职业发展需求,依托各专业开展特色指导,通过思政教育真正让青年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自觉认同。
4.完善就业+用人单位数据库建设
高校应及时梳理历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根据高校所在地,形成当地、周边以及其余外地等三个区域各专业类别用人单位数据库。一方面借助毕业生满意度调研,与企业建立联系,对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动问岗,精准推荐。另一方面加强与往届校友联系,结合校友现在工作和生活,对母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等情况,对就业工作持续改进,借助校友资源通过外宣、内推等形式不断带岗,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企業信息数据库,以符合更多同学的就业需求。
5.拓展就业+校地合作新探索
高校应发挥地域特点,结合高校自身优势,携手当地就业促进中心共建用人单位交流平台。可对毕业生加强当地就业政策、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宣讲,可通过线下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线上搭建双选平台等形式交流互动推荐毕业生。此外,应鼓励学院结合专业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外地就业资源,尤其是将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地方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地方人才需求相结合,建立人才输送相应机制。
6.结语
将育人工作贯穿就业服务始终,充分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资源的同时将立德树人贯穿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就业+育人模式,以育人效果促进就业提升,以就业成绩反馈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梓熙.“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就业指导路径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黄子航.分析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大众标准化.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模式;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就业服务工作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充分渗透“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1]。本文围绕打造立德树人就业+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1.打造就业+校友名片效应
1.1发挥“年轻”校友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优势,树立校友榜样力量
进入社会初期的校友,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与在校生相互间联系点和共鸣点比较多,其就业、择业、创业经历的说服力较强,成长、成才的经验与教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更易于感染和同化广大同学。校友帮助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择业的思想教育,容易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开展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2]。因此,高校应更多通过年轻校友加强朋辈教育,通过分享校友就业故事集、宣传校友就业创业先进事例、邀请校友回校宣讲、邀请校友进行考研指导、举办校友讲坛等多种途径打造校友和毕业生联系平台,注重利用校友朋辈榜样效应助力毕业生求职升学。
1.2巩固“老一辈”校友资源,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途径
高校应不断完善校友会组织管理,积极主动建立与校友资源的良性互动关系,尤其是充分发挥“老一辈”校友自身的关系网和社会影响力。可通过校庆日活动、企业走访、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校友及校友企业之间的联系,开辟和稳固就业信息资源。邀请校友企业来校举行毕业生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增加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积极主动向校友所在企业精准推荐学校优秀毕业生,以此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途径。
1.3挖掘优质校友资源,发扬校友捐资助学精神,鼓励毕业生回报母校
各高校都有一定的校友捐资助学事迹,通过校友捐资助学启动仪式、助学金、奖学金等颁发仪式等营造大学生感恩奉献,热爱母校的文化氛围。鼓励受资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传递这份爱,让感恩文化绵延不断。
2.构建就业+实践育人模式
2.1构建校内就业+实践育人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就业与学科专业建设、就业与人才培养紧密挂钩机制。依托企业调研,问卷回访收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关意见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培养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同时引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更大程度上促进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
通过举办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通过排摸毕业生就业情况,求职中遇到的 “疑难杂症”等具体问题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现场交流答疑解惑,致力于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和职业规划意识,增进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与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的实践实战能力。
2.2开拓校外就业+实践育人平台
高校可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师资优势不断开拓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各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大多以建立实习实训为主,应大力拓展实践平台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发掘校外实践基地育人潜力。如给学生进行就业行业认知的同时可结合四史教育探索行业发展史,让学生在认识到如今行业高科技发展的同时了解这一切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取得的成就,以增加同学的使命感。可以在技能实习基础上融入职业素养锻炼。高校应加强研究与探索如何与企业深化协作,形成联合培养、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深入落实建立健全就业与校友工作的联动机制。
3.发挥就业+校外思政导师协调育人功效
目前很多高校都聘任了校外思政导师,但有的仅停留在形式层面,高校应切实借助校外思政导师力量联合校内思政教育推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搭建党课、民主生活会、主题当日活动以及常规博学讲坛、主题讲座等主题多样的特殊思政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创新的人讲创新、让能担当的人讲担当、让乐奉献的人讲奉献,注重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进行指导,以启发学生准确的自我定位,面对现实、抓住机遇,建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借助校外导师力量探索创新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汇聚大思政的力量,将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始终,针对各专业各年级职业发展需求,依托各专业开展特色指导,通过思政教育真正让青年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自觉认同。
4.完善就业+用人单位数据库建设
高校应及时梳理历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根据高校所在地,形成当地、周边以及其余外地等三个区域各专业类别用人单位数据库。一方面借助毕业生满意度调研,与企业建立联系,对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动问岗,精准推荐。另一方面加强与往届校友联系,结合校友现在工作和生活,对母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等情况,对就业工作持续改进,借助校友资源通过外宣、内推等形式不断带岗,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企業信息数据库,以符合更多同学的就业需求。
5.拓展就业+校地合作新探索
高校应发挥地域特点,结合高校自身优势,携手当地就业促进中心共建用人单位交流平台。可对毕业生加强当地就业政策、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宣讲,可通过线下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线上搭建双选平台等形式交流互动推荐毕业生。此外,应鼓励学院结合专业优势主动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外地就业资源,尤其是将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地方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地方人才需求相结合,建立人才输送相应机制。
6.结语
将育人工作贯穿就业服务始终,充分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资源的同时将立德树人贯穿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就业+育人模式,以育人效果促进就业提升,以就业成绩反馈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梓熙.“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就业指导路径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黄子航.分析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大众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