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非脓性耻骨骨炎的发病原因与机制、X线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分析23例女性非脓性耻骨骨炎患者,并对其中12例进行3个月~7年的随访观察。本病为正常妊娠和或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与胎次、胎位、胎数无何关连。结论:本病发病原因与机制揣测以女性激素为基础,局部损伤和外伤为直接因素引起局部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骨坏死,病程有“自限”和“自愈”的特征。
关键词 非脓性耻骨骨炎外伤X线治疗
非脓性耻骨骨炎又称耻骨骨软骨炎或耻骨联合关节炎,本病好发于男性下泌尿道中手术后,女性妊娠末期和分娩后。其特点为耻骨联合区剧痛和显著压痛,一侧或两侧耻骨骨质吸收破坏,病程“自限”并能“自愈”。2004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非脓性耻骨骨炎患者23例,均为孕产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3例均为孕妇或产妇,年龄25~43岁,19例30岁以下;6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17例中第2胎8例,第3胎5例,1例第5胎。20例为头位,足先露2例,臀位1例,双胎3例,死胎2例,卵巢囊肿并妊娠1例,其余17例为单胎。最早发病于妊娠6个月(2例),7个月6例、8个月8例、9个月~临产5例,2例在生产当日和第3天发病。除1例外与侏儒症、骨盆发育畸形外,其余22例均属正常骨盆。患者均具有耻骨部剧痛,高度压痛和不同程度的下肢活动困难等三种主要症状。局部高度压痛,而无红肿等炎性表现为本症特点,2例感有关节损伤的特殊影响,并病程不一,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可自行减轻逐渐消失,病程“自限”。
结果
本文分析了23例女性非化脓性耻骨骨炎,并对其中12例进行5个月~7年的随行观察。本病在临床上并非多见,为正常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之一,与胎次、胎位、胎数无任何关连。
关于发病原因与机制,揣测以女性激素为基础,局部损伤和外伤为其直接因素,引起局部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骨坏死。
本症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显著压痛,活动受限,并且有病程“自限”和“自愈”的特点。
临床表现与骨改变并不相应一致,症状出现和消失均早于骨破坏或修复。病变若不合并化脓性感染,都能“自限”和“自俞”,勿须手术处理。
讨论
非化脓性耻骨骨炎的X线表现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和依据,症状出现的最初时期X线检查大多正常,20例耻骨联合间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宽(11.6~4.8cm),其中6例尚显示出纵行带状透明影,居中央或偏一侧,呈长条状,分叉或水滴状,多与联合平行。5例于发病当天~20天内摄片,3例见一侧或双侧耻骨轻度局限性致密,呈骨炎表现,当对侧比较明显,少数出现小囊状稀疏区。随病变进展耻骨出现破坏,最早上于症状发生后在25天,开始在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缘或联合处,破坏呈虫噬状,严重者呈多弧形切迹状,其最深处可达3mm,边缘锐利,无撕裂骨块、死骨或硬化表现。破坏区附近骨组织处密度略高。由于耻骨联合关节或骶髂关节韧带的松弛,单腿站立摄片(7例),立侧耻骨向上呈不同程度(0.5~1.1cm)的错位。病变进行期间耻骨联合持续增宽,0.5cm以下3例,0.6~1.0cm 8例,1.0~1.5cm 5例,1.6~2.2cm 5例,2例因卢钳引产损伤骨性产道,骶髂关节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分别宽达4.7cm与4.8cm,耻骨破坏过程标准时间不一,可经数周、月或年而自限,最后破坏区陆续代以结构清晰的骨组织,密度增高,骨纹仍可见。边缘硬化,耻骨联合间隙变窄(0.2~0.4cm),小于正常国人平均宽度。本组中1例5.5个月后骨破坏完全修复,2例6~7年摄片对比,骨破坏已不见,无何痕迹残留。12例随和对比观察表明,临床症状与耻骨破坏,修复之间并无相应关系。9例在发病1~3个月后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阻逐渐减轻并趋消失,而其骨破坏却连续,修复不明显。1例症状1.5个月内消失,骨破坏却在5.5个月后方完全修复。1例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经1年2个月后连续5次摄片观察,最初骨破坏连续进行后持续8个月无改变,也无修复征象。另1例症状连续4年骨破坏仍可见,仅部分显示修复,2年后方完全修复。以上随访表明,本症状出现和消失一般均分别早于骨破坏和修复。
本组23例中20例耻骨联合宽度超过国内的统计的平均数值,6例耻骨联合内出现透明裂隙,表明耻骨联合纤维轻易发生撕裂,7例单腿站立摄片,立侧耻骨向上错位,4例有局部的直接或间接的外伤历史。以上表明发病都有过生理或机械性损伤过程,故认为在妊娠后半期女性激素(求偶素、松弛素)分泌旺盛,骨盆充血韧带松弛是发病基础,耻骨联合易受损伤,或因直接外伤,手术而引起血循环障碍局部缺血而发生骨坏死。
治疗原则主要为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常用方法为卧床休息或固定骨盆,减少耻骨联合活动以促进其修复过程,消炎作用预防化脓性感染合并症。X线治疗,AGTH及Gortisone并具有一定姑息效果,本文2例经中药治疗3个月后疼痛逐漸消失,恢复活动,另2例接受放射治疗。在耻骨联合局部照射,80千伏,距离20cm,每周2次,100r/次,总量1000r,1例症状稍有改善,1例症状一度完全消失,另3例未经任何治疗,症状自行消失。
关键词 非脓性耻骨骨炎外伤X线治疗
非脓性耻骨骨炎又称耻骨骨软骨炎或耻骨联合关节炎,本病好发于男性下泌尿道中手术后,女性妊娠末期和分娩后。其特点为耻骨联合区剧痛和显著压痛,一侧或两侧耻骨骨质吸收破坏,病程“自限”并能“自愈”。2004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非脓性耻骨骨炎患者23例,均为孕产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3例均为孕妇或产妇,年龄25~43岁,19例30岁以下;6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17例中第2胎8例,第3胎5例,1例第5胎。20例为头位,足先露2例,臀位1例,双胎3例,死胎2例,卵巢囊肿并妊娠1例,其余17例为单胎。最早发病于妊娠6个月(2例),7个月6例、8个月8例、9个月~临产5例,2例在生产当日和第3天发病。除1例外与侏儒症、骨盆发育畸形外,其余22例均属正常骨盆。患者均具有耻骨部剧痛,高度压痛和不同程度的下肢活动困难等三种主要症状。局部高度压痛,而无红肿等炎性表现为本症特点,2例感有关节损伤的特殊影响,并病程不一,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可自行减轻逐渐消失,病程“自限”。
结果
本文分析了23例女性非化脓性耻骨骨炎,并对其中12例进行5个月~7年的随行观察。本病在临床上并非多见,为正常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之一,与胎次、胎位、胎数无任何关连。
关于发病原因与机制,揣测以女性激素为基础,局部损伤和外伤为其直接因素,引起局部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骨坏死。
本症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显著压痛,活动受限,并且有病程“自限”和“自愈”的特点。
临床表现与骨改变并不相应一致,症状出现和消失均早于骨破坏或修复。病变若不合并化脓性感染,都能“自限”和“自俞”,勿须手术处理。
讨论
非化脓性耻骨骨炎的X线表现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和依据,症状出现的最初时期X线检查大多正常,20例耻骨联合间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宽(11.6~4.8cm),其中6例尚显示出纵行带状透明影,居中央或偏一侧,呈长条状,分叉或水滴状,多与联合平行。5例于发病当天~20天内摄片,3例见一侧或双侧耻骨轻度局限性致密,呈骨炎表现,当对侧比较明显,少数出现小囊状稀疏区。随病变进展耻骨出现破坏,最早上于症状发生后在25天,开始在一侧或双侧耻骨上,下缘或联合处,破坏呈虫噬状,严重者呈多弧形切迹状,其最深处可达3mm,边缘锐利,无撕裂骨块、死骨或硬化表现。破坏区附近骨组织处密度略高。由于耻骨联合关节或骶髂关节韧带的松弛,单腿站立摄片(7例),立侧耻骨向上呈不同程度(0.5~1.1cm)的错位。病变进行期间耻骨联合持续增宽,0.5cm以下3例,0.6~1.0cm 8例,1.0~1.5cm 5例,1.6~2.2cm 5例,2例因卢钳引产损伤骨性产道,骶髂关节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分别宽达4.7cm与4.8cm,耻骨破坏过程标准时间不一,可经数周、月或年而自限,最后破坏区陆续代以结构清晰的骨组织,密度增高,骨纹仍可见。边缘硬化,耻骨联合间隙变窄(0.2~0.4cm),小于正常国人平均宽度。本组中1例5.5个月后骨破坏完全修复,2例6~7年摄片对比,骨破坏已不见,无何痕迹残留。12例随和对比观察表明,临床症状与耻骨破坏,修复之间并无相应关系。9例在发病1~3个月后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阻逐渐减轻并趋消失,而其骨破坏却连续,修复不明显。1例症状1.5个月内消失,骨破坏却在5.5个月后方完全修复。1例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经1年2个月后连续5次摄片观察,最初骨破坏连续进行后持续8个月无改变,也无修复征象。另1例症状连续4年骨破坏仍可见,仅部分显示修复,2年后方完全修复。以上随访表明,本症状出现和消失一般均分别早于骨破坏和修复。
本组23例中20例耻骨联合宽度超过国内的统计的平均数值,6例耻骨联合内出现透明裂隙,表明耻骨联合纤维轻易发生撕裂,7例单腿站立摄片,立侧耻骨向上错位,4例有局部的直接或间接的外伤历史。以上表明发病都有过生理或机械性损伤过程,故认为在妊娠后半期女性激素(求偶素、松弛素)分泌旺盛,骨盆充血韧带松弛是发病基础,耻骨联合易受损伤,或因直接外伤,手术而引起血循环障碍局部缺血而发生骨坏死。
治疗原则主要为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常用方法为卧床休息或固定骨盆,减少耻骨联合活动以促进其修复过程,消炎作用预防化脓性感染合并症。X线治疗,AGTH及Gortisone并具有一定姑息效果,本文2例经中药治疗3个月后疼痛逐漸消失,恢复活动,另2例接受放射治疗。在耻骨联合局部照射,80千伏,距离20cm,每周2次,100r/次,总量1000r,1例症状稍有改善,1例症状一度完全消失,另3例未经任何治疗,症状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