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似乎逐渐淡出课堂,部分老师抛弃甚至否定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整堂课充斥着空洞的说教、漫无边际的讨论、花样翻新的演示、不切实际的合作、眼花缭乱的课件……似乎数学课少了合作学习,学生就不能探究;少了教学课件(有时甚至代替了必要的板书),教学就体现不了教学的现代化;少了生活化的演示,学生的学习就会背离实际,甚至脱离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淡化了“双基”训练,对传统的数学教学特色采取的是否定的态度,这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出现了偏颇。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严重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基”这一核心永远不会变。虽然数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双基”是培养能力的载体,离开“双基”只谈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加强“双基”教学是数学教学永恒主题。就最近与青年教师研课《测量》的经历,来谈谈目前课堂教学如何围绕“落实双基”实现返璞归真。
一、估测中双基落实
对于“估测”能力的培养是《测量——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有多处让学生估测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伸开大拇指和食指,用尺子量一量,两指分开的距离多少是1分米。
学生测量
师:其实尺子就在我们每个孩子的身上,请大家从数学书的宽中找出1分米的距离,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差距离是多少。
生1:多了1厘米。
生2:短了一点点。
生3:多了4厘米。
师:现在大家对1分米已心理有准,请估计一下,课桌的宽大概有几分米?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1:大概有4分米。我是用手去量的。
生2:我也认为4分米左右。
生3(焦急的):我用尺子量过了,是4分米5厘米。
师:真能干。许多同学都能用脑子中的尺子进行估测了。请同学们再估一估,课桌的长是几分米?
生1:大概有7分米。
生2::大概有8分米。
生3:大概有6分米。
师: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脑子里用1分米量出来的。
生2::我看比1米要少3分米左右,所以说课桌的长是是7分米。
师:非常好,同学们心理慢慢都有了一把尺子。即使身边不带尺子也能比较准确的进行估测。
从实物的尺子转化成心理抽象的尺子,是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过程。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有利见证。如此,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胡乱使用长度单位,有效克服这一教学难点。
二、知识行程中的双基落实
淡化或不讲“知识点”,以为就是新课程。好象只有传统教学才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其实,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必须的知识。”必须的知识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每课的教材中,教材安排是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串点成线或成面的形式展开编写的。数学知识就象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藏在各课当中。学生要收成一窜完美的珍珠项链,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发现珍珠并且获取拥有。而现在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对于“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拥有。
在试教《测量》的“分米的认识”环节时,课堂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学生认识毫米后继续)
师:那么,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读呢?
生:6厘米3毫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面6大格是表示6厘米,后面3小格表示3毫米,合起来就是6厘米3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量一量,是多长?思考一下,量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铅笔长度,教师巡视检查测量中的问题)
师:现在请范晓春同学到展台上测量,并且读出测量结果。
(学生上台展示测量过程,读出测量结果。)
师:他测量的和读的,你认为有问题吗?
生1:量的时候,铅笔的起点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
生2:结果应该是8厘米4毫米,而不是8厘米3毫米。
师:你们同意哪种结果?
生:8厘米4毫米。
师: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眼睛要与铅笔头对正。
师: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量的时候笔的一端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看测量结果时眼睛要和笔的另异端对齐,再从尺上读数。
师:接下来,请量一量准备好的绿色小棒的长度。
生1:4厘米6毫米。
生2:我的是6厘米2毫米。
……
学生是在纠正和讨论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一带而过,学生根本难以分辨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只有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学生才能明白和掌握测量的方法。“知识点”只有掷地有声,学生对“知识点”才能记忆深刻。
三、练习活动中的双基落实
新课改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安静的练习总是十分忌讳,担心冷场,让学生的高昂情绪低落,似乎感觉学生的情感目标难以实现。但是,为何不思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也许给了学生一时的快悦之后,进行的是课后题海战术的弥补。这时课堂40分钟的效率又何在呢?难道学生真的快乐了吗?
(巩固练习)
题目:1、8dm=( )cm
9m=( )dm
50mm=( )cm
2、选择m 、dm、 cm、 mm填入下面括号。
学生登高4( )
数学书厚6( )
门高2( ),也就是20( )
小明中指长6( ),也就是60( )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采取先练后讲。先让学生全员进行独立解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想法以及结果。学生每人都经历了思考和练习,并且他们的解答结果都跃然纸上。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课堂多了一份安静,效果实实在在,何乐而不为呢?
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基”这一核心永远不会变。虽然数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双基”是培养能力的载体,离开“双基”只谈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加强“双基”教学是数学教学永恒主题。就最近与青年教师研课《测量》的经历,来谈谈目前课堂教学如何围绕“落实双基”实现返璞归真。
一、估测中双基落实
对于“估测”能力的培养是《测量——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有多处让学生估测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伸开大拇指和食指,用尺子量一量,两指分开的距离多少是1分米。
学生测量
师:其实尺子就在我们每个孩子的身上,请大家从数学书的宽中找出1分米的距离,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差距离是多少。
生1:多了1厘米。
生2:短了一点点。
生3:多了4厘米。
师:现在大家对1分米已心理有准,请估计一下,课桌的宽大概有几分米?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1:大概有4分米。我是用手去量的。
生2:我也认为4分米左右。
生3(焦急的):我用尺子量过了,是4分米5厘米。
师:真能干。许多同学都能用脑子中的尺子进行估测了。请同学们再估一估,课桌的长是几分米?
生1:大概有7分米。
生2::大概有8分米。
生3:大概有6分米。
师: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脑子里用1分米量出来的。
生2::我看比1米要少3分米左右,所以说课桌的长是是7分米。
师:非常好,同学们心理慢慢都有了一把尺子。即使身边不带尺子也能比较准确的进行估测。
从实物的尺子转化成心理抽象的尺子,是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过程。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有利见证。如此,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胡乱使用长度单位,有效克服这一教学难点。
二、知识行程中的双基落实
淡化或不讲“知识点”,以为就是新课程。好象只有传统教学才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其实,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必须的知识。”必须的知识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每课的教材中,教材安排是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串点成线或成面的形式展开编写的。数学知识就象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藏在各课当中。学生要收成一窜完美的珍珠项链,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发现珍珠并且获取拥有。而现在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对于“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拥有。
在试教《测量》的“分米的认识”环节时,课堂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学生认识毫米后继续)
师:那么,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读呢?
生:6厘米3毫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面6大格是表示6厘米,后面3小格表示3毫米,合起来就是6厘米3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量一量,是多长?思考一下,量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铅笔长度,教师巡视检查测量中的问题)
师:现在请范晓春同学到展台上测量,并且读出测量结果。
(学生上台展示测量过程,读出测量结果。)
师:他测量的和读的,你认为有问题吗?
生1:量的时候,铅笔的起点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
生2:结果应该是8厘米4毫米,而不是8厘米3毫米。
师:你们同意哪种结果?
生:8厘米4毫米。
师: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眼睛要与铅笔头对正。
师: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量的时候笔的一端要和尺子的零刻度线对齐,看测量结果时眼睛要和笔的另异端对齐,再从尺上读数。
师:接下来,请量一量准备好的绿色小棒的长度。
生1:4厘米6毫米。
生2:我的是6厘米2毫米。
……
学生是在纠正和讨论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一带而过,学生根本难以分辨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只有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学生才能明白和掌握测量的方法。“知识点”只有掷地有声,学生对“知识点”才能记忆深刻。
三、练习活动中的双基落实
新课改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安静的练习总是十分忌讳,担心冷场,让学生的高昂情绪低落,似乎感觉学生的情感目标难以实现。但是,为何不思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也许给了学生一时的快悦之后,进行的是课后题海战术的弥补。这时课堂40分钟的效率又何在呢?难道学生真的快乐了吗?
(巩固练习)
题目:1、8dm=( )cm
9m=( )dm
50mm=( )cm
2、选择m 、dm、 cm、 mm填入下面括号。
学生登高4( )
数学书厚6( )
门高2( ),也就是20( )
小明中指长6( ),也就是60( )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采取先练后讲。先让学生全员进行独立解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想法以及结果。学生每人都经历了思考和练习,并且他们的解答结果都跃然纸上。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课堂多了一份安静,效果实实在在,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