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黑岛传治的《冰河》以被强制派往西伯利亚“冰河”地带的日本伤病员们为主人公,反映了作者反对阶级压迫、反战的无产阶级精神。本文从“生”与“死”两方面对“冰河”这一象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探讨处于“冰河”的伤病员的需求层次变化,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无产阶级思想。
关键词:黑岛传治 冰河 生死之河 需求变化
在黑岛传治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是以“西伯利亚题材”为中心的。这些作品以黑岛传治在被征入伍到因病退伍(1919年12月至1922年7月)两年多的西伯利亚军队生活为题材。而众所周知,在黑岛传治短暂的一生中,自1922年患肺结核以来,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基于自身的患病体验,黑岛传治留下了许多与“医院”相关的小说。如《隔离室》、《栗本的负伤》、《伤病兵》、《冰河》等。可以说这些作品都与黑岛传治自身常年受病魔侵扰、作为卫生兵被派往西伯利亚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冰河》就是黑岛传治根据自己被征入伍、被派往西伯利亚期间的体验和观察写成的,是以西伯利亚的医院为舞台创作的小说。
《冰河》描述了伤病员栗本在西伯利亚医院的生活体验。在远离家乡的极北地带——西伯利亚,栗本在乘坐列车时遭到埋伏袭击受伤,被送到了医院。这个脏乱的医院中挤满了疲惫却满心期待想要重回内地的伤病员。其中有上嘴唇被子弹削掉的,有大腿骨被射穿的,有双腿截肢的。伤病员们承受着卫生兵的冷漠虐待,甚至有一些伤病员在生命体征尚未消失时就被卫兵拉往雪地火葬。对于栗本等伤病员来说,生活的乐趣只有怀念内地和幻想用生命换取的少得可怜的退伍金,活下去的动力只有被遣返回国的希望。然而,他们回家的希望被无情击破。因兵力不足,尚且还能提得动抢的伤病员被要求返回军队继续战斗。栗本和他的同伴又再一次被强制留在“冰河”地带。
一.“冰河”——“生死之河”
1.1“冰河”的恶劣环境
在黑岛传治以医院为舞台的作品中,“医院”的形象都是脏乱的、设备落后的。黑岛传治描写医院恶劣环境的作品有很多,而在《冰河》这部作品中,对于医院的描写是特殊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正如程培裴前辈在《黑岛传治的反战文学论》中所提到的,《冰河》从视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描写了医院环境。伤病员们身处“冰河”地带的医院,每天都有新的负伤者被抬进来,而他们所看到的却是“草垫子和毛毯都被这些人的脓血和汗水弄得很脏……傷员是一些残废的人,他们必须带着不便和痛苦过活,直至死去”;扑鼻而入的是“一股甲酚、脓水和便壶的臭气”;听到的是“病房里转瞬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叹息、呻吟和诉苦声,以及忍受不了痛楚而引起的皱眉蹙额等情景。……他间歇地发出撕裂般的尖锐号叫。这声音连旁人听了都仿佛被针孔似的哆哆嗦嗦地打起寒颤来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伤病员们不仅没有得到人道主义救治,还受到了同胞之间的冷漠对待甚至是排挤。黑岛传治在《冰河》中通过环境及身处“冰河”的伤病员生活状态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使人变得冷漠,扭曲人性。
1.2“冰河”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冰河”为题,首先与作为背景的西伯利亚地理环境有关。作品中医院的南边是“冰封千里的黑龙江”,且时常会有“来自贝加尔湖的大风”侵袭,由此可以推测,小说是以贝加尔湖以南、黑龙江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为背景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栗本”等人就是被派到了这一极北的“冰河”地带。
小说以“冰河”为题,还与黑岛传治在作品中赋予“冰河”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关联。在渡过黑龙江、亦称阿穆尔河后往东,是“栗本”等伤病员思念却无法回归的“内地”。“栗本”想受伤的微妙心理、与伤员之间的竞争、向军医夸大自己的伤情等等令常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举动皆源于“内地”,都是为了回到“内地”。渡过黑龙江(或称阿穆尔河)、渡过这条“冰河”向东走,就是熟悉的“内地那座茅草屋子的老家……暖烘烘的地炉,刚蒸好的山芋,家人的温暖,以及不辞辛劳的关怀”。此时的“冰河”象征着生的希望,是“生之河”。
在小说中,陷入昏迷但生命体征尚未完全消失的伤病员被卫兵载着,穿过冰天雪地的黑龙江,静悄悄地滑行到对岸树林里火葬。此时的“冰河”即为“死之河”,穿过“冰河”就意味着成为冰天雪地中无法安息的亡灵。而侥幸生存在“冰河”北岸的伤病员虽然逃脱了死亡的阴影,却无法逃脱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压迫,只能绝望的在“冰河”地带等待死亡。无论是生者还是亡者,“冰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摆脱的死亡的象征。
“冰河”意味着一条宽广的生死之河,在河的北岸,是成群成片的生者,虽然拥有生命却失去了自由,绝望且无助;河的南岸是成群成片的亡者,无法安息,且魂归不得。河的另一边,是心心念念又无法回归的内地。
二.身处“冰河”伤病员的需求变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身处“冰河”地带的伤病员们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种高级需求无缘。“被迫抛弃自己的思想,仅仅作为一件武器任人驱使”的伤病员们在被派到西伯利亚——这片“冰河”地带时就已经被剥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而伤病员们在这片“冰河”地带,“被内地不事劳动、却过着富裕生活的资本家和地方上权势人物作为走狗利用”、被卫生兵“大摆其官架子”训斥,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尊重的需要被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时,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而身处“冰河”的伤病员的需求变化则恰恰相反,当高层次的需求已经无望时,他们退而求其次选择更低层次的需求以期被满足。起初,住在医院的伤病员们思念挣扎在国内的亲人,为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也就是为了回到内地与关心自己的亲人团聚,他们与其他伤员之间产生一种竞争遣返的微妙关系。然而因兵力不足,尚且还能提得动抢的伤病员被要求返回军队继续战斗。此时对于伤病员来说最迫切的已经不是“社交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是事关生死的“安全需求”。为了满足“安全需求”,逃离必死无疑的“冰河”地带,伤病员们在军医面前夸大伤情,以求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然而,一次次放弃自己较高层次的需求、委曲求全的伤病员们并没有得到同情,最后只有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被满足的他们只能留在“冰河”地带任人驱使,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马克思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把“无产阶级”定义为:以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一个革命者组成的集体概念。无产阶级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中的贫雇农和中农、自食其力的小商人和知识分子、被压迫的下级军人和自觉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阶层的革命者。由此可得,黑岛传治的作品《冰河》中受压迫伤病兵们也是无产阶级。
在黑岛传治的这部作品中,反抗意识薄弱的伤病兵们虽然一次次的委屈求全,降低了自己的需求层次,但始终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结局的设定在再现了伤病员们的厌战情绪,同时也宣扬了作者反对压迫、反对消极接受、提倡反抗的思想。小说以精巧的构思、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伤病员们内心的变化、需求层次的降低的描写,揭露了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通过“冰河”——这一无法逃脱的生死之河的象征性描写宣扬了作者反对不义战争、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日)黑岛传治著;李芒等译,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2)
[2](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08)
[3]程培裴,黑岛传治的反战文学论:以《雪橇》、《冰河》、《武装的城市》等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郭跻,黑岛传治文学中的死亡主题[J],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黒島伝治,黒島傳治全集[M],筑摩書房,1970
[6]小田切秀雄,現代文学史[M],集英社,1975
[7]松宮龍起,日本プロレタリア文学集[M],新日本出版社,1984~1988
[8]山田清三郎,プロレタリア文学史上下[M],理論社,1954
(作者介绍:逯莎,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关键词:黑岛传治 冰河 生死之河 需求变化
在黑岛传治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是以“西伯利亚题材”为中心的。这些作品以黑岛传治在被征入伍到因病退伍(1919年12月至1922年7月)两年多的西伯利亚军队生活为题材。而众所周知,在黑岛传治短暂的一生中,自1922年患肺结核以来,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基于自身的患病体验,黑岛传治留下了许多与“医院”相关的小说。如《隔离室》、《栗本的负伤》、《伤病兵》、《冰河》等。可以说这些作品都与黑岛传治自身常年受病魔侵扰、作为卫生兵被派往西伯利亚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冰河》就是黑岛传治根据自己被征入伍、被派往西伯利亚期间的体验和观察写成的,是以西伯利亚的医院为舞台创作的小说。
《冰河》描述了伤病员栗本在西伯利亚医院的生活体验。在远离家乡的极北地带——西伯利亚,栗本在乘坐列车时遭到埋伏袭击受伤,被送到了医院。这个脏乱的医院中挤满了疲惫却满心期待想要重回内地的伤病员。其中有上嘴唇被子弹削掉的,有大腿骨被射穿的,有双腿截肢的。伤病员们承受着卫生兵的冷漠虐待,甚至有一些伤病员在生命体征尚未消失时就被卫兵拉往雪地火葬。对于栗本等伤病员来说,生活的乐趣只有怀念内地和幻想用生命换取的少得可怜的退伍金,活下去的动力只有被遣返回国的希望。然而,他们回家的希望被无情击破。因兵力不足,尚且还能提得动抢的伤病员被要求返回军队继续战斗。栗本和他的同伴又再一次被强制留在“冰河”地带。
一.“冰河”——“生死之河”
1.1“冰河”的恶劣环境
在黑岛传治以医院为舞台的作品中,“医院”的形象都是脏乱的、设备落后的。黑岛传治描写医院恶劣环境的作品有很多,而在《冰河》这部作品中,对于医院的描写是特殊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正如程培裴前辈在《黑岛传治的反战文学论》中所提到的,《冰河》从视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描写了医院环境。伤病员们身处“冰河”地带的医院,每天都有新的负伤者被抬进来,而他们所看到的却是“草垫子和毛毯都被这些人的脓血和汗水弄得很脏……傷员是一些残废的人,他们必须带着不便和痛苦过活,直至死去”;扑鼻而入的是“一股甲酚、脓水和便壶的臭气”;听到的是“病房里转瞬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叹息、呻吟和诉苦声,以及忍受不了痛楚而引起的皱眉蹙额等情景。……他间歇地发出撕裂般的尖锐号叫。这声音连旁人听了都仿佛被针孔似的哆哆嗦嗦地打起寒颤来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伤病员们不仅没有得到人道主义救治,还受到了同胞之间的冷漠对待甚至是排挤。黑岛传治在《冰河》中通过环境及身处“冰河”的伤病员生活状态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使人变得冷漠,扭曲人性。
1.2“冰河”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冰河”为题,首先与作为背景的西伯利亚地理环境有关。作品中医院的南边是“冰封千里的黑龙江”,且时常会有“来自贝加尔湖的大风”侵袭,由此可以推测,小说是以贝加尔湖以南、黑龙江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为背景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栗本”等人就是被派到了这一极北的“冰河”地带。
小说以“冰河”为题,还与黑岛传治在作品中赋予“冰河”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关联。在渡过黑龙江、亦称阿穆尔河后往东,是“栗本”等伤病员思念却无法回归的“内地”。“栗本”想受伤的微妙心理、与伤员之间的竞争、向军医夸大自己的伤情等等令常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举动皆源于“内地”,都是为了回到“内地”。渡过黑龙江(或称阿穆尔河)、渡过这条“冰河”向东走,就是熟悉的“内地那座茅草屋子的老家……暖烘烘的地炉,刚蒸好的山芋,家人的温暖,以及不辞辛劳的关怀”。此时的“冰河”象征着生的希望,是“生之河”。
在小说中,陷入昏迷但生命体征尚未完全消失的伤病员被卫兵载着,穿过冰天雪地的黑龙江,静悄悄地滑行到对岸树林里火葬。此时的“冰河”即为“死之河”,穿过“冰河”就意味着成为冰天雪地中无法安息的亡灵。而侥幸生存在“冰河”北岸的伤病员虽然逃脱了死亡的阴影,却无法逃脱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压迫,只能绝望的在“冰河”地带等待死亡。无论是生者还是亡者,“冰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摆脱的死亡的象征。
“冰河”意味着一条宽广的生死之河,在河的北岸,是成群成片的生者,虽然拥有生命却失去了自由,绝望且无助;河的南岸是成群成片的亡者,无法安息,且魂归不得。河的另一边,是心心念念又无法回归的内地。
二.身处“冰河”伤病员的需求变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身处“冰河”地带的伤病员们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种高级需求无缘。“被迫抛弃自己的思想,仅仅作为一件武器任人驱使”的伤病员们在被派到西伯利亚——这片“冰河”地带时就已经被剥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而伤病员们在这片“冰河”地带,“被内地不事劳动、却过着富裕生活的资本家和地方上权势人物作为走狗利用”、被卫生兵“大摆其官架子”训斥,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尊重的需要被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时,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而身处“冰河”的伤病员的需求变化则恰恰相反,当高层次的需求已经无望时,他们退而求其次选择更低层次的需求以期被满足。起初,住在医院的伤病员们思念挣扎在国内的亲人,为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也就是为了回到内地与关心自己的亲人团聚,他们与其他伤员之间产生一种竞争遣返的微妙关系。然而因兵力不足,尚且还能提得动抢的伤病员被要求返回军队继续战斗。此时对于伤病员来说最迫切的已经不是“社交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是事关生死的“安全需求”。为了满足“安全需求”,逃离必死无疑的“冰河”地带,伤病员们在军医面前夸大伤情,以求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然而,一次次放弃自己较高层次的需求、委曲求全的伤病员们并没有得到同情,最后只有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被满足的他们只能留在“冰河”地带任人驱使,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马克思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把“无产阶级”定义为:以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一个革命者组成的集体概念。无产阶级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中的贫雇农和中农、自食其力的小商人和知识分子、被压迫的下级军人和自觉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阶层的革命者。由此可得,黑岛传治的作品《冰河》中受压迫伤病兵们也是无产阶级。
在黑岛传治的这部作品中,反抗意识薄弱的伤病兵们虽然一次次的委屈求全,降低了自己的需求层次,但始终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结局的设定在再现了伤病员们的厌战情绪,同时也宣扬了作者反对压迫、反对消极接受、提倡反抗的思想。小说以精巧的构思、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伤病员们内心的变化、需求层次的降低的描写,揭露了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通过“冰河”——这一无法逃脱的生死之河的象征性描写宣扬了作者反对不义战争、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日)黑岛传治著;李芒等译,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2)
[2](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08)
[3]程培裴,黑岛传治的反战文学论:以《雪橇》、《冰河》、《武装的城市》等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郭跻,黑岛传治文学中的死亡主题[J],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黒島伝治,黒島傳治全集[M],筑摩書房,1970
[6]小田切秀雄,現代文学史[M],集英社,1975
[7]松宮龍起,日本プロレタリア文学集[M],新日本出版社,1984~1988
[8]山田清三郎,プロレタリア文学史上下[M],理論社,1954
(作者介绍:逯莎,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