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操的教学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加强中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势在必行。从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相关教学实践出发,对有关教学困境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204-02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职院校以理实一体化为方向的教学改革陆续提上日程,但在改革过程中教师理论讲授过剩、实践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要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不能片面展开,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中职院校教学资源,从而确保学生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托,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充分提高。
一、改革课程结构,助力理论实践一体化发展
为达成这一目的,应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原本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实践相分离的课程分布转为理论实践并重、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新教学体系,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随着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机械化、无人化、智能化成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方向,不同于以往的工厂车间化大生产,机械将成为工业进行的主体,这对相应人才的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进而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应先从已有课程的完善着手。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原本的主体课程为:课程分布应从原本的理论实践分离转向理论实践间接式分布,以此来减少知识授课过程中的损耗,从而达到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实践内容升华理论的目的。
以中职数控专业的主要课程数控机床技术的授课为例,过往的教学流程是依托教材进行内容教学,基础理论单元内容完成后再让学生展开实操工作。从笔者自身经验来说,这一教学实操的弊端在于,课程教授对于中专学生的系统理解而言难度过大,学生往往只能理解教材的部分内容,教师大多数授课内容其实是被搁置了,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有限实操,对设备操作流程能够做到形式上的熟知,但涉及原理层面则一知半解,造成的结果是大部分授课时间被闲置,学生并不能形成统一的整合化知识实践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两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教材的“拆解”,中职教材具有教学上的普适性,但缺少对本地教学场景的适应性。不同地域、学校甚至教学班级,都有其各不相同的教学情形,教师应因地制宜展开教学工作,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编纂的体系结构,并由简而难、由浅而深、由外而内地对课程内容展开剖析,以此来依照学生的反馈特点先进行外层简单知识的讲解,并一步步依照层次性来展开教学工作。其次教师应做到教材理论边界与实操空间的一一对应,这使得前文提及的教材“层次”划分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将机械设备的操作机理、操作难度同样进行“拆解”,从而使教学进度与实操进度一一对应。
二、授人以渔,明确教学核心内容
教学工作展开的一个常见误区是授课内容过于琐碎,使得学生不能将两单元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这一点在基础学科数学工作中较为常见,学生无统筹学习概念,各单元间无相互联系,使得对已学知识的掌控能力薄弱。中职数控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探索前,相关教师应从整体层面将理论、实际视作一体。也唯有先将两者视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研判,才有后续工作细化的必要,否则一头扎进数据中,形不成整体概念,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开展必然流于形式。故而我们应当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数个主体层次:社会、企业、教师、学生、设备,这五个层次共同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内容。针对社会层次,教学内容应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时代的交接状态,许多旧有的技术、模式、职业将被淘汰。中职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入职前系统化的岗前培训。中职教育作为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踏板,其坚实程度除了决定学生接下来数年的就业方向外,还给学生的未来人生定下了一个基本格调。这要求相关教学的展开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培训,而应该“授人以渔”,从而给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以更多可能。这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制订过程中,应着重对核心内容、核心方法的教学工作,这一内容教授可简不可繁。
具化到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开展两方面的教学工作,首先是数控机床的技术核心教学,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教学,这两者共同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背景下数控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背景下,限于中专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中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避免本科式的全体系理论授课,另一方面也应避免“自暴自弃”式的照本宣科,应把握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辅以现实案例的方式加以阐明。而对于技术细节,则在激发学生对技术核心的兴趣后予以适当引导,留待学生独自去探寻,不做课堂上的强制要求。理论、实践教学原本互为一体,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过程,同时又作用于实践过程,这要求教师进行固有实践体系的二次拓展,用以专门展示各单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均抓不到重点,这不只是数控专业的弊病,同时也是中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固有顽疾。教学过程本是传道授业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核心内容一一延伸,学生自然能捕捉到学习过程的先后主次。这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对课本理论进行二次加工,以自身对数控教学的经验把握各单元的主旨內容,并在开始单元教学前,将本单元的围绕核心一语道破。在实操过程中同样应当如此,在学生开始具体的操作前,教师应阐明整体操作的围绕核心,机械设备如何围绕这一核心目的展开运转,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主辅明确、主干分支清晰的立体认知体系,而非只知操作流程的线性认知,仅仅是对数控专业操作流程的基本获知,而未能建立立体的认知体系,并不能让学生经受起长期知识迭代和各种工作问题的考验。 三、校企合作,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新体系
社会、企业、教师、学生、设备,是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五个主体层次,上文进行了社会层次的分析及依此展开的教学实践分析。而在上文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具体工作要求则明确了教学开展过程的课程细节。由于中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学校应与区域内的数控机床企业展开对接,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合作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一方面缩减了企业招工的人员培训流程,另一方面使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是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一环。中职教育应打破传统中高等教育的教学窠臼,跳出“知识分子”的象牙塔,充分面向市场需求,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和业务实战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学困境一方面是过往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沉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种种新管理模式、新企业范式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知识迭代、业务迭代的进程翻倍式加速,这对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严苛要求,也因此更加凸显企业介入中职数控培训的必要性。
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应实现和企业间的技術要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这两者并不涉及企业的业务核心,在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教师应以这两者为指导进行细节的技术范围规划、管理方式引导,以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并尽量在企业环境内展开实践和学习。故而,在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在企业环境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含义教师应向学生予以具体说明,并与企业合作将学生校内表现纳入后续的员工招聘评估中,以现实利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实践兴趣。这一含义是以校园内的理论教学过程对标企业的实习培训过程,以校园的设备实操过程对标企业的实习实训过程,以此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从而在上述所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外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由于校园可供实操的设备有限,不能实现对前沿技术及前沿企业管理模式的准确跟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五人为单位展开工作实践模拟,这期间需要借助企业合作方或相关渠道方引进相应模拟软件,使得学生能够以校园设备为延展,实现对当下实用技术的有效涉猎。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应做到对数控领域前沿技术和管理信息的准确把握。教师是学生在数控领域的启发者和引领者,除具体技术外,教师还应及时掌握行业的前沿信息,将行业内各主要公司、主要技术、主体管理模式的情况传递给学生,并带领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关信息。中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上过于深入,在忽略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忽视了现实的信息收集,导致学生在象牙塔中对行业的情况了解往往停留在数年前刚刚接触数控专业时。这一信息上的落差需要花费学生参加工作后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进行弥补,而当教师带领学生频繁关注本地甚至全国数控领域的相应技术进展、龙头公司转变、管理新模式等信息的行为养成习惯后,学生便已在数控机床这一领域“入了门”,从而实现校企联合背景下信息收集—理论教授—具体实操的三位一体式教学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为社会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实施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有效缓解当前中职数控人才的培养困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教材内容和实操内容进行“拆解”“重组”,从而使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着重对数控专业进行核心方法和核心技术性培养,以此助力学生形成数控行业的立体认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更有针对性地细化教学内容,紧跟数控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而搭建信息收集—理论教授—具体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助力中职数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峰,李文柱.从“理实一体化”到“理实身心一体化”: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探索[J].职业,2017(11):37.
[2]黄兆绪.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之改革[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3):145,153.
[关键词]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204-02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职院校以理实一体化为方向的教学改革陆续提上日程,但在改革过程中教师理论讲授过剩、实践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要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不能片面展开,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中职院校教学资源,从而确保学生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托,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充分提高。
一、改革课程结构,助力理论实践一体化发展
为达成这一目的,应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原本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实践相分离的课程分布转为理论实践并重、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新教学体系,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随着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机械化、无人化、智能化成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方向,不同于以往的工厂车间化大生产,机械将成为工业进行的主体,这对相应人才的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进而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数控专业为例,数控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应先从已有课程的完善着手。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原本的主体课程为:课程分布应从原本的理论实践分离转向理论实践间接式分布,以此来减少知识授课过程中的损耗,从而达到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实践内容升华理论的目的。
以中职数控专业的主要课程数控机床技术的授课为例,过往的教学流程是依托教材进行内容教学,基础理论单元内容完成后再让学生展开实操工作。从笔者自身经验来说,这一教学实操的弊端在于,课程教授对于中专学生的系统理解而言难度过大,学生往往只能理解教材的部分内容,教师大多数授课内容其实是被搁置了,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有限实操,对设备操作流程能够做到形式上的熟知,但涉及原理层面则一知半解,造成的结果是大部分授课时间被闲置,学生并不能形成统一的整合化知识实践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两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教材的“拆解”,中职教材具有教学上的普适性,但缺少对本地教学场景的适应性。不同地域、学校甚至教学班级,都有其各不相同的教学情形,教师应因地制宜展开教学工作,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编纂的体系结构,并由简而难、由浅而深、由外而内地对课程内容展开剖析,以此来依照学生的反馈特点先进行外层简单知识的讲解,并一步步依照层次性来展开教学工作。其次教师应做到教材理论边界与实操空间的一一对应,这使得前文提及的教材“层次”划分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将机械设备的操作机理、操作难度同样进行“拆解”,从而使教学进度与实操进度一一对应。
二、授人以渔,明确教学核心内容
教学工作展开的一个常见误区是授课内容过于琐碎,使得学生不能将两单元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这一点在基础学科数学工作中较为常见,学生无统筹学习概念,各单元间无相互联系,使得对已学知识的掌控能力薄弱。中职数控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探索前,相关教师应从整体层面将理论、实际视作一体。也唯有先将两者视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研判,才有后续工作细化的必要,否则一头扎进数据中,形不成整体概念,那么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开展必然流于形式。故而我们应当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数个主体层次:社会、企业、教师、学生、设备,这五个层次共同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内容。针对社会层次,教学内容应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时代的交接状态,许多旧有的技术、模式、职业将被淘汰。中职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入职前系统化的岗前培训。中职教育作为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踏板,其坚实程度除了决定学生接下来数年的就业方向外,还给学生的未来人生定下了一个基本格调。这要求相关教学的展开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培训,而应该“授人以渔”,从而给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以更多可能。这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制订过程中,应着重对核心内容、核心方法的教学工作,这一内容教授可简不可繁。
具化到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开展两方面的教学工作,首先是数控机床的技术核心教学,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教学,这两者共同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背景下数控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背景下,限于中专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中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避免本科式的全体系理论授课,另一方面也应避免“自暴自弃”式的照本宣科,应把握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辅以现实案例的方式加以阐明。而对于技术细节,则在激发学生对技术核心的兴趣后予以适当引导,留待学生独自去探寻,不做课堂上的强制要求。理论、实践教学原本互为一体,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过程,同时又作用于实践过程,这要求教师进行固有实践体系的二次拓展,用以专门展示各单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均抓不到重点,这不只是数控专业的弊病,同时也是中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固有顽疾。教学过程本是传道授业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核心内容一一延伸,学生自然能捕捉到学习过程的先后主次。这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对课本理论进行二次加工,以自身对数控教学的经验把握各单元的主旨內容,并在开始单元教学前,将本单元的围绕核心一语道破。在实操过程中同样应当如此,在学生开始具体的操作前,教师应阐明整体操作的围绕核心,机械设备如何围绕这一核心目的展开运转,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主辅明确、主干分支清晰的立体认知体系,而非只知操作流程的线性认知,仅仅是对数控专业操作流程的基本获知,而未能建立立体的认知体系,并不能让学生经受起长期知识迭代和各种工作问题的考验。 三、校企合作,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新体系
社会、企业、教师、学生、设备,是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五个主体层次,上文进行了社会层次的分析及依此展开的教学实践分析。而在上文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具体工作要求则明确了教学开展过程的课程细节。由于中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学校应与区域内的数控机床企业展开对接,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合作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一方面缩减了企业招工的人员培训流程,另一方面使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是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一环。中职教育应打破传统中高等教育的教学窠臼,跳出“知识分子”的象牙塔,充分面向市场需求,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和业务实战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学困境一方面是过往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沉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种种新管理模式、新企业范式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知识迭代、业务迭代的进程翻倍式加速,这对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严苛要求,也因此更加凸显企业介入中职数控培训的必要性。
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应实现和企业间的技術要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这两者并不涉及企业的业务核心,在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教师应以这两者为指导进行细节的技术范围规划、管理方式引导,以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并尽量在企业环境内展开实践和学习。故而,在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在企业环境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含义教师应向学生予以具体说明,并与企业合作将学生校内表现纳入后续的员工招聘评估中,以现实利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实践兴趣。这一含义是以校园内的理论教学过程对标企业的实习培训过程,以校园的设备实操过程对标企业的实习实训过程,以此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从而在上述所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外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由于校园可供实操的设备有限,不能实现对前沿技术及前沿企业管理模式的准确跟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五人为单位展开工作实践模拟,这期间需要借助企业合作方或相关渠道方引进相应模拟软件,使得学生能够以校园设备为延展,实现对当下实用技术的有效涉猎。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应做到对数控领域前沿技术和管理信息的准确把握。教师是学生在数控领域的启发者和引领者,除具体技术外,教师还应及时掌握行业的前沿信息,将行业内各主要公司、主要技术、主体管理模式的情况传递给学生,并带领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关信息。中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上过于深入,在忽略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忽视了现实的信息收集,导致学生在象牙塔中对行业的情况了解往往停留在数年前刚刚接触数控专业时。这一信息上的落差需要花费学生参加工作后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进行弥补,而当教师带领学生频繁关注本地甚至全国数控领域的相应技术进展、龙头公司转变、管理新模式等信息的行为养成习惯后,学生便已在数控机床这一领域“入了门”,从而实现校企联合背景下信息收集—理论教授—具体实操的三位一体式教学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为社会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实施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有效缓解当前中职数控人才的培养困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教材内容和实操内容进行“拆解”“重组”,从而使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着重对数控专业进行核心方法和核心技术性培养,以此助力学生形成数控行业的立体认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更有针对性地细化教学内容,紧跟数控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而搭建信息收集—理论教授—具体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助力中职数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峰,李文柱.从“理实一体化”到“理实身心一体化”: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探索[J].职业,2017(11):37.
[2]黄兆绪.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之改革[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3):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