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与文化情感,所以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非常显著。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力与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看待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中华传统文化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文章背景,感知传统文化
编入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学生在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时,仅仅以背诵和理解诗词、文言文抒写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浅显的传统文化。所以,想要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诗词、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情感特征。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白居易在什么时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又是在什么时间写的这首诗,从而结合作者创作时的现实环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诗中钱塘湖的美景。
(2)阅读古诗词,培养民族自豪感
现今社会,学生们长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迷茫,逐渐缺少了民族豪情与文化自信。因此,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再次拾起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3)阅读名著,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學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精华部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学生去阅读,从中感受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论语》一文时,可让学生先去阅读《论语》全书,并对孔子及春秋那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选取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趣的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动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经典名著原著的习惯,从而逐渐增强其传统文化素养。
(4)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借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这些习俗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深意。例如,引导学生探讨“春节”的由来,了解全国各地风俗民情;了解“清明节”的缘由,从而更好的祭奠先人。
3.最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前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意味着我国教育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而语文作为一门与传统文化学习紧密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积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国栋.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05):47.
[2] 臧彤.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田园情结为例[J].教育艺术,2017(8):68.
[3] 余文娟,郭晓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3):223-224.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看待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中华传统文化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文章背景,感知传统文化
编入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学生在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时,仅仅以背诵和理解诗词、文言文抒写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浅显的传统文化。所以,想要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诗词、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情感特征。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白居易在什么时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又是在什么时间写的这首诗,从而结合作者创作时的现实环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诗中钱塘湖的美景。
(2)阅读古诗词,培养民族自豪感
现今社会,学生们长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迷茫,逐渐缺少了民族豪情与文化自信。因此,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再次拾起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3)阅读名著,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學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精华部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学生去阅读,从中感受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论语》一文时,可让学生先去阅读《论语》全书,并对孔子及春秋那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选取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趣的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动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经典名著原著的习惯,从而逐渐增强其传统文化素养。
(4)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借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这些习俗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深意。例如,引导学生探讨“春节”的由来,了解全国各地风俗民情;了解“清明节”的缘由,从而更好的祭奠先人。
3.最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前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意味着我国教育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而语文作为一门与传统文化学习紧密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积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国栋.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05):47.
[2] 臧彤.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田园情结为例[J].教育艺术,2017(8):68.
[3] 余文娟,郭晓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3):223-224.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黄河职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