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述全,一个在房管部门干了一辈子的人,他的工作经历,见证了南昌市老百姓住房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李述全在南昌市城建交通局从事房管工作。那时,老百姓住的是破败的板壁房、简陋的平房和普通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住房,共用厨房,厕所,而且许多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那时若遇上风雨天,或是进入冬季,房管部门就特别紧张,担心大风吹跑房顶,吹着炉火引发火灾。一天到晚忙着看房、修房,可维修的材料又往往不够,维修资金捉襟见肘。“我们那时既忧心房子问题,还担心着住房人的安全。”李述全回忆说。
当时房子归单位、国家所有,只能住不能买卖。人人都是“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能拥有私房的人为数不多。因此,南昌市房产交易管理所只有一间办公室和一名工作人员,一年只有几宗私房交易。而今,仅在孺子路上的南昌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就有约2200平方米,年交易量几万件。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住房制度开始改革,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市民逐步接受了“住房也是商品”的观念。从此,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市场诞生了。

1988年。步入中年的李述全调任南昌市房屋商品化办公室副主任,他的工作不再是管理房屋维修,而是转到房地产开发行业管理上来。这时的他忙的是核实开发资质、规范市场管理等工作。李述全告诉我们,刚开始时。全市有资质的房地产公司只有12家,现在已发展到了800多家。
随着房改房上市交易,二手房市场的激活,商品房市场被拉动得更加活跃。这时的李述全更加忙碌。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南昌市民的住宅从板壁房、平房到低层楼房再到高层住宅、别墅公寓,市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8平方米跃升到现在的20多平方米。

从27岁起就与房子打交道的李述全。经历着、见证着这些惊人变化,看着许多人实现了拥有房产的梦想。今年已65岁的他,仍未与房管工作脱离关系。跑工地、摸情况,搞调研。用第一手资料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在南昌市房地产协会与同事们为让房地产市场运作更规范发挥着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