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眼界·阅读·视角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真正的知识分子而言,精神食粮是生命的支柱,个人存在价值的凸现往往寄寓于文化的形象活动中。孔子欣赏《韶》乐的完美,是孔子个人心灵与艺术作品的亲密接触,由此也折射出孔子作为教育家对于精神文化的选择和广阔的文化视角。
教师个人的生活接触面一般比较狭窄,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致经历都是先是求学,然后直接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教师的生活文化视角必定狭小,如何拓展眼界,特别是如何获取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能够得心应手解决教育过程中遭遇的许多特殊问题,这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为了弥补缺陷,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它应该是简单而有效,而且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因为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我们欣喜地也是直接地发现有这样的方法存在,它就是阅读。
毛泽东一生喜阅读。青少年时代非常爱读杂书,15岁以前,看过很多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晚年,更是与书为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一生的伟业和眼界的开阔与他酷爱阅读关联密切。个人的经历无论怎样丰富,与复杂广阔的生活世界相比毕竟有限,而阅读却能不断地延伸,把个人狭窄的生活空间拓展至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去。
教师作为读者的意义,首先在于知识的获取。由此决定了教师的阅读是具有选择性的,或者说,它应当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就像农民阅读天空,阅读季节,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获取播种的时机,是为了获取作物的丰收,教师了解性阅读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即扩大知识面,拓展眼界。
教师了解性阅读虽然有选择,但是范围仍然很广泛,“读万卷书”只是比较形象地对经常进行阅读活动行为的概括说法。如果说,世界容纳于书本,我们阅读书本,就是阅读这个世界。书本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指向。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定向性选择阅读。然而这种选择不能太过狭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所以,只有较为广泛的阅读,才能达到拓展眼界的目的。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一书中认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一般基础知识,举凡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工、农、医的基本常识应当有所涉猎,对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世界形势、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动态都要有所了解,甚至连学生感兴趣的集邮、体育、吉他等知识也要尽量涉及。这种带有选择的广泛阅读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科教师。
教师的阅读还可以是一种私人阅读,阅读内容的选择可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阅读的方式却可以灵活多变。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形象首先是阅读者,或者说是各类书籍的浏览者,而不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也不是作业批改者。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们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因此,教师身处知识激增的时代,必须不断地学习,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
山川景物,人文万象,在阅读者眼前一一呈现。教师应该是最为活跃的阅读者,他们浏览着,高声朗读着,书籍中的词句在脑海里留下印记,思维触角不断伸展。
二 精深·阅读·创新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留侯张良青年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认为张良“可教”,送给张良《太公兵法》一书,并告诉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此后“常习诵读之”,后果就成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王者之师。与此相互映照的是苏秦的故事。苏秦出游多年,大困而归,受人讥笑,后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终于成为六国之相。由此可见,阅读特别是专业书籍的阅读对于造就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守恒等人主编的《教育学新论》一书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之一便体现在研究和反思上,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这个观点表明专业型教师应是能独力思考的研究者。如何成为研究者?其中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透彻把握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条件。
某个专业中有创见的研究者,必定是独力思考者,然而这种独力思考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专业理论在底部支撑的。如此,教师的独力思考才有本可依,有坚实的学养基础。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学习与独力思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样,教师的独力思考能力的养成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阅读掌握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专业知识是有创见的研究者的“巨人的肩膀”。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广泛而且要精深,这表明研究型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师范学校对于教师理论知识的基本了解上,而是应当在平时工作岗位上,时时激励自己继续深入细致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及时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出现的理论新动向。
教师专业学识的养成是较为长久的过程,或者确切地说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阅读在教师的阅读行为中是目标最为明确的,因此专业理论书籍和有关报刊杂志应该是阅读中首先需要关注的对象。而一般情况下,理论类书报的阅读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教师进行专业化阅读除了有动机的激励外,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当然,如果一位教师对于专业理论的掌握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一种乐趣,这本身当然就是最大的动力。
教学上的创新是教学艺术中的高境界,它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人阅读有很大关系。创新行为的产生需要信息和资料,而信息和资料收集后的阅读行为是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这种阅读更多的是理性思维活动,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专业理论的运用。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资料的阅读可以称为理论的形象化阅读,教学案例的分析阅读即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教师经常进行此类阅读,既能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技能,又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文学史上绝大部分作家都是执著的阅读者,现代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聊斋志异》的喜爱,无不透射出阅读对艺术创作的催生作用。因为“读书破万卷”,有了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个人的创见,所以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大诗人杜甫对于艺术创作与阅读的关系的深切体会。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也与艺术创作类似,也与教师个人的阅读密切相关,只有广博而精深的阅读,才能懂得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上推陈出新,才能持续不断闪现教学亮点。
三 精神·阅读·境界
教师,当教室外阵阵寒风吹拂时,面对着学生,应该是满面春风;教师,当内心被生活火焰煎烤时,站在黑板前,应该是平静如水。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时特别是在课堂上必须保持宁静的心灵状态。保持这种宁静的心灵状态的方法当然有多种,而喜爱阅读是其中最为高雅最具人文魅力的一种方法。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的信中写道:阅读是为了活着。他把阅读看作生存的意义,把阅读等同于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这是一位艺术家对于精神文化的酷爱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对于这种阅读价值观的理解应该比一般阅读者有更深切的感受。
阅读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是精神上大写的人。他们在个人的阅读中寄寓着自己的文化观念,寻找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们的阅读是快乐的精神享受,阅读的过程就是他们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
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酷爱阅读者面对书籍是一种幸福,同样,酷爱读书的教师阅读时也是幸福的。
教师的阅读改造着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展现未来的阅读,因为教师个人精神状态在课堂上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还可以说,教师的阅读是文化力量的延伸。美国学者爱默生说:“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个发明家。”这句话如果针对教师的阅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力量而言是很恰当的。
面对战争的狰狞、病魔的凶残,教师在沉默地阅读,无声地反抗;面对生活的惨淡、命运的蹇拙,教师在沉默地阅读,微笑着理解。因此,教师的阅读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理解。
热爱读书的美国哲人富兰克林给自己写了一篇碑文:“印刷工富兰克林的身体,就像一本旧书的封面,它的内容被撕走,剥落字母与烫金,躺在这里,给虫当食粮。但是这作品将不会失去;因为它,正如它所笃信的,将再次出现于一个更优美的新版本中,获得作者的更正和改善。”富兰克林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本书的形制,把自己的生命比作书的内容。我们阅读书籍即是阅读我们的身体和自己生命所呈现的具象。教师的人文阅读也同样是对自我生命的深入了解和体悟。这种体悟是建立在人类广博的文化底蕴上的,是对生命生存文化价值的认同,它的内容其实已经脱离了身体的禁锢,上升为人类共同拥护的美好信念,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真正的精神家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育天地里自由飞翔的动力源于阅读。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教师手捧书本,不知疲倦地阅读着,汲取知识清泉,浇灌智慧心田。
参考文献
1.王守恒等主编《教育学新论》,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司马迁著《史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林一安主编《博尔赫斯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曼古埃尔著 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真正的知识分子而言,精神食粮是生命的支柱,个人存在价值的凸现往往寄寓于文化的形象活动中。孔子欣赏《韶》乐的完美,是孔子个人心灵与艺术作品的亲密接触,由此也折射出孔子作为教育家对于精神文化的选择和广阔的文化视角。
教师个人的生活接触面一般比较狭窄,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致经历都是先是求学,然后直接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教师的生活文化视角必定狭小,如何拓展眼界,特别是如何获取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能够得心应手解决教育过程中遭遇的许多特殊问题,这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为了弥补缺陷,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它应该是简单而有效,而且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因为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我们欣喜地也是直接地发现有这样的方法存在,它就是阅读。
毛泽东一生喜阅读。青少年时代非常爱读杂书,15岁以前,看过很多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晚年,更是与书为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毛泽东一生的伟业和眼界的开阔与他酷爱阅读关联密切。个人的经历无论怎样丰富,与复杂广阔的生活世界相比毕竟有限,而阅读却能不断地延伸,把个人狭窄的生活空间拓展至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去。
教师作为读者的意义,首先在于知识的获取。由此决定了教师的阅读是具有选择性的,或者说,它应当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就像农民阅读天空,阅读季节,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获取播种的时机,是为了获取作物的丰收,教师了解性阅读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即扩大知识面,拓展眼界。
教师了解性阅读虽然有选择,但是范围仍然很广泛,“读万卷书”只是比较形象地对经常进行阅读活动行为的概括说法。如果说,世界容纳于书本,我们阅读书本,就是阅读这个世界。书本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指向。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定向性选择阅读。然而这种选择不能太过狭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所以,只有较为广泛的阅读,才能达到拓展眼界的目的。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一书中认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一般基础知识,举凡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工、农、医的基本常识应当有所涉猎,对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世界形势、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动态都要有所了解,甚至连学生感兴趣的集邮、体育、吉他等知识也要尽量涉及。这种带有选择的广泛阅读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科教师。
教师的阅读还可以是一种私人阅读,阅读内容的选择可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阅读的方式却可以灵活多变。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形象首先是阅读者,或者说是各类书籍的浏览者,而不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也不是作业批改者。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们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因此,教师身处知识激增的时代,必须不断地学习,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
山川景物,人文万象,在阅读者眼前一一呈现。教师应该是最为活跃的阅读者,他们浏览着,高声朗读着,书籍中的词句在脑海里留下印记,思维触角不断伸展。
二 精深·阅读·创新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留侯张良青年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认为张良“可教”,送给张良《太公兵法》一书,并告诉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此后“常习诵读之”,后果就成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王者之师。与此相互映照的是苏秦的故事。苏秦出游多年,大困而归,受人讥笑,后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终于成为六国之相。由此可见,阅读特别是专业书籍的阅读对于造就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守恒等人主编的《教育学新论》一书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之一便体现在研究和反思上,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这个观点表明专业型教师应是能独力思考的研究者。如何成为研究者?其中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透彻把握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条件。
某个专业中有创见的研究者,必定是独力思考者,然而这种独力思考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专业理论在底部支撑的。如此,教师的独力思考才有本可依,有坚实的学养基础。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学习与独力思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样,教师的独力思考能力的养成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阅读掌握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专业知识是有创见的研究者的“巨人的肩膀”。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广泛而且要精深,这表明研究型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师范学校对于教师理论知识的基本了解上,而是应当在平时工作岗位上,时时激励自己继续深入细致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及时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出现的理论新动向。
教师专业学识的养成是较为长久的过程,或者确切地说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阅读在教师的阅读行为中是目标最为明确的,因此专业理论书籍和有关报刊杂志应该是阅读中首先需要关注的对象。而一般情况下,理论类书报的阅读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教师进行专业化阅读除了有动机的激励外,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当然,如果一位教师对于专业理论的掌握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一种乐趣,这本身当然就是最大的动力。
教学上的创新是教学艺术中的高境界,它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人阅读有很大关系。创新行为的产生需要信息和资料,而信息和资料收集后的阅读行为是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这种阅读更多的是理性思维活动,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专业理论的运用。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资料的阅读可以称为理论的形象化阅读,教学案例的分析阅读即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教师经常进行此类阅读,既能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技能,又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文学史上绝大部分作家都是执著的阅读者,现代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聊斋志异》的喜爱,无不透射出阅读对艺术创作的催生作用。因为“读书破万卷”,有了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个人的创见,所以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大诗人杜甫对于艺术创作与阅读的关系的深切体会。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也与艺术创作类似,也与教师个人的阅读密切相关,只有广博而精深的阅读,才能懂得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上推陈出新,才能持续不断闪现教学亮点。
三 精神·阅读·境界
教师,当教室外阵阵寒风吹拂时,面对着学生,应该是满面春风;教师,当内心被生活火焰煎烤时,站在黑板前,应该是平静如水。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时特别是在课堂上必须保持宁静的心灵状态。保持这种宁静的心灵状态的方法当然有多种,而喜爱阅读是其中最为高雅最具人文魅力的一种方法。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的信中写道:阅读是为了活着。他把阅读看作生存的意义,把阅读等同于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这是一位艺术家对于精神文化的酷爱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对于这种阅读价值观的理解应该比一般阅读者有更深切的感受。
阅读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是精神上大写的人。他们在个人的阅读中寄寓着自己的文化观念,寻找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们的阅读是快乐的精神享受,阅读的过程就是他们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
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酷爱阅读者面对书籍是一种幸福,同样,酷爱读书的教师阅读时也是幸福的。
教师的阅读改造着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展现未来的阅读,因为教师个人精神状态在课堂上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还可以说,教师的阅读是文化力量的延伸。美国学者爱默生说:“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个发明家。”这句话如果针对教师的阅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力量而言是很恰当的。
面对战争的狰狞、病魔的凶残,教师在沉默地阅读,无声地反抗;面对生活的惨淡、命运的蹇拙,教师在沉默地阅读,微笑着理解。因此,教师的阅读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理解。
热爱读书的美国哲人富兰克林给自己写了一篇碑文:“印刷工富兰克林的身体,就像一本旧书的封面,它的内容被撕走,剥落字母与烫金,躺在这里,给虫当食粮。但是这作品将不会失去;因为它,正如它所笃信的,将再次出现于一个更优美的新版本中,获得作者的更正和改善。”富兰克林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本书的形制,把自己的生命比作书的内容。我们阅读书籍即是阅读我们的身体和自己生命所呈现的具象。教师的人文阅读也同样是对自我生命的深入了解和体悟。这种体悟是建立在人类广博的文化底蕴上的,是对生命生存文化价值的认同,它的内容其实已经脱离了身体的禁锢,上升为人类共同拥护的美好信念,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真正的精神家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育天地里自由飞翔的动力源于阅读。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教师手捧书本,不知疲倦地阅读着,汲取知识清泉,浇灌智慧心田。
参考文献
1.王守恒等主编《教育学新论》,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司马迁著《史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林一安主编《博尔赫斯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曼古埃尔著 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