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效应的获得和释放,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历史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非常明显。建设特色工业园,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其意义重大。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实现全省工业提速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放在首位。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正是吉林省实施“工业提速”战略,促进吉林振兴的重大举措。通过特色工业园区这个载体,可以迅速推进和带动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吉林省形成了汽车、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但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优势产业的优势集聚度还不够明显。大多数企业产品处在初级化、产业低端化状态,致使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因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吸引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促进分散、初级的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推进,调整和改善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布局“散、小、差”的状况,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关系着全省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大部分县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是加快培育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载体,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提高农民收入,也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等产业发展。这样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形成的载体,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纽带,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具有集聚、提升、带动等三大功能,即以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提升,并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服务网络、特色产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区域性品牌五大基本特征。
从吉林省省情来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具有政策、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特色园区建设,使全省特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政府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提供了强大的载体
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52家,工业集中区51家,“区中园”或“园中区” 达到260个,开发区企业达到9957户,汽车、石化、冶金、袜业、建材、农产品等特色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其中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8.06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省的4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601.56亿元,同比增长76.6%,占全省的88.4%。2007年新开工超千万元以上项目达1573个,其中超3000万元项目623个,超亿元项目305个,超5亿元项目32个,超10亿元项目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2.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已建成的特色产业园区均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同类产业或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如围绕一汽形成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具有国内产量大、研发能力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集中、汽车服务和汽车文化发达的产业集群;通化医药城、延边敖东医药城和长春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园,集聚了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延边敖东、长生基因等10多个制药集团,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辽源市东北袜业园聚集了161户袜业企业,主导产品已发展为6大系列2000多个花色品种和33个自主品牌,占全国棉袜销售总量的22%;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集聚了石材加工企业300多家,产品不但在东北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京津唐乃至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有一定市场,并外销到韩、日、俄、蒙、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以大成、赛力事达、黄龙、天河等集团公司为龙头形成的玉米龙型产业集群,以及以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企业为龙头的禽产业集群、肉牛产业集群、肉猪产业集群、稻谷产业集群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吉林省特色产业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规划内的63家工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361户,新增就业人数2.68万人,实现现价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销售收入407.7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以特色产业园区形式建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各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长春市一汽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子公司30家,是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中重型卡车、轻型车、轿车生产三大基地,拥有“轻、中、重、轿、客、微”6大系列550余种车型,品牌有解放、红旗、捷达、奥迪、宝来、高尔夫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年产量一直稳定在中国国内总需求量的48%左右,产品遍布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和朝鲜平壤、伊朗的德黑兰等著名城市。吉林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长春市和通化市是国家医药出口基地,通化市被誉为“中国中药之都”,吉林敖东集团、通化东宝实业集团公司、吉林修正药业、长春海王等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中药行业中享有盛誉。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畜禽加工业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25亿只,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万头、肉羊1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产企业;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黏玉米2.6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特色不突出,存在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由于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致使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为了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导致了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大多数园区为综合型园区,而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缺乏地区产业经济的特色和合理的经济梯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如汽车配件、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造成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2.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从园区形成上看,特色产业不突出,有的没能形成产业聚集。从产业规模和产品品牌上看,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行业先进水平,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未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从事非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低档组装等活动,而营销与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活动则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链经济不发达,产业集群存在着“低、小、散” 现象。
3.企业技术水平低,环境保护和监管意识差
从园区内民营企业看,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和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等简单加工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占40%以上,排污设备落后,无能力发展循环经济,造成区域内环境污染严重。从企业技术支撑能力上,民营企业有技术投入能力的企业不多,科研开发投入比重比较低,多数企业是以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发展空间狭小。此外,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差、监管不严、追求GDP增长的理念,采取有项目就上,有企业就引的打法,致使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落户在环境优良地区,将造成无法挽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思想观念存在差距,软环境有待提高
在营造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上,我们要缩小与发达省份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解决口头上解放、实际上不解放,对本地本部门有利的就解放、不利的就不解放的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解决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软环境建设上,出现偏离和监管制裁不严、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缺乏营造配套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价值氛围。
5.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生产配置不到位
由于规划滞后,缺乏对工业集中区的统筹安排,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没有真正体现集中区的效应。特别是一些市县工业园区过多(5-6个),基础要素供给达不到标准,为吸引企业进区,无偿提供大片土地,也不论项目如何,一味地迁就,导致集中区内部建设布局分散,盲目占用大量的土地,监督管理变成行政收费,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建议
吉林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园区为载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全民创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增强吉林省县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1.因地制宜,以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特色工业园区
围绕汽车、石化、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和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汽车配件、上下游产业、为其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按照《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布局和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突出园区产业相近、相连和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品配套、合作紧密的生产网络。采取重点扶持策略,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锁定”效应,增强“投资磁吸”效应。各市(州)、县(市)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
2.以技术创新转变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技术创新支撑园区经济增长方式,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高技术含量、多层次增值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对省重点龙头企业园区,应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对区市级的园区,要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加工企业为主,兼顾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市、区)级园区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不失时机地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创造成果转化对接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监管问题。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开放、流动、灵活的科技体制机制为平台,不断吸引外来的企业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3.科学制定规划,防止园区产业雷同
为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首先要科学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客观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各方面资源要素条件, 科学论证,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决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和随意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市场前景、资源区位以及外部经济联系和城市化发展方向等要素,依据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准确定位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尽量避免各个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围绕吉林省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基地建设,谋划和引进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促进特色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拉长园区内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服务体系
园区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平台,是引发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职能的体现。政府不仅应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还可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各级金融部门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高起点规划集中区内部的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物流、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设施,把特色园区内部功能做大做强。
5.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政府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为特色园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尽可能的便利;第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动,催生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第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升级,收集和发布行业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与管理,建立公共培训机构,创建区域品牌,建设与厂商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等;第四,制定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解决集群中各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政府的参与非常重要。如印度的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内100多个小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扩大改革开放的软环境
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经济总量比重小、地方财力不足、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以大开放战略提升园区招商引资水平,研究制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真正树立起“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做到言出必信,政出必行。增强法制意识,强化软环境建设。加大政府服务协调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企业生产性配套、人文环境、适宜居住的软环境,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真正形成举全省之力,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便在新一轮资金流向东北过程中,打造软环境抢占新一轮市场投资先机,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大跨越。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云 馨)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实现全省工业提速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放在首位。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正是吉林省实施“工业提速”战略,促进吉林振兴的重大举措。通过特色工业园区这个载体,可以迅速推进和带动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吉林省形成了汽车、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但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优势产业的优势集聚度还不够明显。大多数企业产品处在初级化、产业低端化状态,致使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因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吸引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促进分散、初级的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推进,调整和改善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布局“散、小、差”的状况,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关系着全省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大部分县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是加快培育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载体,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提高农民收入,也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等产业发展。这样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形成的载体,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纽带,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具有集聚、提升、带动等三大功能,即以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提升,并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服务网络、特色产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区域性品牌五大基本特征。
从吉林省省情来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具有政策、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特色园区建设,使全省特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政府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提供了强大的载体
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52家,工业集中区51家,“区中园”或“园中区” 达到260个,开发区企业达到9957户,汽车、石化、冶金、袜业、建材、农产品等特色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其中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8.06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省的4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601.56亿元,同比增长76.6%,占全省的88.4%。2007年新开工超千万元以上项目达1573个,其中超3000万元项目623个,超亿元项目305个,超5亿元项目32个,超10亿元项目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2.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已建成的特色产业园区均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同类产业或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如围绕一汽形成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具有国内产量大、研发能力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集中、汽车服务和汽车文化发达的产业集群;通化医药城、延边敖东医药城和长春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园,集聚了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延边敖东、长生基因等10多个制药集团,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辽源市东北袜业园聚集了161户袜业企业,主导产品已发展为6大系列2000多个花色品种和33个自主品牌,占全国棉袜销售总量的22%;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集聚了石材加工企业300多家,产品不但在东北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京津唐乃至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有一定市场,并外销到韩、日、俄、蒙、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以大成、赛力事达、黄龙、天河等集团公司为龙头形成的玉米龙型产业集群,以及以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企业为龙头的禽产业集群、肉牛产业集群、肉猪产业集群、稻谷产业集群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吉林省特色产业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规划内的63家工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361户,新增就业人数2.68万人,实现现价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销售收入407.7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以特色产业园区形式建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各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长春市一汽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子公司30家,是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中重型卡车、轻型车、轿车生产三大基地,拥有“轻、中、重、轿、客、微”6大系列550余种车型,品牌有解放、红旗、捷达、奥迪、宝来、高尔夫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年产量一直稳定在中国国内总需求量的48%左右,产品遍布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和朝鲜平壤、伊朗的德黑兰等著名城市。吉林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长春市和通化市是国家医药出口基地,通化市被誉为“中国中药之都”,吉林敖东集团、通化东宝实业集团公司、吉林修正药业、长春海王等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中药行业中享有盛誉。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畜禽加工业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25亿只,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万头、肉羊1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产企业;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黏玉米2.6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特色不突出,存在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由于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致使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为了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导致了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大多数园区为综合型园区,而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缺乏地区产业经济的特色和合理的经济梯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如汽车配件、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造成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2.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从园区形成上看,特色产业不突出,有的没能形成产业聚集。从产业规模和产品品牌上看,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行业先进水平,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未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从事非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低档组装等活动,而营销与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活动则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链经济不发达,产业集群存在着“低、小、散” 现象。
3.企业技术水平低,环境保护和监管意识差
从园区内民营企业看,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和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等简单加工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占40%以上,排污设备落后,无能力发展循环经济,造成区域内环境污染严重。从企业技术支撑能力上,民营企业有技术投入能力的企业不多,科研开发投入比重比较低,多数企业是以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发展空间狭小。此外,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差、监管不严、追求GDP增长的理念,采取有项目就上,有企业就引的打法,致使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落户在环境优良地区,将造成无法挽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思想观念存在差距,软环境有待提高
在营造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上,我们要缩小与发达省份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解决口头上解放、实际上不解放,对本地本部门有利的就解放、不利的就不解放的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解决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软环境建设上,出现偏离和监管制裁不严、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缺乏营造配套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价值氛围。
5.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生产配置不到位
由于规划滞后,缺乏对工业集中区的统筹安排,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没有真正体现集中区的效应。特别是一些市县工业园区过多(5-6个),基础要素供给达不到标准,为吸引企业进区,无偿提供大片土地,也不论项目如何,一味地迁就,导致集中区内部建设布局分散,盲目占用大量的土地,监督管理变成行政收费,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建议
吉林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园区为载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全民创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增强吉林省县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1.因地制宜,以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特色工业园区
围绕汽车、石化、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和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汽车配件、上下游产业、为其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按照《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布局和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突出园区产业相近、相连和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品配套、合作紧密的生产网络。采取重点扶持策略,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锁定”效应,增强“投资磁吸”效应。各市(州)、县(市)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
2.以技术创新转变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技术创新支撑园区经济增长方式,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高技术含量、多层次增值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对省重点龙头企业园区,应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对区市级的园区,要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加工企业为主,兼顾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市、区)级园区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不失时机地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创造成果转化对接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监管问题。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开放、流动、灵活的科技体制机制为平台,不断吸引外来的企业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3.科学制定规划,防止园区产业雷同
为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首先要科学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客观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各方面资源要素条件, 科学论证,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决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和随意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市场前景、资源区位以及外部经济联系和城市化发展方向等要素,依据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准确定位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尽量避免各个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围绕吉林省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基地建设,谋划和引进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促进特色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拉长园区内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服务体系
园区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平台,是引发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职能的体现。政府不仅应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还可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各级金融部门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高起点规划集中区内部的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物流、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设施,把特色园区内部功能做大做强。
5.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政府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为特色园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尽可能的便利;第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动,催生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第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升级,收集和发布行业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与管理,建立公共培训机构,创建区域品牌,建设与厂商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等;第四,制定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解决集群中各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政府的参与非常重要。如印度的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内100多个小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扩大改革开放的软环境
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经济总量比重小、地方财力不足、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以大开放战略提升园区招商引资水平,研究制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真正树立起“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做到言出必信,政出必行。增强法制意识,强化软环境建设。加大政府服务协调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企业生产性配套、人文环境、适宜居住的软环境,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真正形成举全省之力,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便在新一轮资金流向东北过程中,打造软环境抢占新一轮市场投资先机,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大跨越。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云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