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下旬,我接到一封信。是一封读者来信,不过是一堆滥美之辞,并无特别之处。之所以对这封信有些印象,是因为,这封信寄自韩国。似乎是一位在韩国打工的年轻人,又似乎是一位在韩国定居的华人,无论看笔迹还是看语气,都感觉年龄不大。信握在手里,很轻,就像一片树叶。事实上那里面真的夹了一枚干树叶:绿色,脆弱,手掌形,叶脉清晰。信在书桌上躺了一天,黄昏时我有了些空闲,想给他写一封简短的回信,却正好有朋友打电话约我小聚,那封信于是被扔进了抽屉。这一耽搁便是很久,直到2005年夏季,这封信才再一次被我翻出。
  一次,一位搞集邮的朋友来访,翻捡我废弃不要的信件,试图从里面找到有价值的邮票。大多时候他都会空手而归——尽管我的信件很多,有价值的邮票却极少。可是那天,当朋友看到这封信时,立刻发出一声兴奋的尖叫。他把信抓在手里,问我,信封还有用吗?
  于是,这封信从记忆中再一次被翻出。那个下午我放下手头的工作,为来信者写了一封简短且客气的回信。后来我认为那不过是一堆废话,无非是鼓励对方好好写作,坚持到底必有收获等等,和我的千百封回信没什么不同。信写完了,去邮局的路上,顺手在路边拾一片绿叶夹进信封。那是我第一次给国外的朋友回复信件,却像例行公事一般,草草了事。
  后来这件事终于被我彻底忘记,直到2006年冬季,又一封信从韩国寄来。仍然是上次的地址,仍然充满了太多滥美之辞,仍然在信里夹一枚脉络清晰的绿叶。可是我还是注意到两封信的不同之处。其一是笔迹不一样,显然是两个人所写;其二是语气也不太一样——一封不长的信里,竟然用了十多个“谢谢您”。
  事情似乎有些蹊跷,正好那天没事,于是给他写了封回信。几句客套话之后,提出了我的疑惑。当然在信寄走以前,我不忘在信纸里夹一枚绿叶。满城都是花店,即使在冬天,寻找一片绿叶也并非难事。
  一个月以后我再一次收到来自韩国的信。整整一个下午,我把那封信细细地读了三遍——那封信背后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正如我怀疑的那样,三封信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第一封信的确是一位年轻人所写,而写后两封信的,则是他的父亲。年轻人很小就跟随父亲去了韩国并入了韩国国籍,可是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的父亲说,家里的书架上,几乎摆满了中文读物。
  从其中一本书里,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我的文字。而在那时,年轻人已经身患绝症。他问他的父亲,能不能给我写一封信——这之前他还从没有给陌生人写过信。父亲说当然可以。他说可是万一对方不回信呢,那多尴尬?父亲说不会的,他肯定会回信。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写信。他没用打印机,他说那样不礼貌。他只用钢笔,先打一遍草稿,再在草稿上修改,改完了,再工工整整地抄一遍,然后从一本书里找一枚绿叶夹进去。
  他的父亲告诉我,其实那时候,他并不能够肯定我会回信,更不能够肯定自己的儿子能不能活到我给他们回信的那一天。他们直等了大半年,仍然没有等到回信。正当他们几乎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一封来自中国的信送到他们手中。他的父亲告诉我,接到信的那一天,他的儿子心情非常好。尽管那时他已经极度虚弱,可是躺在病床上的他仍然在笑。几天以后,他的儿子永远离开了人世。
  为表示感谢,父亲模仿他的笔迹与口气给我回了封信。他不想让我知道他的儿子太多的事情,他试图隐瞒。他说为什么要让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来分担他的痛苦呢?更何况,你已经帮我、帮我儿子太多太多了。可是我帮了他们什么呢?我想我什么也没有给他们帮助。我只是给他的儿子回了一封简短的信。那封信字迹潦草,废话连篇。可就是这封信,给他,给他的儿子,带去了太多的快乐,并让他的儿子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对另一个国家的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没有失望。
  后来与他的父亲慢慢熟识,竟然通过几次电话。记得有一次我问他,假如我没回那封信,你的儿子会恨我吗?他说应该不会恨,不过他会很失望。他的儿子曾经听别人说,作家都是很高傲的,特别是中国的作家。他不信。不过如果你没有回信,那么,他不但会带着遗憾离去,并且,或许会真的认为中国的作家都是高傲并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那个年轻人叫金东会,男,23周岁,家住韩国仁川市,死于白血病。那天放下电话,我竟然产生一种刀锋掠过头皮的感觉。假如那封信不是被我放进抽屉里而是随便扔掉,假如那位集邮的朋友没有来或者即使来了也没有见到那封信,假如那天我没有给他回信,那么,我伤害的绝不仅仅是一位韩籍华人,而是所有中国作家的人品。
  我常常想,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究竟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后来我想,也许带来什么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是别让这个世界失去什么。比如淳朴,比如认真,比如做人最基本的礼貌,等等。除此之外,如果你能为别人带来几个落于纸面的故事,带来哪怕一点点智慧的火花,带来哪怕一丝丝心灵的温暖,足够了。即使做不到这些,那么,最起码,我们还能给远方一位喜欢你的陌生朋友,回一封简短的信。
  编辑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
  (插图:戴晓明)
其他文献
事情发生在美国。在学校里,他虽然理科成绩一般却对政治很着迷,每周都认真看电视台对城市理事会会议的转播。  一次,学校竞选中学学生会主席,他第一个去报了名儿,满以为自己能够当选,可在家苦等半个月之后却只得到失败的结果。为此,他整天郁郁寡欢,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母亲知道后,严厉地对他说:“这么点儿打击你都挺不过去,今后还能成什么大事?人生失败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失败了要主动找出原因再接再厉,而不能自
不安全  打车时司机师傅中途接了一个电话,一手扶方向盘一手拿着电话说了5分钟还没有说完。  我觉得比较危险,就提醒了司机一句:“边开车边打电话不安全。”  司机很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  然后他就把车停到路边继续打电话。最美妈妈  放学后我们家的一对双胞胎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们班评选一位最美妈妈,你当选了。”  我连忙问:“我怎么会当选呢?”  他们说:“大家都投自己的妈妈,我们有两票,所以
问:  我与丈夫是半路夫妻。我今年69岁,丈夫76岁,他常年對我实施家暴。我是农民,没有收入,丈夫是退休教师,他的工资数额从不让我知道,每月只给我500元的生活费。2019年12月1日,我欲向丈夫多要一点生活费,他却对我实施家暴,把我的三根肋骨打坏,致使我住进医院,之后他不仅没有给我钱看病,也没有来医院看过我。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  根据你的描述,如果男方存在家暴行为,你可向居委会、妇联等单位
居家度日,唠叨就像感冒,稍不留心便悄然来袭。感冒一股无大碍,小药可医,而唠叨却是一种精神顽疾,很可能会导致全家人的幸福惨遭扼杀,使生活蒙上阴霾。这不是危言耸听。唠叨对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完全可以将它与叫骂、牢骚、争吵等情绪癌瘤并列。因此,如何避免这一不良沟通方式是我们每个有家之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久前,有位朋友登门找我,她是位母亲,一见到我就大吐苦水,显得十分焦灼无奈。原来,她12岁
问:  3年前,我与牛某离婚。当时牛某要求抚养5岁的女儿,加之我的经济条件一般,就同意了。最近,我得知牛某与张某再婚了,在探望女儿时女儿说她不喜欢张某,不想隨父亲牛某继续生活了。现在,我买了房子,还考取了公办大学的教师岗位,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应该说具备了抚养女儿的条件。因此,我就向牛某提出变更女儿的抚养权,可他拒绝了我的要求。请问,我若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女儿的抚养权,法院会支持我吗?答:  民
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当属张贤亮。他在小说创作与影视创编都很成功的时候,1993年初,张贤亮突然“下海”,创办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成为文人下海的代表。他以70万元不到的投资,短短十几年,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华夏西部影视城被誉为“中国一绝”。  张贤亮以一个现代文化人睿智的眼光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中国作家兼儒商的双重身份,在创业中
许多普通大学“出身”的毕业生,面对招聘方挑剔的目光乃至傲慢的态度,只能无奈地选择黯然退场,怪罪自己的学校名气不够响、学历不够硬。然而,同样的学历背景,同样的公司职位,有的人可以顺利通过,有的人却吃了闭门羹。这是为什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求职中技巧也十分重要。  咄咄逼人的问询语气、阴气森森的问询陷阱、现实残酷的“死亡通牒”,是众多普通大学毕业生们在求职路上必经的坎坷。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甘拜下风,坐
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问:  孙大伯的妻子早已病故,孙大伯一直与女儿一同生活。2019年3月,孫大伯的好友赵大伯向孙大伯借了10万元,并立下借据,约定两年后归还。不料,半年后孙大伯病故。2021年3月,孙大伯的女儿拿着借据找赵大伯,要求他归还欠款。赵大伯认为钱是向孙大伯借的,不能还给小孙。请问,小孙能要回借款吗?  答:  根据民法典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
李玫瑾教授说过:“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要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但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注重以下4个方面的家庭,更加容易培养出优秀且乐观自信的孩子。1.善于鼓励孩子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13岁少年张潇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