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侧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找到了一条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赢 切入点
一、背景
(一)大环境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了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内最活跃且是最被看好的两个词儿。各个职业院校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切入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在这上面做文章,引导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教育部16号文》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等,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要发展,就必须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希望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落到实处。为此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专业就业岗位是面向建筑业一线的技能型管理人才。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不是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而是有着一定的知识内涵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技术人员要对各种工种有所了解,要能够整体规划和协调各种工种之间的联系,要对人财机制有统筹的协调和安排,要有整体意识,要有局部意识,要有“运筹帷幄”的心胸,要有“决胜千里”的魄力。这是对一个人整体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还有一定困难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现场一线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毕业生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所做的工作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四年的学科教育,在毕业设计环节把一些学科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然后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深化理解,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倡导方向,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不超过两年半。就目前来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水平上是低于进入本科的学生的。让一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三年半到四年學习的知识,还要达到相差不多的水平,这是采取传统的方式难以办到的。怎们办?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时候知道学习的知识在哪里用,干什么用,怎么用;让专任老师在校企合作中跟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要求,让兼职教师和技术能手在校企合作中走上讲台,走向学生身边,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生涯中的良师益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事在必行!但是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校企合作的到底是什么?校企合作到底该如何进行才不会流于形式?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
二、现状
企业愿意有校企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可以是人才方面的,可以是技术方面的。企业对高水平人才非常感兴趣。
学校教师希望校企合作。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跟上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生愿意校企合作。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开阔视野,与工作及早接轨,甚至可以自食其力。
但是,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不乐观!
三、结论
要想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就必须搞明白这个模式中涉及的主体是什么,主体的需求是什么,主体之间的交叉点是什么,然后逐个分析,直至到达问题的核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交叉点是人,是人才。这里的人才来自于“校”,服务于“企”。这里的人才,可能是学生,可能是高水平教师。
1.企业需要什么。企业追求的只有利润最大化,而可以创造利润的是什么?是人才。企业需要的是人才。这里的人才就是企业和学校的交叉点。企业需要的人才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学校的合格毕业生,来自于学校的高水平教师。企业的员工要在某方面进修“充电”,也可到学校去,加强某方面的能力。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的员工,这是学校应尽的责任。企业随着发展,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普通员工能够解决的了的。那谁来解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这样,企业需要的,学校来供应。
2.学校需要什么。学校需要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真切感受真实社会的环境,一个可以实战的平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首先教师的知识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用。教师水平的提高就是学校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高徒”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学校需要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企业就是这个最合适的平台。其次,学生要想有真正有用的技能,只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操练”,必须有“实战经验”。这里的“操练”就是各种实训,模拟的训练;这里的“实战经验”就是顶岗实习,“真刀真枪地干!”所以学校需要一个真实的环境平台。企业就是这个最合适的平台。
3.校企合作的合作点是什么。校企合作要想成功,只有双赢。在双赢中各取所需;在双赢中各自成长进步。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合作点。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他输送人才;学校需要平台,企业举手之劳。但是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无条件地给别人培养人才。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别人的竞争能力强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竞争能力弱了。竞争能力弱,势必被淘汰。所以校企合作要双赢,有两点是不可少的:一是学校输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二是企业参与培养的是自己的人才,而不是站在自己竞争对立面的人才。
4.校企合作的助推剂是什么。校企合作要想顺利快速进行,必须有第三者的因素参与。这就是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引导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很热心,企业很冷淡。政府通过一些政策做宏观调控,让冷淡的一方有利可图。
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什么?学校要发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所以学校很热心。企业要发展,“人才”虽然难求,但“人”还是很多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点“人”来自己慢慢培养还是可行的。所以企业很冷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人才”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学校学习与社会和市场脱节。造成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是校企合作不密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最终受害的是谁?是学校。学校会因为培养不出人才而倒闭!这也是学校热心而企业冷淡的根本原因。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学校该怎么办?既然培养的“人才”没有达到被“追捧”的地步,那就回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人才”——专业教师。有的专业教师可能还没有达到高水平的地步,但与培养的学生对比起来,还是非常有优势的。那么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5.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校企一体。可以一个企业与一个学校对应,也可以多个企业与一个学校对应。学校的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挂实职,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学生的业务指导教师,每个企业中顶岗实习的学生是自己未来的准员工。
四、几点思考
1.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教师走进企业挂实职。那么教师就要先有精力和时间。
2.倡导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走进企业的一种途径。
3.建设学校硬件环境,完善工艺实训室。学生在工艺实训室中练手。建筑物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安全的大事,由不得半点马虎。
4.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真枪实干”。顶岗实习单位的确定遵循两种途径、一个原则。一种途径是学生自己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另一种途径是学校帮助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一个原则是顶岗实习单位尽量是未来的工作单位。
5.改革课程,还学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把课程改革成为适合职业教育的具有实战性的理论和充分实践的课程。课程要改到适用,必须要有企业人员的参与。
6.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和技术能手担任学生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七)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周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3.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
4.叶腾.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赢 切入点
一、背景
(一)大环境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了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内最活跃且是最被看好的两个词儿。各个职业院校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切入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在这上面做文章,引导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教育部16号文》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等,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要发展,就必须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希望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落到实处。为此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专业就业岗位是面向建筑业一线的技能型管理人才。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不是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而是有着一定的知识内涵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技术人员要对各种工种有所了解,要能够整体规划和协调各种工种之间的联系,要对人财机制有统筹的协调和安排,要有整体意识,要有局部意识,要有“运筹帷幄”的心胸,要有“决胜千里”的魄力。这是对一个人整体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还有一定困难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现场一线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毕业生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所做的工作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四年的学科教育,在毕业设计环节把一些学科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然后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深化理解,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倡导方向,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不超过两年半。就目前来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水平上是低于进入本科的学生的。让一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三年半到四年學习的知识,还要达到相差不多的水平,这是采取传统的方式难以办到的。怎们办?只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时候知道学习的知识在哪里用,干什么用,怎么用;让专任老师在校企合作中跟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要求,让兼职教师和技术能手在校企合作中走上讲台,走向学生身边,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生涯中的良师益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事在必行!但是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校企合作的到底是什么?校企合作到底该如何进行才不会流于形式?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
二、现状
企业愿意有校企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可以是人才方面的,可以是技术方面的。企业对高水平人才非常感兴趣。
学校教师希望校企合作。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跟上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生愿意校企合作。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开阔视野,与工作及早接轨,甚至可以自食其力。
但是,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不乐观!
三、结论
要想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就必须搞明白这个模式中涉及的主体是什么,主体的需求是什么,主体之间的交叉点是什么,然后逐个分析,直至到达问题的核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交叉点是人,是人才。这里的人才来自于“校”,服务于“企”。这里的人才,可能是学生,可能是高水平教师。
1.企业需要什么。企业追求的只有利润最大化,而可以创造利润的是什么?是人才。企业需要的是人才。这里的人才就是企业和学校的交叉点。企业需要的人才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学校的合格毕业生,来自于学校的高水平教师。企业的员工要在某方面进修“充电”,也可到学校去,加强某方面的能力。服务于企业,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的员工,这是学校应尽的责任。企业随着发展,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普通员工能够解决的了的。那谁来解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这样,企业需要的,学校来供应。
2.学校需要什么。学校需要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真切感受真实社会的环境,一个可以实战的平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首先教师的知识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用。教师水平的提高就是学校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高徒”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学校需要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企业就是这个最合适的平台。其次,学生要想有真正有用的技能,只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操练”,必须有“实战经验”。这里的“操练”就是各种实训,模拟的训练;这里的“实战经验”就是顶岗实习,“真刀真枪地干!”所以学校需要一个真实的环境平台。企业就是这个最合适的平台。
3.校企合作的合作点是什么。校企合作要想成功,只有双赢。在双赢中各取所需;在双赢中各自成长进步。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合作点。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他输送人才;学校需要平台,企业举手之劳。但是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无条件地给别人培养人才。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别人的竞争能力强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竞争能力弱了。竞争能力弱,势必被淘汰。所以校企合作要双赢,有两点是不可少的:一是学校输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二是企业参与培养的是自己的人才,而不是站在自己竞争对立面的人才。
4.校企合作的助推剂是什么。校企合作要想顺利快速进行,必须有第三者的因素参与。这就是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引导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很热心,企业很冷淡。政府通过一些政策做宏观调控,让冷淡的一方有利可图。
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什么?学校要发展,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所以学校很热心。企业要发展,“人才”虽然难求,但“人”还是很多的。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找点“人”来自己慢慢培养还是可行的。所以企业很冷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人才”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学校学习与社会和市场脱节。造成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是校企合作不密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最终受害的是谁?是学校。学校会因为培养不出人才而倒闭!这也是学校热心而企业冷淡的根本原因。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学校该怎么办?既然培养的“人才”没有达到被“追捧”的地步,那就回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人才”——专业教师。有的专业教师可能还没有达到高水平的地步,但与培养的学生对比起来,还是非常有优势的。那么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5.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校企一体。可以一个企业与一个学校对应,也可以多个企业与一个学校对应。学校的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挂实职,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学生的业务指导教师,每个企业中顶岗实习的学生是自己未来的准员工。
四、几点思考
1.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教师走进企业挂实职。那么教师就要先有精力和时间。
2.倡导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走进企业的一种途径。
3.建设学校硬件环境,完善工艺实训室。学生在工艺实训室中练手。建筑物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安全的大事,由不得半点马虎。
4.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真枪实干”。顶岗实习单位的确定遵循两种途径、一个原则。一种途径是学生自己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另一种途径是学校帮助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一个原则是顶岗实习单位尽量是未来的工作单位。
5.改革课程,还学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把课程改革成为适合职业教育的具有实战性的理论和充分实践的课程。课程要改到适用,必须要有企业人员的参与。
6.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和技术能手担任学生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七)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周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3.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
4.叶腾.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