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长江口疏浚工程简介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于1998年开工,分一、二、三期实施,总投资超过17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全长92km的航道从原来的7米浚深到12.5米,经过建设者十三年艰辛拼搏,于2011年5月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竣工验收,正式进入通航期。中交上海航道局承担了一期部分、二期和三期全部的疏浚施工任务,目前仍然肩负全航道维护重任。
疏浚是用挖泥船为拓宽和加深航道而实施的土石方开挖。长江口工程的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回淤量大、通航密度大、投入疏浚船舶多、施工环境恶劣,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作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上马之前,仅基础性研究就耗时40年。长江口烟波浩淼,跨度90km,被荷兰的专家称为海口而不是河口;年回淤量最多时超过6000万方,仅三期疏浚完成的土方量超过2.55亿立方;最多时一天有超过200艘5万吨级以上重载船舶进出长江口;施工单位最高峰时集中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大型耙吸挖泥船,单月产量最高超过1600万方。
二、长江口精神历史溯源
宏大的工程必定蕴含着伟大的精神,也离不开优秀的项目文化支撑。上航疏浚人在长江口人工航道开挖以来40年,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开工以来12年的艰苦鏖战中,以自己旺盛的斗志、高超的技艺、不拔的坚韧打响一次次水深保卫战、水深攻坚战、水深冲刺战,用航道人、中交人的智慧和汗水,在长江口这片沸腾的水域,书写着忠诚、顽强和奉献。2010年在全体参建者中开展的“长江口精神”表述语的征集活动中,“不辱使命、团结协作、百折不挠、敢于胜利”成为大家认同度最高的词语,也是长江口工程项目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认识中形成。长江口航道1957年列入国家规划,上航局就牵头开始了该工程的基础性研究,1972年国家计委批准其為大中型建设项目,上航局组建长江口航道整治处,开始了人工浚深长江口。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改造中形成。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一期上马,1999年疏浚工程开工,航道全线浚深正式启动,经过2007-2008年的回淤观测、设计优化、疏浚攻坚,2011年5月三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长江口深水航道全面建成。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征服中形成。从1957年到2010年,整整六代航道人前赴后继地走完了这条艰苦卓绝的研究、设计、建设、维护之路,用行动诠释了长江口工程作为上航局“立局之本,生存之基”的真正缘由。
三、长江口精神实质内涵
“不辱使命”是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是对国家负责。长江口工程承载着国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战略使命,远胜一般意义上的工程项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是对社会负责。该工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非常突出,预计建成后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数百亿元之多,是工程总投资的好几倍;三是对历史负责。长江口工程是一项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工程,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大型河口治理成套技术做后盾,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工程开工之初,面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致力于民族疏浚产业振兴的中交上航局勇于担当,责无旁贷,新建、改造最先进的重型装备,以16888方疏浚旗舰“新海凤”轮为首,新海象、新海龙、新海虎、新海马……万方挖泥船组成的超级船队迅速集结、投入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者和一线疏浚专家组成项目组,舍我其谁,破釜沉舟。
“团结协作”是一种百川汇海的胸怀。长江口工程规模宏大,中国水运史上前古未有,三期疏浚工程开工以来,强回淤导致总工程量远超设计预想,仅凭施工单位自有力量万难完成工程任务,而工程所需的大型耙吸挖泥船主要掌握在中交集团和长江航道局手中,一个小小的项目部不可能调动如此多的资源,必定需要一种顾全大局的精神背后支撑。于是,在交通运输部和业主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的支持和协调下,长航的主力船舶来了,天津航道局、广州航道局的主力船舶来了,大家为了国家大局、为了共同目标走到一起,集结成了一支23艘船舶组成总舱容近20万方的疏浚船队,一起为航道的每寸增深而并肩作战。上航局自有船舶更是全部集结,代表中国民族疏浚力量征战非洲的“新海龙”轮从尼日利亚星夜兼程,赶赴现场,过家门而不入的全体船员,不顾在国外连续施工11个月的疲惫,不顾11个月积攒下的对亲人的浓浓思念,直接开赴长江口。庞大的疏浚舰队,在92公里长、400米宽的航道上,摆开了决战的战场。近千名航道人奋战在长江口,建设者们、疏浚船队志同道合,携手并肩。
“百折不挠”是一种扬帆远航的志气。开工以后,水深的反复无常,回淤的强弱变化,已经完全超出原来的设计范围。三期疏浚2006年开工以后有近两年的时间,航道水深没有丝毫变化,一线员工急、项目管理者急、指挥决策者急,如此下去,国家战略、社会利益、企业名誉都将变成一句空话。危急关头,上航局没有气馁,集全局之力,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投入科技资源和重金,实施工艺、管理、设备各类创新33项;各船舶主机年平均运转小时数超过7000小时;大风大浪恶劣天气照常施工,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见缝插针抢修;2010年春节,在“新海凤”轮带领下,船队放弃了在大年夜抛锚吃年夜饭的传统,轮流吃饭、轮流上班头。水深就是这样在大自然和航道人的寸寸争夺中不断反复、艰难增深。建设者中走出了连续几个月没下船的船长,走出了因重感冒而脖子后面套着火罐上岗的大副,走出了自己给自己打退热针的机匠,走出了抢修空气舱而跳入泥舱里用自己的手脚搅拌泥沙的铁人水手;走出了在一次次的立功竞赛活动中的“优秀操耙手”、“优秀机匠”,走出了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功臣,走出了连续六次获得“上海市金杯集体”荣誉的长江口工程项目部将士,走出了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
“敢于胜利”是一种乘风破浪的豪迈。肩有责任重千斤,胸怀宏图鏖百战。建设者们根据工程总指挥部“攻坚、决战、冲刺”三个阶段的要求和部署,以开展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为契机,团结协作、互补短长,逐步完成从单船作业到疏浚船队的转变;仅三期疏浚工程就有超过8万船次、2.55亿方的疏浚量,形成吹填造陆1.12亿方;以船舶特色主题活动——“三管一貌”为工作抓手,抓专业、文化、人本管理和船风船貌,夯实基础,提升水平。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疏浚船舶各出绝招,新海马轮利用自有的多波束快速扫除航道内的最后一个浅点,航浚4003轮采用钢丝绳扫浅效果不俗,大舱容船舶新海牛轮船到点消,气势如虹,灵活操控船舶航浚4008轮往返迂回,穿针引线;项目部和船舶紧密配合,逐段扫浅、逐段测量,整个验收阶段“爽气”过掉。竣工验收会上,交通运输部翁孟勇副部长说,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成,表明我国大型河口整治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体建设者奋力拼搏,敢于胜利,在中国水运工程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长江口深水航道已经正式通航,通航保证率始终保持在100%,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天赋其长,我拓其深,作为深水航道的清道夫,中交上航局的项目管理者们和疏浚船队将继续奋战在长江口,为了深水航道这条水下高速公路的畅通、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长三角的“大船大港”时代保驾护航。
一、长江口疏浚工程简介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于1998年开工,分一、二、三期实施,总投资超过17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全长92km的航道从原来的7米浚深到12.5米,经过建设者十三年艰辛拼搏,于2011年5月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竣工验收,正式进入通航期。中交上海航道局承担了一期部分、二期和三期全部的疏浚施工任务,目前仍然肩负全航道维护重任。
疏浚是用挖泥船为拓宽和加深航道而实施的土石方开挖。长江口工程的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回淤量大、通航密度大、投入疏浚船舶多、施工环境恶劣,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作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上马之前,仅基础性研究就耗时40年。长江口烟波浩淼,跨度90km,被荷兰的专家称为海口而不是河口;年回淤量最多时超过6000万方,仅三期疏浚完成的土方量超过2.55亿立方;最多时一天有超过200艘5万吨级以上重载船舶进出长江口;施工单位最高峰时集中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大型耙吸挖泥船,单月产量最高超过1600万方。
二、长江口精神历史溯源
宏大的工程必定蕴含着伟大的精神,也离不开优秀的项目文化支撑。上航疏浚人在长江口人工航道开挖以来40年,深水航道疏浚工程开工以来12年的艰苦鏖战中,以自己旺盛的斗志、高超的技艺、不拔的坚韧打响一次次水深保卫战、水深攻坚战、水深冲刺战,用航道人、中交人的智慧和汗水,在长江口这片沸腾的水域,书写着忠诚、顽强和奉献。2010年在全体参建者中开展的“长江口精神”表述语的征集活动中,“不辱使命、团结协作、百折不挠、敢于胜利”成为大家认同度最高的词语,也是长江口工程项目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认识中形成。长江口航道1957年列入国家规划,上航局就牵头开始了该工程的基础性研究,1972年国家计委批准其為大中型建设项目,上航局组建长江口航道整治处,开始了人工浚深长江口。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改造中形成。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一期上马,1999年疏浚工程开工,航道全线浚深正式启动,经过2007-2008年的回淤观测、设计优化、疏浚攻坚,2011年5月三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长江口深水航道全面建成。
长江口精神在对长江口的征服中形成。从1957年到2010年,整整六代航道人前赴后继地走完了这条艰苦卓绝的研究、设计、建设、维护之路,用行动诠释了长江口工程作为上航局“立局之本,生存之基”的真正缘由。
三、长江口精神实质内涵
“不辱使命”是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是对国家负责。长江口工程承载着国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战略使命,远胜一般意义上的工程项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是对社会负责。该工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非常突出,预计建成后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数百亿元之多,是工程总投资的好几倍;三是对历史负责。长江口工程是一项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工程,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大型河口治理成套技术做后盾,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工程开工之初,面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致力于民族疏浚产业振兴的中交上航局勇于担当,责无旁贷,新建、改造最先进的重型装备,以16888方疏浚旗舰“新海凤”轮为首,新海象、新海龙、新海虎、新海马……万方挖泥船组成的超级船队迅速集结、投入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者和一线疏浚专家组成项目组,舍我其谁,破釜沉舟。
“团结协作”是一种百川汇海的胸怀。长江口工程规模宏大,中国水运史上前古未有,三期疏浚工程开工以来,强回淤导致总工程量远超设计预想,仅凭施工单位自有力量万难完成工程任务,而工程所需的大型耙吸挖泥船主要掌握在中交集团和长江航道局手中,一个小小的项目部不可能调动如此多的资源,必定需要一种顾全大局的精神背后支撑。于是,在交通运输部和业主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的支持和协调下,长航的主力船舶来了,天津航道局、广州航道局的主力船舶来了,大家为了国家大局、为了共同目标走到一起,集结成了一支23艘船舶组成总舱容近20万方的疏浚船队,一起为航道的每寸增深而并肩作战。上航局自有船舶更是全部集结,代表中国民族疏浚力量征战非洲的“新海龙”轮从尼日利亚星夜兼程,赶赴现场,过家门而不入的全体船员,不顾在国外连续施工11个月的疲惫,不顾11个月积攒下的对亲人的浓浓思念,直接开赴长江口。庞大的疏浚舰队,在92公里长、400米宽的航道上,摆开了决战的战场。近千名航道人奋战在长江口,建设者们、疏浚船队志同道合,携手并肩。
“百折不挠”是一种扬帆远航的志气。开工以后,水深的反复无常,回淤的强弱变化,已经完全超出原来的设计范围。三期疏浚2006年开工以后有近两年的时间,航道水深没有丝毫变化,一线员工急、项目管理者急、指挥决策者急,如此下去,国家战略、社会利益、企业名誉都将变成一句空话。危急关头,上航局没有气馁,集全局之力,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投入科技资源和重金,实施工艺、管理、设备各类创新33项;各船舶主机年平均运转小时数超过7000小时;大风大浪恶劣天气照常施工,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见缝插针抢修;2010年春节,在“新海凤”轮带领下,船队放弃了在大年夜抛锚吃年夜饭的传统,轮流吃饭、轮流上班头。水深就是这样在大自然和航道人的寸寸争夺中不断反复、艰难增深。建设者中走出了连续几个月没下船的船长,走出了因重感冒而脖子后面套着火罐上岗的大副,走出了自己给自己打退热针的机匠,走出了抢修空气舱而跳入泥舱里用自己的手脚搅拌泥沙的铁人水手;走出了在一次次的立功竞赛活动中的“优秀操耙手”、“优秀机匠”,走出了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功臣,走出了连续六次获得“上海市金杯集体”荣誉的长江口工程项目部将士,走出了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
“敢于胜利”是一种乘风破浪的豪迈。肩有责任重千斤,胸怀宏图鏖百战。建设者们根据工程总指挥部“攻坚、决战、冲刺”三个阶段的要求和部署,以开展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为契机,团结协作、互补短长,逐步完成从单船作业到疏浚船队的转变;仅三期疏浚工程就有超过8万船次、2.55亿方的疏浚量,形成吹填造陆1.12亿方;以船舶特色主题活动——“三管一貌”为工作抓手,抓专业、文化、人本管理和船风船貌,夯实基础,提升水平。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疏浚船舶各出绝招,新海马轮利用自有的多波束快速扫除航道内的最后一个浅点,航浚4003轮采用钢丝绳扫浅效果不俗,大舱容船舶新海牛轮船到点消,气势如虹,灵活操控船舶航浚4008轮往返迂回,穿针引线;项目部和船舶紧密配合,逐段扫浅、逐段测量,整个验收阶段“爽气”过掉。竣工验收会上,交通运输部翁孟勇副部长说,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成,表明我国大型河口整治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体建设者奋力拼搏,敢于胜利,在中国水运工程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长江口深水航道已经正式通航,通航保证率始终保持在100%,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天赋其长,我拓其深,作为深水航道的清道夫,中交上航局的项目管理者们和疏浚船队将继续奋战在长江口,为了深水航道这条水下高速公路的畅通、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长三角的“大船大港”时代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