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承认、尊重和兼顾这种差异,对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能逐步超越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当前,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稳步推进,虽然原有的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内校际间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已大为改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同质化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差异,将所有学生看成没有差异的受教对象,在这种没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日渐增大,教学失衡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均衡,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地发展。
一、承认个体差异,理解教学均衡的内涵
学生个体因其在生活背景、智力水平、体能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表现出千差万别、五彩纷呈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表现为能力的差异,因为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能力是最明显、最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既有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有能力类型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早晚的差异;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表现为思维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品质上;再次,学生的不同的兴趣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的发展水平、品质和稳定性上;最后,就是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差异,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不同的动力特点。为了满足他们各种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优质多元发展的目标,教师只有坦诚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他们作为一个个多元活泼的生命个体,主动地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才能合理地发展他们的差异性个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均衡。
就教学本体论而言,学生的均衡发展就是建立在教学之中的,而这种均衡又必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均衡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均衡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均衡又常常被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的不公等诸多功利因素所遮蔽,造成了教学本体性价值的失落与教学的失衡。这种失衡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情智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差异的主体性失衡。
就教学的行为主体而言,教学均衡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主与合作,是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能够达到一种全新的状态,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均衡既要满足基础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共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给他们最得当和最公平的教育对待。当然,要想使师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就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的主体性过强的态势,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包容学生的差异,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广泛互动与合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弹性区间及差异优势,进而探索出能够与学生个性与天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赋予学生进行主观选择和改造的权力,让其彻底摒弃长期制约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习惯,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扮演自主发展角色,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真正地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共同完成的过程。
二、尊重个体差异,探寻教学均衡的实质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成长需求各不相同,他们的发展程度也是千差万别,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可循,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当下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和基本标准,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采用能够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教学方法,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促使教学跨入均衡发展的全新境界。
教学均衡既是运用均衡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全新考察,又是对学与教关系进行的重新评价和规范,其最终的诉求就是能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自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以后,整个世界范围内就一直努力实现着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思想。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涉及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等三个层面的公平。就教育的起点公平而言主要涉及政府层面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表明教育的起点公平已基本实现;作为一种不断追求的目标,就目前基础教育状况而言,教育结果公平还处在一种理想的状态;而教育过程公平则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最终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施以不同的教学,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照,让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将教育过程公平最终落实到均衡的课堂教学上,彻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其在最合理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具体地说,均衡教学的实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均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即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是以课堂教学系统整体均衡的实现为先决条件的,教学目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的均衡所追求的是价值合理性,即在立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后现代教学观所强调的那样,教学目的必须全面兼顾学生个体在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否则学生就会“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所以,均衡的教学目的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教学目的真正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使其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中达到完美的统一,又要让教学目的的理论设想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价值追求,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均衡的教学主体。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到底谁是教学的主体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之一,学生和教师二个“中心”对立造成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陷入两难窘境。因此,均衡的教学彻底摆脱了主客体二元分离的固有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注重师生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理解为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关系、“我与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互相包容、共享和对话的互动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更是强烈呼唤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期望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实现教学的主体性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均衡状态。
均衡的教学行为。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行为的发生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改变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也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发挥出来。因此,均衡的教学行为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认真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倡采取灵活多变教学组织形式,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
均衡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展示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均衡的教学评价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梳理评价的内容、明确评价标准、厘清教学目的与评价内容的相互关系,并使教学评价变为师生的一种行为的自觉和实践追求,使教学评价既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又能在教学结果上落实,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的指导功能。
三、兼顾个体差异,建构教学均衡的策略
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地持续性发展,应是教学均衡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学主体在能够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实现差异的共同发展。
重构师生关系,让和谐的教学价值在角色转换中实现。要
想让教学主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生命价值,实现和谐的教学、均衡的教学,就必须重构一种教学上互利、情感上互敬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者”和“学者”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教者”始终处在一种主导和权威的地位,“学者”则始终处在弱势的受控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师生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陷入了紧张和尴尬的困境,教学均衡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构建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均衡的前提和保证,真正的教学均衡只有在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才能发生,这意味着师生关系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并非仅仅是获取目的的手段,换言之,师生之间的那种热爱、尊重和情感存在于他们现在能够相互体验到快乐和满意之中,而并非存在于将来的利益之中。因此,师生关系的重构必然要求重新的定位和确立教师角色和权威,教师要尽快从传统的教与学的自身体验中彻底地异化出来,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反思。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表明了师生之间的开放和坦诚,这也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够把学生身上的光辉在自己的言行反射出来,进而体验到学生就是希望的愉悦,同时,学生也能够体验到被老师信任和关怀的幸福感,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这种真实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正是教学均衡的价值所在。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让差异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
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学的主体角色和行为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创造出更适合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建构规则的,学生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师生之间只能进行有限的互动,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需要,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差异。个别化教学虽然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但由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个别教学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差异,把学生作为规则的制订者,重新架构教学组织形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学的时间安排等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实现由共性为主的标准化发展向个性为主的多样化发展的转化。所以,均衡的教学既要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以及家庭背景将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营造互教互助良好氛围,让每个学生既可以张扬其个性,还可以获取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还要借助于小组的合作与竞争,激发组内学生个体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以小组群体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让所有差异都能绽放其生命的色彩。在当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的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陷入了背离目的性的尴尬局面,目的的失衡致使教学主体在教学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冲突和彷徨,甚至产生极为矛盾的状况。为此,通过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的根本,彻底摒弃教学目的的功利色彩,摆脱知识和分数对教学的制约和束缚,转向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进而使教学的精神品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并在教师的努力引导下,每位学生都将发挥自己最大的发展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得到均衡发展,最终都能走向各自的成才道路。这就要求重新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的对应关系,确保教学评价能够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作用,让教学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化为学生行为的自觉和内在需求。
总之,要想使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得到更好的均衡发展,就必须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对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均衡教学。虽然当前教学均衡实施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教学均衡作为一种追求的理念,它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本质诉求,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所以,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在追求教学均衡的过程中还需教育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承认个体差异,理解教学均衡的内涵
学生个体因其在生活背景、智力水平、体能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表现出千差万别、五彩纷呈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表现为能力的差异,因为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能力是最明显、最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既有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有能力类型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早晚的差异;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表现为思维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品质上;再次,学生的不同的兴趣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的发展水平、品质和稳定性上;最后,就是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差异,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不同的动力特点。为了满足他们各种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优质多元发展的目标,教师只有坦诚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他们作为一个个多元活泼的生命个体,主动地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才能合理地发展他们的差异性个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均衡。
就教学本体论而言,学生的均衡发展就是建立在教学之中的,而这种均衡又必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均衡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均衡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均衡又常常被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的不公等诸多功利因素所遮蔽,造成了教学本体性价值的失落与教学的失衡。这种失衡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情智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差异的主体性失衡。
就教学的行为主体而言,教学均衡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主与合作,是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能够达到一种全新的状态,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均衡既要满足基础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共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给他们最得当和最公平的教育对待。当然,要想使师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就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的主体性过强的态势,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包容学生的差异,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广泛互动与合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弹性区间及差异优势,进而探索出能够与学生个性与天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赋予学生进行主观选择和改造的权力,让其彻底摒弃长期制约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习惯,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扮演自主发展角色,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真正地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共同完成的过程。
二、尊重个体差异,探寻教学均衡的实质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成长需求各不相同,他们的发展程度也是千差万别,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可循,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当下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和基本标准,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采用能够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教学方法,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促使教学跨入均衡发展的全新境界。
教学均衡既是运用均衡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全新考察,又是对学与教关系进行的重新评价和规范,其最终的诉求就是能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自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以后,整个世界范围内就一直努力实现着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思想。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涉及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等三个层面的公平。就教育的起点公平而言主要涉及政府层面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表明教育的起点公平已基本实现;作为一种不断追求的目标,就目前基础教育状况而言,教育结果公平还处在一种理想的状态;而教育过程公平则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最终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施以不同的教学,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照,让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将教育过程公平最终落实到均衡的课堂教学上,彻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其在最合理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具体地说,均衡教学的实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均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即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是以课堂教学系统整体均衡的实现为先决条件的,教学目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的均衡所追求的是价值合理性,即在立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后现代教学观所强调的那样,教学目的必须全面兼顾学生个体在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否则学生就会“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所以,均衡的教学目的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教学目的真正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使其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中达到完美的统一,又要让教学目的的理论设想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价值追求,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均衡的教学主体。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到底谁是教学的主体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之一,学生和教师二个“中心”对立造成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陷入两难窘境。因此,均衡的教学彻底摆脱了主客体二元分离的固有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注重师生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理解为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关系、“我与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互相包容、共享和对话的互动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更是强烈呼唤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期望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实现教学的主体性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均衡状态。
均衡的教学行为。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行为的发生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改变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也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发挥出来。因此,均衡的教学行为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认真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倡采取灵活多变教学组织形式,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
均衡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展示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均衡的教学评价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梳理评价的内容、明确评价标准、厘清教学目的与评价内容的相互关系,并使教学评价变为师生的一种行为的自觉和实践追求,使教学评价既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又能在教学结果上落实,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的指导功能。
三、兼顾个体差异,建构教学均衡的策略
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地持续性发展,应是教学均衡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学主体在能够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实现差异的共同发展。
重构师生关系,让和谐的教学价值在角色转换中实现。要
想让教学主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生命价值,实现和谐的教学、均衡的教学,就必须重构一种教学上互利、情感上互敬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者”和“学者”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教者”始终处在一种主导和权威的地位,“学者”则始终处在弱势的受控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师生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陷入了紧张和尴尬的困境,教学均衡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构建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均衡的前提和保证,真正的教学均衡只有在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才能发生,这意味着师生关系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并非仅仅是获取目的的手段,换言之,师生之间的那种热爱、尊重和情感存在于他们现在能够相互体验到快乐和满意之中,而并非存在于将来的利益之中。因此,师生关系的重构必然要求重新的定位和确立教师角色和权威,教师要尽快从传统的教与学的自身体验中彻底地异化出来,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反思。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表明了师生之间的开放和坦诚,这也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够把学生身上的光辉在自己的言行反射出来,进而体验到学生就是希望的愉悦,同时,学生也能够体验到被老师信任和关怀的幸福感,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这种真实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正是教学均衡的价值所在。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让差异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
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学的主体角色和行为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创造出更适合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建构规则的,学生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师生之间只能进行有限的互动,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需要,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差异。个别化教学虽然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但由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个别教学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差异,把学生作为规则的制订者,重新架构教学组织形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学的时间安排等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实现由共性为主的标准化发展向个性为主的多样化发展的转化。所以,均衡的教学既要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以及家庭背景将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营造互教互助良好氛围,让每个学生既可以张扬其个性,还可以获取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还要借助于小组的合作与竞争,激发组内学生个体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以小组群体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让所有差异都能绽放其生命的色彩。在当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的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陷入了背离目的性的尴尬局面,目的的失衡致使教学主体在教学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冲突和彷徨,甚至产生极为矛盾的状况。为此,通过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的根本,彻底摒弃教学目的的功利色彩,摆脱知识和分数对教学的制约和束缚,转向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进而使教学的精神品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并在教师的努力引导下,每位学生都将发挥自己最大的发展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得到均衡发展,最终都能走向各自的成才道路。这就要求重新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的对应关系,确保教学评价能够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作用,让教学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化为学生行为的自觉和内在需求。
总之,要想使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得到更好的均衡发展,就必须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对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均衡教学。虽然当前教学均衡实施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但教学均衡作为一种追求的理念,它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本质诉求,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所以,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在追求教学均衡的过程中还需教育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