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在回顾欧美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信息经济学的视角下,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解困问题,探讨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构建,深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特有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 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 中小商业银行 融资瓶颈
中图分类号: F832.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55-04
我国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家族经营型为主,尚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与充足的信息披露能力。在融资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构成的交易双方之间就必然会出现非对称信息。这一信息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借款者对融资资金使用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比资金供给者清楚,同时借款人对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最清楚,而资金供给方却了解不透。当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在权衡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时,就自然将偏好锁定在财务制度健全与信息披露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上。因此,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小、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社会信用不高而使得融资极其困难,进而影响其进一步的成长。鉴于这一长期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中小商业银行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欧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国外学界与金融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欧美学界的研究视角众多是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中小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特有优势,代表性的论点有Banerjee的长期互动假说(Long Term Interaction Hypothesis)。他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中小商业银行区域性的拓展信贷业务,与中小企业能够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因此,在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比大型商业银行更能获得企业内部信息以权衡信贷风险,因而更适合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在欧美金融业界,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在欧美的中小金融体系中,大体可分为储蓄机构与中小商业银行两大类。前者是居民储蓄的专门机构,业务相对专业化,规模也小,其目的在于吸纳居民储蓄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中小商业银行既有储蓄业务也有放贷业务,同时将储蓄机构吸纳的资金补充进来专业化地投向中小企业,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一互补机制已经成为解决欧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欧美各国之间也有国别差异。比如近年来,美国的社区银行体系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社区银行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与个人客户。经营战略上,注重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早在2004年,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发布统计公报,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银行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当时在全美就有36803个网点,其中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郊,17%分布在城市。在德国,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甚至还超过了商业银行。在法国,还通过免税储蓄账户与发放补贴贷款特权赋予储蓄机构各种特权,以鼓励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些以社区银行、储蓄机构等形态构成的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充分体现了其经营的灵活性,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少可以得出三条经验:其一,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二,在大型金融机构趋向“寡头市场结构”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很好地弥补了大银行的市场空隙,在区域性、专业化地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其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与细分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进行正确的经营战略定位,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政府的保护伞割据一方。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银行业体制变革开始起步。一方面,陆续成立或恢复了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各地纷纷组建城市信用社,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城市信用社网络。1995年开始,大中城市在信用社基础上纷纷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陆续更名为省、市商业银行。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将邮政储蓄资金盘活的意见,为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这一项改革为今后邮政储蓄资金利用独有的网络优势,精细化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奠定了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银行业形成了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为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构架。但这一体系却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应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国家“抓大放小”长期方针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偏紧的宏观背景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权衡规模经济效益、风险控制之时,信贷支持自然地更偏向大企业,这符合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其次,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重组的省、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重视横向发展,与大型国有银行走向同质化,并逐渐形成竞争格局而非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互补格局,这与欧美中小银行重视垂直细分,服务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具有重要差别;其三,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具有自身的网络优势,但其主要业务范围还在于对城乡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投资理财、企业结算等金融服务,而较少涉及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未能起到信贷支持作用。
三、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体系的功能机理
(一)银行规模划分中的问题
划分银行业规模层次的主流方式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并不适合。国内外将银行业结构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主要根据传统企业规模理论,往往通过资本金、资产额、分支机构、员工数等指标来衡量。但是,笔者更侧重于按照银行业态来划分是否属于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应当是经营权和决策权合一的单一银行制,采取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方式,其特点应该是银行的外部边界比较清晰,规模较小,与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易形成经济上的集中和垄断,这应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度相区别。中小商业银行应是注重自身定位、细分与拓展精细化业务,将信贷业务的主要目标聚焦在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因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商业银行业体系尚未构建起来。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从理论视角下理清体系的功能机理,以此为具体信贷支持体系构建提供制度安排。
(二)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倾向
大型商业银行权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风险之时,将信息缺失严重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符合自身的经营战略。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主要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突出表现在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财务数据失真等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无须和上市公司一样定期公布其财务状况,因而外部监督也同样缺失,加之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生命周期不稳定,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典型的家族式特征,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比大企业高。因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尤为突出。毕竟,决定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银行的授信行为在于权衡获得信息与风险评估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此,就容易诱导大型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配给现象。正如Stiglitz等人认为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具体而言,在于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有些类型的借款者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而其他的借款者却能得到信贷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特有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开展信贷支持业务具有特有的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便利优势、信息获取激励优势与信息处理技术优势三者中,中小商业银行在前两方面较强而在信息处理技术上不及大型商业银行。在信息便利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对象集中于特定区域,专业化的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往往具有地缘优势。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商业银行对于所在区域内众多的中小企业资信状况和业主能力了解程度逐渐增加,从而获得持续的信息积累与判断能力。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鉴别成本要低得多。在收集信息的激励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简单,有些小银行的基层经理通常兼任信贷员,拥有信贷决策权的信贷员可以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近距离接触积累关系型贷款所需的软信息。由于软信息的获得者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信息损耗较小,因此,基层经理搜集信息的激励较强。至于中小企业信息的处理技术的劣势,这一点完全可以引入担保机构分散中小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的劣势,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因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更能掌握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
四、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制度安排
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并不是将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机械对应,而是从业态上将两者相互镶嵌共生,形成中小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不断规范财务制度,改进信用披露水平,同时中小企业也拉动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提供长期精细化服务。要达到此目标,在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中需要以下的制度安排:
(一)改善现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体系
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省市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国有成分比较高,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形成经营权和决策权合一的单一银行制,很难达到针对性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业务的目标。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将现有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重构。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一,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格局,从而改善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因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解除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是金融改革的基本工作,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行为市场化和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是一致的。其二,省市商业银行应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若以较小的资金规模对较大的项目提供信贷服务,尽管能够起到所谓的杠杆效应,但所蕴含的市场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把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上,才不致于因金融服务目标与功能错位而诱发经营风险。因此,省市信贷业务应着力于地区内的中小企业,并尝试性地在大中城市鼓励类似美国社区银行的中小商业银行成立,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其三,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应利用其自身的网络优势在市场定位中,侧重服务中小企业,加快邮政储蓄吸纳资金的自主使用范围,拓展贷款业务,将其纳入到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来。
(二)以政策性融资活动诱导商业性投融活动
在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是弱势群体。如果由市场自由配置金融资源,显然大企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而中小企业融资则越来越困难。这正类似一个“贫困恶性循环”。因而,在信贷市场不成熟之时,政府因素介入作为过度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解决也可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加以支持,如果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待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制度改革完成之后,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时,再将政策性银行改组成中小商业银行,未必不是一条好措施,其组织形式可采用国家参股,实行独立核算经营,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资产业务主要是向经营管理水平高、技术设备先进、效益好、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其实,中小政策性银行在日本及欧美等地区早有发展,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国的中小设备贷款银行、德国的复兴贷款银行、欧共体投资银行等。欧美各国的实践证明,政策性中小银行的设立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在贯彻政府有关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活动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
(三)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功能在于转移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潜在风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常由政府财政出资(或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专业化的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保证。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贷款风险,银行贷前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和资信审查就会降低标准,审慎原则减弱,放贷冲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就会减弱。但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同中小商业银行一样,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因为信用担保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实质,只是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信用担保机构,所以担保机构与其客户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需专业化的从事某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加工、处理工作,形成中小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拉动中小企业征信制度建设的机制,最终推动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权威评定机构,并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且符合国际惯例的信用评级方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运作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构建不仅来源于正规制度的安排,也应该来源于非正式制度的安排。尤其是,新创立的中小企业缺乏财务记录和经营信息的积累,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这使得正规金融部门不愿向其提供融资服务,因而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自然就选择了民间金融。显然,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成立时期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 。随着民间金融的不断发展,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市场环境,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非正式金融机构的评级与监管,使之阳光化运作。本人认为,在市场中自发生成的优质民间金融机构,终将演化出新型的民营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此形成的中小商业银行在长期充分市场细分的环境下,与中小企业在成长之初就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疑,他们将与正规金融机构一起成为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V.Besley T.Guinnane T W.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丁宁、丁溧,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J].新金融,2007(5)
4.Stiglitz, Joseph E&Weiss, Andrew.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1981.71(3)
5.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00(9)
作者简介:
张正勤 交通银行扬州分行
关键词: 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 中小商业银行 融资瓶颈
中图分类号: F832.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55-04
我国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家族经营型为主,尚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与充足的信息披露能力。在融资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构成的交易双方之间就必然会出现非对称信息。这一信息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借款者对融资资金使用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比资金供给者清楚,同时借款人对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最清楚,而资金供给方却了解不透。当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在权衡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时,就自然将偏好锁定在财务制度健全与信息披露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上。因此,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规模小、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社会信用不高而使得融资极其困难,进而影响其进一步的成长。鉴于这一长期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中小商业银行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欧美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国外学界与金融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欧美学界的研究视角众多是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中小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特有优势,代表性的论点有Banerjee的长期互动假说(Long Term Interaction Hypothesis)。他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中小商业银行区域性的拓展信贷业务,与中小企业能够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因此,在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比大型商业银行更能获得企业内部信息以权衡信贷风险,因而更适合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在欧美金融业界,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在欧美的中小金融体系中,大体可分为储蓄机构与中小商业银行两大类。前者是居民储蓄的专门机构,业务相对专业化,规模也小,其目的在于吸纳居民储蓄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中小商业银行既有储蓄业务也有放贷业务,同时将储蓄机构吸纳的资金补充进来专业化地投向中小企业,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一互补机制已经成为解决欧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欧美各国之间也有国别差异。比如近年来,美国的社区银行体系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社区银行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与个人客户。经营战略上,注重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早在2004年,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发布统计公报,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银行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当时在全美就有36803个网点,其中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郊,17%分布在城市。在德国,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甚至还超过了商业银行。在法国,还通过免税储蓄账户与发放补贴贷款特权赋予储蓄机构各种特权,以鼓励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些以社区银行、储蓄机构等形态构成的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充分体现了其经营的灵活性,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少可以得出三条经验:其一,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二,在大型金融机构趋向“寡头市场结构”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很好地弥补了大银行的市场空隙,在区域性、专业化地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其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与细分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进行正确的经营战略定位,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政府的保护伞割据一方。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银行业体制变革开始起步。一方面,陆续成立或恢复了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各地纷纷组建城市信用社,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城市信用社网络。1995年开始,大中城市在信用社基础上纷纷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陆续更名为省、市商业银行。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将邮政储蓄资金盘活的意见,为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这一项改革为今后邮政储蓄资金利用独有的网络优势,精细化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奠定了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银行业形成了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为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构架。但这一体系却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应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国家“抓大放小”长期方针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偏紧的宏观背景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权衡规模经济效益、风险控制之时,信贷支持自然地更偏向大企业,这符合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其次,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重组的省、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重视横向发展,与大型国有银行走向同质化,并逐渐形成竞争格局而非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互补格局,这与欧美中小银行重视垂直细分,服务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具有重要差别;其三,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具有自身的网络优势,但其主要业务范围还在于对城乡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投资理财、企业结算等金融服务,而较少涉及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未能起到信贷支持作用。
三、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体系的功能机理
(一)银行规模划分中的问题
划分银行业规模层次的主流方式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并不适合。国内外将银行业结构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主要根据传统企业规模理论,往往通过资本金、资产额、分支机构、员工数等指标来衡量。但是,笔者更侧重于按照银行业态来划分是否属于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应当是经营权和决策权合一的单一银行制,采取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方式,其特点应该是银行的外部边界比较清晰,规模较小,与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易形成经济上的集中和垄断,这应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度相区别。中小商业银行应是注重自身定位、细分与拓展精细化业务,将信贷业务的主要目标聚焦在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因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商业银行业体系尚未构建起来。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从理论视角下理清体系的功能机理,以此为具体信贷支持体系构建提供制度安排。
(二)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倾向
大型商业银行权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风险之时,将信息缺失严重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符合自身的经营战略。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主要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突出表现在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财务数据失真等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无须和上市公司一样定期公布其财务状况,因而外部监督也同样缺失,加之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生命周期不稳定,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典型的家族式特征,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比大企业高。因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尤为突出。毕竟,决定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银行的授信行为在于权衡获得信息与风险评估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此,就容易诱导大型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配给现象。正如Stiglitz等人认为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具体而言,在于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有些类型的借款者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而其他的借款者却能得到信贷支持。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特有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开展信贷支持业务具有特有的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便利优势、信息获取激励优势与信息处理技术优势三者中,中小商业银行在前两方面较强而在信息处理技术上不及大型商业银行。在信息便利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对象集中于特定区域,专业化的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往往具有地缘优势。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商业银行对于所在区域内众多的中小企业资信状况和业主能力了解程度逐渐增加,从而获得持续的信息积累与判断能力。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鉴别成本要低得多。在收集信息的激励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简单,有些小银行的基层经理通常兼任信贷员,拥有信贷决策权的信贷员可以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近距离接触积累关系型贷款所需的软信息。由于软信息的获得者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信息损耗较小,因此,基层经理搜集信息的激励较强。至于中小企业信息的处理技术的劣势,这一点完全可以引入担保机构分散中小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的劣势,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因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更能掌握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
四、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制度安排
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并不是将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机械对应,而是从业态上将两者相互镶嵌共生,形成中小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不断规范财务制度,改进信用披露水平,同时中小企业也拉动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提供长期精细化服务。要达到此目标,在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体系中需要以下的制度安排:
(一)改善现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体系
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省市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国有成分比较高,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形成经营权和决策权合一的单一银行制,很难达到针对性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业务的目标。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将现有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重构。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一,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格局,从而改善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因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解除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是金融改革的基本工作,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行为市场化和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是一致的。其二,省市商业银行应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若以较小的资金规模对较大的项目提供信贷服务,尽管能够起到所谓的杠杆效应,但所蕴含的市场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把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上,才不致于因金融服务目标与功能错位而诱发经营风险。因此,省市信贷业务应着力于地区内的中小企业,并尝试性地在大中城市鼓励类似美国社区银行的中小商业银行成立,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其三,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应利用其自身的网络优势在市场定位中,侧重服务中小企业,加快邮政储蓄吸纳资金的自主使用范围,拓展贷款业务,将其纳入到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来。
(二)以政策性融资活动诱导商业性投融活动
在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是弱势群体。如果由市场自由配置金融资源,显然大企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而中小企业融资则越来越困难。这正类似一个“贫困恶性循环”。因而,在信贷市场不成熟之时,政府因素介入作为过度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解决也可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加以支持,如果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待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制度改革完成之后,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时,再将政策性银行改组成中小商业银行,未必不是一条好措施,其组织形式可采用国家参股,实行独立核算经营,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资产业务主要是向经营管理水平高、技术设备先进、效益好、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其实,中小政策性银行在日本及欧美等地区早有发展,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国的中小设备贷款银行、德国的复兴贷款银行、欧共体投资银行等。欧美各国的实践证明,政策性中小银行的设立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在贯彻政府有关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活动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
(三)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功能在于转移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潜在风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常由政府财政出资(或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专业化的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保证。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贷款风险,银行贷前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和资信审查就会降低标准,审慎原则减弱,放贷冲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就会减弱。但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同中小商业银行一样,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因为信用担保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实质,只是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信用担保机构,所以担保机构与其客户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需专业化的从事某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加工、处理工作,形成中小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拉动中小企业征信制度建设的机制,最终推动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权威评定机构,并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且符合国际惯例的信用评级方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运作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构建不仅来源于正规制度的安排,也应该来源于非正式制度的安排。尤其是,新创立的中小企业缺乏财务记录和经营信息的积累,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这使得正规金融部门不愿向其提供融资服务,因而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自然就选择了民间金融。显然,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成立时期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 。随着民间金融的不断发展,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市场环境,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非正式金融机构的评级与监管,使之阳光化运作。本人认为,在市场中自发生成的优质民间金融机构,终将演化出新型的民营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此形成的中小商业银行在长期充分市场细分的环境下,与中小企业在成长之初就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疑,他们将与正规金融机构一起成为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V.Besley T.Guinnane T W.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丁宁、丁溧,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J].新金融,2007(5)
4.Stiglitz, Joseph E&Weiss, Andrew.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1981.71(3)
5.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00(9)
作者简介:
张正勤 交通银行扬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