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说,给我和陈老师照张相吧。陳忠实老师就站在他后面,被很多人围着,一个个地照下去。照完了,他转动轮椅,准备向陈忠实老师拐去。没想到,陈忠实老师忽然靠近他,把他的轮椅转正,贴着轮椅的轱辘,蹲了下去。这样,坐在轮椅上的他,就比陈忠实老师高出了少半个身子。他恍然一惊,反应过来,赶快伸出手臂,扶陈忠实老师起来。会务组的女孩子,匆忙去搬椅子。
那一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傻眼了。我拿着相机的手也抖个不停。那些敏感的记者,举起相机,很快涌到最佳的位置拍照。只听到快门按动的声音,像夏日的暴雨般,啪啪啪地,响个不停。
他叫贺绪林,是杨凌示范区的作协主席。年少时,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摔成了双腿残疾,只能靠轮椅度过一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恶变,他痛不欲生。后来,他走进了文学,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徜徉于文学的夹岸桃林,他一边欣赏,一边耕耘,写出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关中匪事》系列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
陕西是文学大省,有太多的文学大家。像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师,多少年来,无人能超越。在文学氛围如此浓厚的关中大地,贺绪林得到了众多文学人的关照,名气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传遍大江南北。文学界的朋友,了解了他,认识了他,对他不自觉地多了一份特别的敬重。我随同他一起参加省第六次作代会,到处都能碰到与他嘘寒问暖的文学同仁。一个残疾人,生活在贫寒的家庭里,凭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在文学的殿堂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传奇神话?
会议期间,他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合影,也有很多文学青年走过来与他合影。大家很自然地站在他的身后,手扶着他的轮椅。要么,站在轮椅的侧面,轻抚着他的肩膀。他安稳地坐着,满脸的笑意。我们笔直地站着,比他高出半头,甚至高出大半头。我们没有想更多,觉得这样的站姿很常规,很自然,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没想到,陈忠实老师,这位文学大师,我们的前辈,竟然靠着轮椅蹲了下去,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他下蹲的动作很是流畅,好像熟稔的姿势,没有半点作秀的成分。之前,陈忠实老师一直站着和其他人照相。中途休息时,他在会场外吸烟,很多人看到了,走过去找他留影。他静静地站着,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气。我走过去,不能自已地挽住他的胳膊。我想,我也不是刻意要这样做,我就觉得走近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挽住他的那一刻,似乎忘记了他就是我们敬仰的文学大师。
我们站在陈忠实老师身边,陈忠实老师站在我们身边。这样地站着,是一种常态的姿势。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这几年,陪着贺主席,跑了不少地方,留过不少合影。不管推着轮椅,还是扶着轮椅,我一直都站着。我在他身边,心安理得地站了这么久,还以为这样的站,是人间最适当的留影姿势。谁曾想,这种做法,展示出来的,却是我们不愿屈尊下蹲的卑微心态。
朋友说,他和贺主席合影时,曾想蹲下来。可是,他最终没蹲下去。朋友个头很高,照出来的照片,比贺主席高出大半个身子。只是,他没有蹲下去的心理,毕竟与我们不同。他说,他怕自己的下蹲,给残疾人增添更大的精神负担。他是为他人着想的,而我们的不能下蹲,却是潜意识中一种无法言说的自私行为。
人和人之间,既千差又万别。常人和伟人之间,差别就更大了。陈忠实老师,是我们省上的文学前辈。此前,我没有见过他。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时,读《白鹿原》,写有关《白鹿原》的毕业论文,写着写着就想见见他了。这样的想法,对从不写作的我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话。这几年,开始写作,也是写一些心情文字罢了。不过,跟文学圈的朋友接触多了,常听到有些朋友谈及他和陈忠实老师的交往趣事,于是,再次萌生了见见陈老的愿望。
我看到的陈忠实老师,跟朋友谈到的一样,随和、沉稳、冷静、谦卑。瘦薄的身子,站上主席台,会场便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他继续担任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虽然这不是什么谜底,没有任何悬念,但公布的那一刻,在座的文学同仁还是忍不住激动,给了他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主席团中,有些人的名字,大家很陌生,象征性地给其鼓鼓掌,有如干核桃滚地一般,没有任何情感的意味。而陈忠实,跟他能当枕头枕的《白鹿原》一样,成为我们永远仰望的精神高地,让我们的心怀为之久久地倾慕而又激荡。
椅子搬过来了,陈忠实老师坐在贺绪林身边,紧紧地握住贺绪林的手。看着他们亲热地握手,我心潮涌动,思绪如涛。陈忠实老师比贺绪林大11岁。在文学的路途中,他起步比贺绪林早,成就比贺绪林高,名气比贺绪林大,却没有丝毫的高傲之气。他的一蹲,一坐,低下去的是看得见的肉身,高上来的却是我们无法用目光测量的孺子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内心磊落人性的烛照,是他坦率为人的耿直,更是他谦卑怀仁的慈父柔肠……
那一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傻眼了。我拿着相机的手也抖个不停。那些敏感的记者,举起相机,很快涌到最佳的位置拍照。只听到快门按动的声音,像夏日的暴雨般,啪啪啪地,响个不停。
他叫贺绪林,是杨凌示范区的作协主席。年少时,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摔成了双腿残疾,只能靠轮椅度过一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恶变,他痛不欲生。后来,他走进了文学,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徜徉于文学的夹岸桃林,他一边欣赏,一边耕耘,写出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关中匪事》系列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
陕西是文学大省,有太多的文学大家。像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师,多少年来,无人能超越。在文学氛围如此浓厚的关中大地,贺绪林得到了众多文学人的关照,名气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传遍大江南北。文学界的朋友,了解了他,认识了他,对他不自觉地多了一份特别的敬重。我随同他一起参加省第六次作代会,到处都能碰到与他嘘寒问暖的文学同仁。一个残疾人,生活在贫寒的家庭里,凭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在文学的殿堂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传奇神话?
会议期间,他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合影,也有很多文学青年走过来与他合影。大家很自然地站在他的身后,手扶着他的轮椅。要么,站在轮椅的侧面,轻抚着他的肩膀。他安稳地坐着,满脸的笑意。我们笔直地站着,比他高出半头,甚至高出大半头。我们没有想更多,觉得这样的站姿很常规,很自然,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没想到,陈忠实老师,这位文学大师,我们的前辈,竟然靠着轮椅蹲了下去,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他下蹲的动作很是流畅,好像熟稔的姿势,没有半点作秀的成分。之前,陈忠实老师一直站着和其他人照相。中途休息时,他在会场外吸烟,很多人看到了,走过去找他留影。他静静地站着,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气。我走过去,不能自已地挽住他的胳膊。我想,我也不是刻意要这样做,我就觉得走近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挽住他的那一刻,似乎忘记了他就是我们敬仰的文学大师。
我们站在陈忠实老师身边,陈忠实老师站在我们身边。这样地站着,是一种常态的姿势。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这几年,陪着贺主席,跑了不少地方,留过不少合影。不管推着轮椅,还是扶着轮椅,我一直都站着。我在他身边,心安理得地站了这么久,还以为这样的站,是人间最适当的留影姿势。谁曾想,这种做法,展示出来的,却是我们不愿屈尊下蹲的卑微心态。
朋友说,他和贺主席合影时,曾想蹲下来。可是,他最终没蹲下去。朋友个头很高,照出来的照片,比贺主席高出大半个身子。只是,他没有蹲下去的心理,毕竟与我们不同。他说,他怕自己的下蹲,给残疾人增添更大的精神负担。他是为他人着想的,而我们的不能下蹲,却是潜意识中一种无法言说的自私行为。
人和人之间,既千差又万别。常人和伟人之间,差别就更大了。陈忠实老师,是我们省上的文学前辈。此前,我没有见过他。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时,读《白鹿原》,写有关《白鹿原》的毕业论文,写着写着就想见见他了。这样的想法,对从不写作的我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话。这几年,开始写作,也是写一些心情文字罢了。不过,跟文学圈的朋友接触多了,常听到有些朋友谈及他和陈忠实老师的交往趣事,于是,再次萌生了见见陈老的愿望。
我看到的陈忠实老师,跟朋友谈到的一样,随和、沉稳、冷静、谦卑。瘦薄的身子,站上主席台,会场便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他继续担任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虽然这不是什么谜底,没有任何悬念,但公布的那一刻,在座的文学同仁还是忍不住激动,给了他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主席团中,有些人的名字,大家很陌生,象征性地给其鼓鼓掌,有如干核桃滚地一般,没有任何情感的意味。而陈忠实,跟他能当枕头枕的《白鹿原》一样,成为我们永远仰望的精神高地,让我们的心怀为之久久地倾慕而又激荡。
椅子搬过来了,陈忠实老师坐在贺绪林身边,紧紧地握住贺绪林的手。看着他们亲热地握手,我心潮涌动,思绪如涛。陈忠实老师比贺绪林大11岁。在文学的路途中,他起步比贺绪林早,成就比贺绪林高,名气比贺绪林大,却没有丝毫的高傲之气。他的一蹲,一坐,低下去的是看得见的肉身,高上来的却是我们无法用目光测量的孺子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内心磊落人性的烛照,是他坦率为人的耿直,更是他谦卑怀仁的慈父柔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