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当代社会对工科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从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培养模式的现状、学生—教师—高校存在的问题、拟解决途径的角度探讨了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了通过学校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相关科研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搭建,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地方高校
  
  1 绪论
  国家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新型工科人才可以很大程度地支持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工科建设[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教育模式还不成熟,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地方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大多地方高校以学生竞赛为驱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来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或者以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45]。
  2 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科研活动起步晚、普及率低
  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起步较晚、普及率低,相比于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从大三、大四开始接触科研活动。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大多以各种大赛的形式为主,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体系不健全。本科生的覆盖不全面、往往涉及一部分学生,造成其他学生的被隔离到科研创新培养体系之外,不能很好地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不同于重点高校,科研创新赛事相对较少,也是造成参与度低的原因。
  2.2 资助项目及经费有限
  地方高校为了更多地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应尽可能对大学生进行全覆盖的科研创新项目训练。然而,目前大多地方高校主要基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科研竞赛的准备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额外科研经费的支持,往往只能遴选少数拔尖人才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层面以及学院层面未设置更为广泛的科研项目的资助,大多进行的是针对国家或者省级科研创新竞赛的层层考核和选拔。
  2.3 学生时间有限、精力及兴趣不足
  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加之学校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网络诱惑较多,造成学生精力过度分散,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和毅力。学生本身素质层次有差异,虽然已成年但是心智不成熟,往往呈现出对各种事情都存在兴趣和热情。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随着科研创新活动的进行、难度的增加,热情消退、积极性降低、持续性不强,造成科研创新活动夭折。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未付出多少努力,就想着获得什么荣誉和成绩。丧失了科研创新活动训练的目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核心是整个训练的过程培育创新意识、认真做事的态度。
  3 地方高校教师指导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3.1 指导方式存在误区
  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式,造成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效果差异很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程度不同。目前,指导学生的方式大多有以下几种方式:(1)“保姆式”,指导老师直接将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直接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流程执行;(2)“代管式”,教师指定研究生代为指导,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水平不足、只是机械的安排本科生的任务,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3)“散养式”,教师无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具体方案和设计进行指导,往往提供一个选题和目标,以及必要的经费和平台,让本科生自由发展。无论是“保姆式”,还是“代管式”,以及“散养式”都是目前高校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不当方式,会对学校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3.2 时间有限、精力不足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负担过重,尤其是一些具有很好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还会面对学校学院中多种多样的行政事务,造成精力过度分散,导致对本科生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投入的时间不足。地方高校学生层次有差异,对待科研创新往往呈现出“前期热情高涨、后期积极性降低、持续性不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好多学生功利心太强,往往抱着“少付出多获得、甚至不劳而获”的心理参与,给指导教师造成不是认真做事的态度,降低教师的投入热情。
  4 地方高校学校支持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4.1 科研创新活动制度欠缺
  科研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欠缺,未系统制定科学健全的考核、评价、反馈、激励和督导机制,以及相应的经费保障和奖惩体系,科研创新活动未明确教师在个人考核、职称评定和薪酬的政策。国内有些高校对教师的辅导工作做硬性规定,缺乏相应激励措施,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高校教师也需要有尊严的生活,需要各种支出。学校中过多“义务劳动”会给教师带来精神焦虑,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学”,还会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降低。
  4.2 缺乏科研创新类课程建设
  为了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强化育人成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进一步聚焦课程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将创新创业元素和工程实践元素融入相关实践类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标明所占学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课程体系不全面、层次不清晰,将来可以科研创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的设立来完善课程体系。
  4.3 科研创新平台不完善
  大多高校主要依托本校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开展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受限,往往投入学校重点学科中,会造成相对弱势学科的科研创新活动开展受限。缺乏学校统一管理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院級科研创新活动平台,造成大量本科生没有一个自由进行科研创新想法的平台,降低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4 科研创新训练经费支持度低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很低,往往每个项目1000~2000元。但是相应的成果要求却不低,发表科研论文或者专利。尤其对一些实验研究的项目而言,这些微乎其微的经费对于实验药品和耗材的采购都不够,更何况是论文发表的版面费。而且还有很多学校科研创新项目活动经费到位不及时,严重影响科研创新活动的实施进度。
  4.5 科研创新训练指导不系统
  对于科研创新训练的指导,目前大多是针对国家或者省级科研类竞赛的指导。大多地方高校并未从科研创新的本质、科研创新活动的学术规范、科研创新活动的内容以及不同类型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系统化的指导。
  5 地方高校学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几点思考
  5.1 加强科研创新顶层制度建设
  学校层面应该从顶层完成制度设计,从而使学校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据可依。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调整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将科研创新纳入学生培养的必需环节,通过设置相关科研创新课程和创新实践的最低学分,扩大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的基数、助力高质量成果产出;(2)将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有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体现,增加教师的积极性;(3)制定相应的奖励考核政策,对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职称评定、推优的相关加分体现;(4)保障充足的经费支持,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5.2 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课程体系
  为深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科研创新课程体系。(1)科研创新基础类课程,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学科前沿,掌握研究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科研创新意识;(2)科研创新专业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学生开设,通过现有专业课程和学科竞赛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3)科研创新实践类课程,对学生以实际科研创新实践为抓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与科技竞赛等)进行,旨在进一步训练和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
  5.3 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
  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平台建设。(1)学校层面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开放型科研创新活动平台,设置相应的支持基金(不同资助额度),由学生依据自己的科研创新想法,随时进行项目申请、学校由特定的评定委员会(不同学科专家)每月固定时间进行评审(评审项目不做数量限制),通过后即可资助实施;(2)学院依据本院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科研创新活动平台,面向本院学生开放申请、择优资助,相关规则可借鉴学校层面;(3)引进社会资源,大力创建与企业间的科研创新活动平台,依据不同企业类型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平台,为多层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要注意坚持地方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以培养科研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
  6 总结
  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满足行业和产业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地方高校本身的优势教师资源、学科资源,以及开放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依据本科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科研创新活动”实施路径。需要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多方调研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科研创新活动实施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向社会急需和未来发展,成为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优秀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超.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122123.
  [2]张晓玲,刘晓军,吴作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2):1316.
  [3]文衍宣,吕小艳,龙云飞.地方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2):3841.
  [4]徐燕,桑晓光,吴俊标.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教师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0,438(34):156157.
  [5]曹丰慧,陈鑫,潘颖,刘永皓,刘开绪.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9(14):16016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9056),河北科技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181278)
  作者简介:周石磊(1987— ),男,河北石家莊人,博士,讲师,河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
其他文献
摘要:科研有助于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但因民办高校科研起步晚及办学经费的限制,科研工作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民辦高校的长远发展。鉴于此,针对民办高校的科研状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状况;对策    高校四大任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探讨骨质疏松患者跌倒风险,并通过运动疗法和药物干预措施进一步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108例患者采用數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运动疗法和药物干预措施,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结果。结果: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患者的
摘要:土建工程中已经广泛地应用预应力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混凝和和钢筋关系的有效改善,能够实现钢筋和混凝土的互补,用钢筋的强度将混凝土中强度不足、抗压性弱的缺陷弥补,同时混凝土解耦股能够利用其粘连性配合预应力钢筋,二者相辅相成,完美地体现了各自的优势。想要高效地发挥出预应力技术的优势,就要在明确预应力技术的基础上认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从而对预应力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管控,提升技术应用效果
摘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新入职教师面临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的双重压力。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新入职教师在兼任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提高新入职教师学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  ResearchontheCurrentSituationofConductingSt
摘要:随着社会对各个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随之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目前,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受关注程度不断加深,其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很高。其中幼儿教师在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干预行为的实施以及以什么形式、什么时机实施,对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科学
摘要:对中外合作院校办学模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社团与国内普通大学学生社团的不同特征。通过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分析,探索构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长效机制的方式,希望给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启发,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优质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构建  ResearchandExplorationonthe
摘要:文化是一個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印度之外的综合经济体。经济财富取得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国家综合国力指标不仅包含经济,也包括工业、人口、军事、幅员、科技和教育其他几项指标。由此可见,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一样,不容忽视。关注文化实力增长,尤其基层文化建设,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老科技工作者;基层文
摘要:通过对区间直觉模糊数的隶属区间和非隶属区间进行讨论,本文将反映决策者风险倾向的参数引入隶属区间和非隶属区间,构造出含决策者风险倾向参数的新得分函数,进而提出了区间直觉模糊数的新排序指标。本文借助于偏导数、单调性等微分方法,对新得分函数的性质进行证明,从而说明新得分函数作为排序指标的可行性。  关键词:区间直觉模糊数;风险参数;排序指标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区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湾区内高校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之处。本文试分析广东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特点,找准不足,看清形势,从角色定位、培养理念、政府协调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进行探究,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打破瓶颈,为广东地区高校产学研创新培养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产学研;培养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粤
摘要:近来,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得到了考生的青睐,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的跨学科考生。跨专业背景的中学数学老师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但其没有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使得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加大。本文就跨学科考生在学科教学(数学)的专业适应性利用访谈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    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得到考生们的青睐,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