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或)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SH)病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1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21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61例,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各型SH的临床-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13.4±7.2)d、(77.4±69.3)d和(80.5±63.2)d,其中仅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27 d,1例病原未明,SSH病理发病时相为12 d,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肝窦早期充血,中期塌陷,晚期闭塞,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但少数病例尤其是小儿SH病例有不符之处;ASH与SSH有其各自独特的病理学特征,而CSH为慢性肝病背景下前二型病变之一的再现,而非独特的病理类型.肝干细胞可能在ASH和SSH的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