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二十二年的文学“马拉松”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为遥远的“我”写作,写作时总觉得在很高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我”在看着我,我的写作要让那另一个“我”满意。就是为了苛刻的另一个“我”而写作,这才是真正生命个体的创作。
  
  山东作家张炜4月1日在香港写了封信给国家图书馆:“作家出版社决定将这套编号为2010的书赠存国家图书馆,是一种极具深意的,真挚而庄重的表达。这部书凝聚了二十二年的劳动,它即将成为国家图书馆中的‘沧海一粟’,我十分欣慰,也深感荣幸。我因为身在境外,不能前去参加赠书仪式,现在仅以这封短简,说出我对作家出版社和国家图书馆的一片敬意……”
  目前身为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的张炜,3月推出被评论界称为“中外小说史上最长的纯文学小说”《你在高原》。用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的话说,这部小说创造了当代中国文坛三个“第一”:第一部长达三十九卷、十单元(十册)的文学作品;第一部四百五十万字一次性推出的鸿篇巨制;第一部用了二十二年沉下心打磨而不间断创作的作品。
  《你在高原》的十个单元是一整部,是完整的大故事,它们是:《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这部巨著书写“50后”(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心灵史,深入腠理地追溯一个东方大国在整整百年的艰难转型,被评论界称为“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在这场费时二十二年的文学“马拉松”中,他凭惊人毅力跑到了最后。
  《你在高原》付梓出版,张炜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他顿时显得轻松了,于是来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两个月。他的演讲和座谈会多达十多场,以下是4月上旬张炜接受采访的摘要。
  
  “50后”的心灵史
  
  问:《你在高原》被视为“行走之书”,作品主人公是地质工作者,你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
  答:可以从三个层面说。第一层面,我出生的地方在海边的林子里。我小时候,身边就是母亲和外祖母,她们很忙,我常常独自在林子里、海边玩。那是龙口湾,渤海湾的一个小港湾。后来看到很多帐篷,原来那里发现了石油、金矿、煤矿,地质队来了。我很孤独,就常常去帐篷玩,去睡觉,听地质队员讲故事,看他们工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我都很好奇,印象特别深,这对我是很大的诱惑,就想自己将来也能干那样的工作。不过,后来考大学,我却考了“师范”,但一种情结却留下了,我始终关注地质工作者的事。
  问:那么第二层面呢?
  答:是受一个事件的影响。书中的主人公叫宁伽,他是生活中的原型,是我的挚友,是知识分子的孩子。80年代初,宁伽这批年轻人特别热衷辩论,他们读很多古今中外的书,谈理想,谈抱负,有过一场关于理想和精神的大讨论。那是5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批人。当年,我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后来我身边的几个朋友辞了职,带着帐篷,抱着地理地质方面的数据,出走去了很多地方,志向远大。但我没有走成。那是商业化、物质化年代正热的时期。后来,他们中间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经商了。1993年也有一场为期三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所谓“二张二王”之争,把我和张承志“二张”,对王蒙、王朔“二王”,人们拿我的文章和作品做例子,其实这场争论中,我没有参与写过一篇文章。我总觉得,不了解这批人,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于是我始终有种冲动,写他们成了一种责任。还有第三个层面,为什么选择写地质呢?因为地质的思维材料更结实,植物学、土壤学、岩石、动物、山脉、河流,现在的文学,虚幻的东西多了。因此我选择主人公是地质工作者。
  问:听说你为了写这部巨著,行走了不少地方?
  答:为了写宁伽他们,我沿着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抵达那个广大区域的每一个城镇和村庄,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除了非洲,日韩、欧美,东南亚,我也都去了,这就不失全面,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欧洲、东南亚社会状况和情节,这么大的框架,在这样的时间的跨度、地域的跨度,没有这种人种的比较,文化的比较,经济状况的比较,制度的比较,很难深刻理解宁伽这一拨人在转型期五花八门的行为和思维。
  问:你说有一种责任写5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批人,怎么理解?
  答:这部作品浓彩重墨放在195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批人经历了多少事,挨饿、反右、“文革”、中国转型、改革开放,文学复兴,理想讨论,商业化物质化,这拨人说保守,却比上一代人开放得多,说不保守,又干不了60后、70后的事。他们承担得多,分化得也厉害,紧紧抓住这拨人写,太重要了。我自己身上的弱点,不停反思和批判,作品写的就是这个过程,我身上有这一拨人共同的优点和弱点,作为一个个体,我的优点和弱点在哪儿,就要严厉地对自己做出追究和批判。这部作品另一个浓彩重墨的是写了一个所谓“我”(宁伽)的家族的故事,一百年历史,中国的转型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至少需要追溯百年才能稍稍做出评判,对人生做出探讨。
  
  不为读者写作
  
  问:全书四百五十万字,有没有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答:我不是一个以大为美的人。写这部作品,是1988年起步的,之前发表作品很多年了,《古船》等获奖不少,但我总觉得内心巨大的压力和张力没有释放,无论是艺术还是精神方面的探索,都还没有掀开盖子。原来写了五百六十多万字,后来一再修改压缩。我原先的构想,十多万字一卷,分成三十九卷,每一卷读起来就轻松了,每一卷都有小故事,三十九卷汇总成一个大故事,是一整部,主人公就是这一拨人。出版社出于技术处理,出成十个单元十册,每册五十万字左右,这样也可以读。我写作,基本不考虑读者,讨好读者而过分考虑市场,写出的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这话或许有点极端。但为读者去写,作家必然做出很多妥协。
  问:怎么理解為读者写作,作家要做出很多妥协?
  答:我实在不是为读者写作,更不是为大众写作。究竟为谁写作,我慢慢才想明白,我是在为遥远的“我”写作,写作时总觉得在很高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我”在看着我,我的写作要让那另一个“我”满意。这说法虽有点玄虚,有点禅味,但这样表述比较准确,就是为了苛刻的另一个“我”而写作,这才是真正生命个体的创作。如果都为争取读者写作,在艺术手法和精神层面,你就会有很多妥协,要受商业化市场、口碑、评论家的束缚,以便达成共识,那别人也可以这样写。如果为了苛刻的“我”、遥远的“我”去写,是别人不可取代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套书完全是自己巨大的内心宣泄,是否能出版,我都不去考虑。不为任何人写作,只是把自己的心绪释放出来,人活一辈子不能委屈那个苛刻的“我”。为他写作是最高境界。
  问:四百五十万字,要前后修改,很难驾驭吧?
  答:原先是想花十年时间,写完就四十岁。1990年发生一次车祸,胸膜和肋膜医生没处理好,前后住了三次医院,最长的一次三个月,出院后写作速度就慢了。写这部书,劳动量太大,需处理的问题多得不可想象。我是很爱惜自己的,作品要过我张炜的水平线才会拿出去。我用笔写完,大姐帮我计算机打字,我在计算机上一改再改。我眼睛出了问题,最初是五号字,后来小四号字、四号,最后改完是三号字,放大了看,眼睛才舒服。伤筋动骨地改,每一部都有四五次,一般的改动,每一部也有几十次。打印一遍稿纸一大摞,复印几十份,让一些能讲真话的哥们读,约他们喝茶,让他们谈看法,他们都把书稿往死里砸,我记下他们的意见,不马上改,沉积过后回头改,有时都过去四五年了。前后那么长时间,作家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道德激情,情感真纯。这些一旦降低,作品艺术的含量就不行了。
其他文献
电影中,人生病需要输血时,很多情况都是父母输血救子女,或者反过来。为什么我的父亲生病,医生却不同意把我的血输给父亲呢?  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安排了直系亲属互相输血的桥段,但是这其实是错误的,临床上不会有医生同意这么干。如果这样输血,发生极其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輸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呢?  供血者血液里的淋巴细胞进入受血者体内,便会攻击受血者的
听说有人喝水喝成了水中毒,这是真的吗?  会的,医学、化学专业里有一句有趣的“俗语”——只要剂量足,万物都有毒。虽然不严谨,但也可从中略知一二。  水中毒也有个更专业的名字——稀释性低钠血症,它的出现与一个初中课本上的化学知识——渗透压有关。渗透压决定了物质有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去的趋势。  大量的水进入人体后,细胞外的水远多于细胞内的,大量水进入细胞,细胞就水肿了,脑细胞的广泛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增
孟宪堃,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编导系助教,荣获第一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学生在第一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中获得视频创作赛项一等奖等好成绩。    2009年11月8日,我们7位师生踏上了去往江苏无锡的火车。说实话,我是感慨万千:一直都想寻找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学生的作品和全国各高校学生作品做比较的机会;一个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和各高校学生学习、
短视频到底有什么用?  在快手CEO宿华看来,短视频会成为新时代的沟通载体。因为影像是活生生地放在那里的,比文字更真切,有着改变所有行业的力量。  而在抖音总裁张楠看来,短视频在很多用户心目中,就是抖音。因为很多人现在拍短视频时都会说:“来来来,拍个抖音吧”。  至于普通消费者,短视频是他们的“时间黑洞”;对于平台方,短视频又有着不小的吸金能力。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Quest Mobile今年发布数
听说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有损视力,我家灯坏了,是不是不能看书了?  并不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有损视力这一观点并不科学。通过对大量患者的研究,眼科专家已经证实,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会产生显著的眼疲劳特征,但这种特征是短暂的,不会对视力功能有持久的影响。停止阅读后,症状通常会很快消失。  不难想象,早在电灯发明以前,人类一直是在烛光、煤油灯等昏暗的照明设备下阅读的,当时视力受损者的数量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摘 要:引入最新的健身型体感游戏理念,开发一种感知人体手脚动作的人机交互体感游戏系统,使用压力传感器感应玩家的脚步动作、加速度传感器感应手部动作,并把感应的动作编码成运动指令,发送给计算机处理并显示。最后完成了软硬件调试,系统成功实现了体感交互方式,玩家从中收获了较好的健身性、趣味性和普适性。  关键词:人机交互;体感游戏;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
叶神奇飞书
老周怎么也没想到,问题的严重程度竟然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手摸着脸上从左横到右的刀疤,那疙疙瘩瘩的肉像钉子一样,刺得手生疼。  刀疤第一次亮出来时,老周被镜子里的自己给吓到了,老伴儿也惊呆了,不敢直视。好好的一张脸,咋就成了这个样子?可事实已经如此,习惯了就好。  没想到的是,一进小区就惹祸了。小孩子见着他就躲就叫:坏人来了!小一些的哭着喊着叫妈妈,扑进妈妈怀里,再不敢回头。连大人见了都让开几步,瞪
父亲退休后,心情郁闷,经常往农村老家跑。老家空气好、水质好,又特别安静,适合老人居住,但跟父亲年龄差不多的人,多半在城市里帮助子女带孩子,父亲没什么可以交心的人,亲戚们又都住得远,我很担心,父亲用什么事打发那么多寂寞的时光呢?    因为工作忙,从城里往返农村需要半天时间,我回家极少,和父亲聊天,也总是找父亲爱听的话说。那天回家,父亲拿出一个关公的工艺品给我看。我看着样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父亲
从1979年开始,每逢春节,亿万中国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守着一年一度的春晚贺岁。荧屏里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和相声,悦耳动听的歌曲和戏剧,精湛绝妙的杂技和魔术,让国人沉浸在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中。那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当5G技术愈发先进,在不远的未来,春晚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时髦”的5G  眼下5G已经成为了一个“时髦”的流行词。但要想知道5G会让春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先要搞清楚5G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