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临近课尾时,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课文中的狐狸在遇到老虎生命攸关之际,动脑筋想办法救了自己。你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它勇敢、有智慧……溢美之词不一而足。A老师很满意,夸赞大家讲得好。听者愕然。这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吗?不,这样的首肯是对文本寓意理解的误导。有的青年教师对此直言自己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多元反应,不知该如何深化此成语典故的寓意,故笔者由此作如下的片段设计。
一、 巧设疑义、深究课文
▲ 一设疑义
1. 小朋友,课文讲老虎逮住了狐狸,狐狸将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它用计谋保护了自己。从这一点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聪明、机智、勇敢……)
2. 那为什么书上讲它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呢?
(生: 因为狐狸“骗”了老虎!)
▲ 二设疑义
因为“骗”就能说狐狸是狡猾的吗?我们接下来在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把敌人骗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可是大家都夸他是英勇机智的小英雄。为什么都是“骗”,却要把狐狸的“骗”说成狡猾呢?
二、 深入浅出,彰显寓意
两次正反的设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这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
1. 因为“狐假虎威”是贬义词。用小朋友的话来讲,“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坏人的。比如,在旧社会,有的狗腿子仗着他的主子有财有势,就欺压工人、农民;有的狗腿子仗着他主子的反动权势,就可任意欺压老百姓。那些大大小小的坏蛋就像狐狸那样仗着他人的威势去吓唬人。这种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就说他是“狐假虎威”,所以,在这个成语中的狐狸是狡猾的狐狸。而王二小是为了保护乡亲们、保护人民群众骗敌人,所以他是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
2. 再看“狐假虎威”中的“假”字。这个“假”即“借”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用“借”而用“假”字呢?因为“假”字还有“利用”“倚仗”的意思,那些大大小小的坏蛋不就是倚仗他人的权势欺压人的人吗?就从这个“假”字看,此成语是贬义词,专门用来形容坏人的,所以,在“狐假虎威”成语里的狐狸是狡猾的,不能说它是聪明、机智、勇敢。
通过两设疑义的深究,深入浅出地解读,学生对这个成语如剥春笋,由了解故事情节逐步走向深入,进而理解此成语典故的寓意了。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
一、 巧设疑义、深究课文
▲ 一设疑义
1. 小朋友,课文讲老虎逮住了狐狸,狐狸将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它用计谋保护了自己。从这一点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聪明、机智、勇敢……)
2. 那为什么书上讲它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呢?
(生: 因为狐狸“骗”了老虎!)
▲ 二设疑义
因为“骗”就能说狐狸是狡猾的吗?我们接下来在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把敌人骗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可是大家都夸他是英勇机智的小英雄。为什么都是“骗”,却要把狐狸的“骗”说成狡猾呢?
二、 深入浅出,彰显寓意
两次正反的设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这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
1. 因为“狐假虎威”是贬义词。用小朋友的话来讲,“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坏人的。比如,在旧社会,有的狗腿子仗着他的主子有财有势,就欺压工人、农民;有的狗腿子仗着他主子的反动权势,就可任意欺压老百姓。那些大大小小的坏蛋就像狐狸那样仗着他人的威势去吓唬人。这种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就说他是“狐假虎威”,所以,在这个成语中的狐狸是狡猾的狐狸。而王二小是为了保护乡亲们、保护人民群众骗敌人,所以他是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
2. 再看“狐假虎威”中的“假”字。这个“假”即“借”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用“借”而用“假”字呢?因为“假”字还有“利用”“倚仗”的意思,那些大大小小的坏蛋不就是倚仗他人的权势欺压人的人吗?就从这个“假”字看,此成语是贬义词,专门用来形容坏人的,所以,在“狐假虎威”成语里的狐狸是狡猾的,不能说它是聪明、机智、勇敢。
通过两设疑义的深究,深入浅出地解读,学生对这个成语如剥春笋,由了解故事情节逐步走向深入,进而理解此成语典故的寓意了。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