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晨光中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夏天清晨六点,窗外天光大亮,街上人车渐多,洒水车响着欢快的乐曲把城市喷洒得湿漉漉的;秋天、冬天早上七点多一点,闹市似乎还没有醒来,行人车辆匆匆而过,风萧萧地刮过大街小巷。这时,我俩已穿戴齐整,走出家属区小院,拐上五一路,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有时会碰上去锻炼的同事,总是笑着说:“你俩真勤快,坚持得不错嘛!”这时我只能尴尬地一笑走过。
  其實,我并不“勤快”也不“坚持”,是身体容不得我再懒散下去,是生命不允许我再淡然处之。不上班已经有好几年了,本该换一种生活、变一种心态。但我却一直没有退休的感觉,一如既往地读书、写作,不时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和会议。感觉在学问上,似进入一种新状态。退不退休一个样,这大概是很多文化人的一种常态吧?终于在去年夏天,身体出现情况,几次头晕呕吐,不得不去医院检查住院。最终的结果是“三高”飙升,特别是血糖,还有颈椎骨质增生。几位医生都说:“不要再看书写作了,好好休息,加强锻炼!”这简直是一个致命打击,不读书不写作,我还能做什么呢?人生还有多少乐趣和意思呢?但面对现实,我只能安心养病治病。并忍痛放下读书写作计划,婉辞报刊编辑、文友同学的约稿,内心很是不甘和不安!
  锻炼身体,对我而言,唯有散步。这院子里的作家、编辑们,从老一辈到小一辈,都有散步的爱好和习惯。散步是一种最便利的体育活动和精神调节,安全而易行。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防病治病。唐代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宋代宇文虚中:“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都写的是散步中的人生体验。我的散步活动也有很多年了,但却坚持得很不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主观原因,总认为自己的身体没什么问题,虽不能说身强力壮,但可以说运转正常。大半辈子没有输过液、住过院。每年例行体检,总会有血压、血脂超标等问题,但并没有放在心上。而该读的书、该研究的问题、该写的文章,总是那么多,实在不愿把时间精力耗费在锻炼身体上。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我所在的城市虽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历史特别悠久,但几十年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不力,交通道路不畅。你很难找到一条可以自由散步的街道。不是红绿灯太多,就是路窄人挤,或是路面破烂不平。在这样的街道上散步,怎么能得到锻炼的目的?怎么能有好的心情?两方面原因的叠加,使我的散步活动难以持久,难有效果。这几年,散步有所加强,往往是在上午11点钟后,放下手里的活儿,出门上五一路,往北走、向右拐,专挑不过大马路的小街巷、小胡同,靠边走、溜墙根,绕一大圈回到家。时间五十分钟左右,六千多步。下午便不再出门。步是散过了,但却是被动的、形式的,为散步而去散步的。
  人经历过一场病,才能真正懂得身体的某些奥秘和规律,懂得珍重和锻炼身体的至关重要性。去夏以来,我把被动散步变成了主动散步,把散步变成了生活乃至人生的一部分。过去我相信“生命在于静止”的说法,现在更信奉“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而客观环境也创造了散步的良好条件。这个古老的省会城市,终于从2013年新市长到来发生变化,大规模地拆迁、重造,几乎每一条大道、小道,大街、小街,甚至胡同、里巷,都进行了整修、改造,人行道也整齐、平展、美化了。楼房、墙面由过去清一色的土灰色、大部分变成了白色。还有五一路西南侧的文瀛公园,也焕然一新,道路畅通。我一改过去的懒散,与春莲每日早早起床、上街,到公园散步一圈,风雨无阻。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身体渐渐好转、恢复。一天不散步,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似乎缺少了什么。散步路上的所见所感,常常让人感慨多多。而五一路和公园里的古迹、遗存,又让人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对心灵的涵养。我和春莲都喜欢一点摄影,把一路风景摄入镜头,留下了美好的记录和回忆。
  2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散步或者远行。只不过有的轻松、有的沉重,有的辉煌、有的黯淡,有的是大道、有的是小道。散步往往是随意闲走,潜在目的是锻炼、散心。人生是有目的的远行,目的太执着,往往很累人,而目标不明确,又总是没动力。怎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实在是一件紧要事。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农村,是一步一步走进城市的。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余年,虽然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地方,但那里的土地、风情、村落乃至每一条街道,是我谙熟的,与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我常常在梦中走进它。现在父母已然远逝,但那个小院以及几间老房还在,那里仍旧是我的故园。在故乡的大街上、阡陌间散散步,常常是我的梦想。我在城市已生活了四十余年,其长度已是故乡的两倍,但我仍然觉得并不是城里人。深夜梦中醒来,常常不知身在何处?愣怔半晌,才弄清自己身在城市的屋檐下。近年来,古城像摊煎饼一样向四面扩张,像变戏法一样日益现代化。我关注着、喜悦着这种变迁。但又觉得我的根并不在这里,这些与我没有太多的关系。如果说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它改善了生存环境,有了更多更长的散步之路。从乡村到城市,人生的路是多么沉重!但乡村远去,城市也不属于我,我们这一代注定是漂泊者。大概我的儿子、我的孙女,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城里人吧。
  我常常很欣赏同代人中那些地道的城里人,还有更年轻一代的城市人,他们把城市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尽情享受着城市文明中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甚至散步也是那样自如、潇洒、投入。乡村的生活、劳动、文化没有教会我这些,我不会体育活动,也不爱喝酒、打牌,变成没有生活情趣的人。这或许是我个人的原因吧?只有两样爱好,一是书法,那是故乡上小学时产生的兴趣,一是摄影,是从事文学引出的“副业”。而这两样爱好,都是孤独的个人趣味。唯一的体育活动,只能选择散步。但多少年来,在城市散步竟是如此困难。沿着府东街向东走是大东关,商铺多、行路窄;向西行是省政府,人多车多,又过两条大马路;顺着五一路向南走是市广场,两旁常常动工。向北走是山大二院、国民师范旧址,人行道破损、坑坑洼洼。
  常常想起一些美好的散步情景。一幅是上大学期间,课余或饭后,两三位要好的同学,或是在校园的环形路漫步、或是在通往野外的土路上闲走。一幅是父母在世时,一家三口回家过暑假,在村街、田野间,寻觅儿时的足迹与踪影。   3
  五一路与文瀛公园是我们散步的主要场地。
  几十年来,省作家协会一直“定居”在南华门东四条——阎锡山的故居里,两栋小楼、一个小院,古朴、雅致,倒也逍遥自在。办公单位与家属宿舍混杂在一起。走出南华门,横穿东西的是府东街,纵贯南北的是五一路。五一路,一听路名就知道是建国后所取,但在元代就已诞生,有着七八百年的历史,也是省城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建在城市的龙脉上。
  近年来省城几乎是脱胎换骨地变化着,特别是2019年举办全国二青会,省城在整修道路、美化环境等方面,可谓下了血本。从府东街向南,到文瀛公园、到广场,是五一路南段,变得通畅、平坦,与过去迥然不同了。但一路上的不文明现象,让人常常心生不快。
  春莲眼尖、灵活,总是走在前面。不时有遛狗的人迎面走来,或是从身后越过。她一看到狗屎,就轻喊一声:“小心”“地雷”。我看到人与狗,就瞥一眼人、瞪一眼狗。行人中,常有抽烟的、吐痰的,甚至一扭身就在路边撒尿的,让人真想出面劝阻一下。
  进入文瀛公园,另是一番景象。这是城市最古老的一个公园,相传为明代所建,已有600年历史,位于市中心区的海子边。“文瀛”“海子”,一听这名字,就可以想象出,在古代这是一块“水波潋滟”“草木葳蕤”的地方。公园并不大,南北走向,长长的椭圆形。正中是一个人工湖,占公园三分之一的面积。围绕湖泊,是一圈垂柳,一圈人行便道。便道也重修了,一律的青石板,平整、结实,走在上面不滑也不涩。人真多,一团一团的,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做操、有的在唱歌。但更多的人在绕湖散步,大抵是中年、老年人,偶有健步如飞的青年,跟着大人跑步的孩子。从夏到冬,总能看到几个独特的晨练者:一个壮实的、矮个子老头,光着上身、穿着短裤,一边拿一块白毛巾擦汗、一边趔趔趄趄地跑着。一位瘦弱的戴黑口罩的老者,每天让儿女或是保姆用轮椅推到公园下车,拄一根带爪子的拐杖,在较宽敞的路边,缓慢地、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挪着步子。看到这些情景,心中就涌起一种感动、怜悯、敬意。自然也有让人不愉快的情景。有一个肥胖男人,用他厚实的背,每天撞同一棵树,那历经岁月的树皮也磨掉一层发了白;有一个中年女人,边走边发出哎哎的叫声,隔着湖的一个中年男人,也嗷嗷地呼应,叫得人心烦。
  文瀛公园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更是一处历史文化“圣地”。公园东门外,是明清时巡考官下榻的地方——皇华馆,至今还有部分古迹;文瀛湖上有一座石桥,那是考官考生必经的状元桥。公园东部,是1930年阎锡山建造的造型别致的万字楼,建国后曾作过市图书馆,一直保存完好。公园北面,是高大的劝业楼,1912年孙中山来省城视察,在这里举行盛大集会,发表过关于三民主义、实业救国的重要演讲。公园南部,则是省立太原第一中学遗址、中共太原支部旧址,革命前辈高君宇、贺昌、彭真等,在这里有过频繁的革命组织活动。还有公园那个湖,1934年穷困潦倒的赵树理竟投湖觅死,幸被水警发现救起。这些,我和春莲都知道,但不甚了然,趁着散步,我们一次一次地观看、寻访,并用相机拍下大量照片。我体会到,散步不必专门,可以同摄影结合,一边散步一边拍照,是更好的锻炼、学习方式。
  4
  散步的路向五一路的北端延伸。过去北端的路比南端更难走,一个个违建小商铺侵占了人行道,而一场城市改造扫清了路障。五一路北同样有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它引诱着我的摄影爱好,牵动着我的散步双脚。从南华门往北走五六百米,是山大二院,有一天突然发现医院南边,露出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来这里后盖了一座丑陋的小楼,遮蔽了古建筑。小楼拆掉,老楼露脸,稍加粉刷显出真容,楼顶赫然一排字:“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原来它正是山大二院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我几次前往拍摄。再往北走一千余米,就是著名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当年规模宏大,现在仅存部分办公楼、教学楼,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建筑群落。它成立于1919年,当时是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学校,后来成为中共在山西活动的重要基地。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和国民师范学校,都是在阎锡山执政山西时成立和组建的。我拍了很多珍贵照片。从两处历史建筑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文化潮流。然后往北走数十米,五一路西侧,耸立着一座古城门、有一段古城墙,就是明代的拱极门,已有65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建有八个城门,这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一个城门。经过近年来的精心修缮,终于向市民开放。站在高大、宏阔、沧桑的古城楼上,俯视今日的城市,我的脑海里犹如呈现出六百多年前的城市图画、众生百相。我用相机拍下了城楼的雄伟、城墙的厚重、砖木的古老。
  我用相机拍古代建筑、历史遗迹,还拍花草、树木等。文瀛公园近年来举办百合花展览,到了夏天六月,公园里到处盛开着美丽多姿的百合花。据说有50多个品种,10万余株精品百合。春莲特别喜爱花卉,一夏天沉浸在拍花中。我也跟着拍照,专门买了微距镜头。太原的市树是槐树,槐树生存能力强劲,适宜干旱环境栽种,树龄可达上千年,在市区随处可见国槐,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晋祠有唐槐,树龄有1300年。府东街柳巷北口,也有两棵唐槐,一部分树干树枝已经枯死断掉,但每年春夏还会抽枝长叶,显出一副郁郁葱葱的风景来。我走遍周围的大街小巷,拍了数十棵老槐树的形象。竟然千姿百态、没有一棵雷同的,傲然挺立、显出一派特别的气象。现在我坚持每日“两出勤”,行走七八千步至上万步,体质有所增强,疾病渐渐消退。我把古建筑、古槐树、百合花等照片,发在微信群、朋友圈,得到了众多朋友的点赞、喜欢。
  走出书斋、漫步街巷,寻觅历史、感受文化,让我窥见了这座城市古老、厚重、壮阔的历史演变,领悟到了这座城市务实、坚韧、进取的文化传统。
  省作家协会绝大多数作家是真爱文学,把文学当作志业和生命的。因此在他们退休之后,依然坚持读书、写作,甚而会出现创作高峰,超越过去。马烽1997年在75岁的时候,发表了中篇小说《袁九斤的故事》和长篇小说《玉龙村记事》,在思想观念上颇有突破。胡正200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新作《明天清明》,此时他已80高龄。健在的作家中,焦祖尧2007年出版了描述煤礦变革的长篇小说《飞狐》,当时已71岁。评论家董大中现在85岁高龄,这两年连续出版了新著《狂飙社纪事》《卫聚贤传》。他们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榜样。我还须努力,不为什么名利之类,只为让人生更充实、更多彩一些。
  
  【作者简介】段崇轩,1952年生,山西原平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及散文随笔写作。出版著作《马烽小说艺术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演变史》等十余部。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及省内奖项。
其他文献
2019年初,“文坛刀客”韩石山向文坛托出一部近5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边将》。这部巨著以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为历史背景,以山西大同右卫镇为人物活动舞台,塑造了以杜如桢为代表的几代将领的形象,涉及了明代北部边疆的许多历史大事,也展示了边关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对国家的忠诚以及情感世界的纯洁与坚毅。作品格调苍凉而雄浑,文字精练清爽,叙事舒缓而有节制。韩石山自称这部《边将》是“短篇小说的框架
这时候是饥饿的  但并不安静  瓜子在合唱  二声部,配合一段独语  你我习惯的自说自话  完成聊天,填写对白  关于贷款的表格  动车因为这些负担变得瘦骨嶙峋  平原像块空地  试探着国道的边界  小丘蚕食着山脊  今夜只剩我们三人  四年間朴实的断句  另起一行  大兴土木用以促进消费  直到日落回到餐桌  怀化出现在松树林里
一只穿着红鞋奔跑的鸵鸟,颗颗黑色的回形针是它的黑色羽翼。拿掉回形针它就是一只闪耀着光芒的鸵鸟。当鸵鸟掠过桌面,五颜六色的回形针、图釘等金属小物就迅速吸附在它身上,它立刻就拥有了一身“蓬松的羽毛”。趣味的使用体验让偏动物形态的文具,在蕴含童趣的外形下有一种不失高档的品质感。对了,鸵鸟修长的脖子,也是有用途的。比如,可以巧妙地变成戒指托架。
银河系也是有边界的,但是你知道有多宽吗?  近日,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指出,银河系宽约190万光年(1光年约等于9.46兆千米),这一数值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估算银河系的质量,以及有多少个星系与银河系“共舞”。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银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饼状的恒星盘(太阳系就身处其中),其宽约12万光年,恒星盘之外是气体盘。一块巨大的暗物质光晕包裹着这两个圆盘,并延伸到远远超出它们的范围之处
Look!These yellow posts spray water at jaywalkers.  瞧,这些黄色的柱子是向行人喷水用的。  The next time someone wants to jaywalk (横穿马路) in the Chinese city of Daye in Hubei, he or she needs to be careful. In Daye, you
《追忆似水年华》(以下《追忆》)可谓三生三世枕上书。许多年来,每年都要不定期读读它。不必按常规从头至尾读,随便选出一段、一章或一部来;也不必顺读,倒行逆施,信手翻开,都能让你产生陌生化的新滋味。或许,这也印证了《追忆似水年华》“阅读/观看/应用”,与其写作方式一样,合乎交互式设计原理。  《追忆》充分体现了交互设计的“4I”元素: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vity)、整合
中国古人颇有闲情逸致,亲朋好友间聚会的方式往往别出心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玩”。他们随便找一条溪水,就可以开个party,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他们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也可以开上一个party,叫做“斗百草”。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次party,无疑是由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做东”,在会稽山阴兰亭(在今浙江绍兴)举行的“曲水流觞”,它为后世传下了留名千古的《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源
上一期的“新时代好少年”,“小创”刊登了防城港市第一中学梁羽萱同学的先进事迹,不少“造粉”纷纷在“小创”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想听听独弦琴“传播使者”梁羽萱的成长故事,棉花糖有求必应——  姓名:梁羽萱  年龄:14岁  就读学校:防城港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王能、王箐林  获奖记录:CCTV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广西地区选拔赛金奖、2019金谊国际音乐邀请赛中国地区一等奖。2019年防城港市优
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归真返璞、美不可言的时刻,正值人们或酣梦未醒,或睡眼朦胧之际,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曲肱而枕,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当想象把我同人世隔绝开来,幻觉揭掉了遮蔽我主观意识的物质幕布时,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致使我与大自然相亲相近,它为我阐释大自然的奥秘,让我通晓自然界万物的语言。  我正在此情此
去年平安夜,我第一次见到付小平。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只埋头忙着给大家安排住宿。因为第二天要开2016年度散文工作会议。  过了好久,要住宿的人基本都来了,我们才得空休息。我递给她一只橘子解渴,她谢我,我乘机问她读书会的事。  我问付小平读书会,是因为那时候“南华视角”也活动了大半年了,怎样坚持怎样活动,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付小平一边给人送书一边仔细讲他们那个很有规模的原平时光读书会,我一边给大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