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在民族地区频繁发生。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甚至还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从新疆“7·5事件”和西藏“3·14事件”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5·11事件”,再到去年昆明的“3·01”暴恐案,这些震惊全国的公共危机事件表明我国目前对于这一类事件的处理还不够成熟,现有的研究成果仍无法更好地解决这些事件。所以民族地区的政府如何降低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需要一个长期攻克的课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 政府形象 民族地区
一、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
1.公共危机相关概念的界定。公共危机是指那些对社会系统的正常状态、基本价值、普遍生活、集体共识、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刺激性威胁,需要政府组织或社会群体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决策、快速反应、集体应对的事件或状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从而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2.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的基本特性。由于我国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公共危机,因而具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隐蔽性。我国民族地区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多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来记载,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致使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地方政府难以深入群众,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作出决策,这也是公共危机隐蔽性的表现。
2.2复杂性。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这种差异一方面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间人们心理上的的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出现的暴恐事件更加使地方政府意识到公共危机处理的重要性。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由于部分当地政府官员对于各民族宗教习俗了解不足,不能尊重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导致矛盾加深从而诱发民族危机。
2.3民族性。民族性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起源的人群形成的阶层或是对某一个群体的身份特殊认定。这也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明显特征。民族地区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观念上落后,拥有法制观念的人较少,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或者邪教的煽动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更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危机事件。
2.4国际性。在我国的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跨界民族这一现象,我国约有30个跨界民族,跨界民族的总人口约为6600万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为政府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奠定基础,以藏独势力为代表的一些境外恶势力企图利用宗教诱发民族间的冲突,这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
2.5难以控制性。从近年来看民族地区在应对危机事件时仍表现出力不从心,在一些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公共危机面前做不到有效控制局面,若是局势难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很差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定和民心团结,加上地方政府与少数民族沟通不当、语言不通,更是造成危机难以控制。
二、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從目前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还比较薄弱,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以目前的基础设施无法做到建立常态运行和及时有效的组织机构,没有建立详细的传播数据平台,在传播信息的中间存在信息失真现象,信息传递速度慢且不及时。民族地区政府在危机发生后,不能够做到透明地公布危机信息,这些后果都是由于人为的失误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经济落后,获取信息渠道较少,缺乏应对预案的经验,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应急演练,致使在危机发生时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都是民族地区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产生的不良后果。
2.公民危机意识薄弱。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缺乏相应的资金供给,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自救意识和能力较弱,在危机爆发时易产生恐慌心理,对其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危险性认识不够,缺乏全面的危机管理意识,因而对其民众在相关知识的普及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从政府人员到地方百姓的危机意识淡薄,在危机发生后应急预案难以实施。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民族地区政府职权分配模糊、百姓到政府办事存在责任推诿现象和效率低下,这些都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颁布明确的法规条款来明确职权和相应的一些问题。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使法制建设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就我国民族地区的现状来看,虽然也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具体的操作能力不强,或者说是法律虽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针对具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不适用,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公共危机事件有其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做出详细的规定,一度导致政府形象受损,产生民众不信任的危机。
三、规范民族地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对策
1.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这是危机管理的关键一环。民族地区政府应该有秩序的组织当地的百姓进行应急预演,提高公民危机意识,降低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些自然灾害的出现时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来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应急预案建设。政府应该在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不断更新危机预警机制,以确保我们可以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将危机变为转机,将损失降到最低。
2.培育公民的危机意识 。民族地区政府要大力宣传危机应对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民众的行为方式,要使民众认为参与危机管理是自己的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观念。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下午15:39分,受阿拉善地震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多处有震感,以包头市第四中学为代表的全校师生历时不到两分钟全部撤离到安全场地,这源于定期的安全疏散演练。所以在经济更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应该有序组织危机事件的演练、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聘请专业人士深入每个家庭做相应的安全知识普及,力求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实操技能。
3.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就我国民族地区的现状来看,笼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办法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危机管理办法。健全民族立法民主化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在民族立法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漏,这就需要各族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立法中来,使民族立法更多的体现人民的心声。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提高民族法律意识,为法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就像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那样,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努力做到民主和法制共同发展,从立法到执法,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民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阿依努尔·托汗.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3]韩璐.我国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4]谢国栋,聂继红.论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J].公共行政,2010(3).
[5]李和中.公共危机下政府形象的塑造[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6]殷彩桥.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7]丁猛猛.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8.
[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9]梁宏志,杨安华.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研究:现状、意义及思路[J].开发研究,2007(5).
作者简介:焦雯静 (1992—)女, 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公共危机 政府形象 民族地区
一、公共危机与政府形象
1.公共危机相关概念的界定。公共危机是指那些对社会系统的正常状态、基本价值、普遍生活、集体共识、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刺激性威胁,需要政府组织或社会群体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决策、快速反应、集体应对的事件或状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从而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2.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的基本特性。由于我国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公共危机,因而具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隐蔽性。我国民族地区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多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来记载,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致使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地方政府难以深入群众,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作出决策,这也是公共危机隐蔽性的表现。
2.2复杂性。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这种差异一方面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间人们心理上的的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出现的暴恐事件更加使地方政府意识到公共危机处理的重要性。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由于部分当地政府官员对于各民族宗教习俗了解不足,不能尊重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导致矛盾加深从而诱发民族危机。
2.3民族性。民族性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起源的人群形成的阶层或是对某一个群体的身份特殊认定。这也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明显特征。民族地区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观念上落后,拥有法制观念的人较少,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或者邪教的煽动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更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危机事件。
2.4国际性。在我国的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跨界民族这一现象,我国约有30个跨界民族,跨界民族的总人口约为6600万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为政府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奠定基础,以藏独势力为代表的一些境外恶势力企图利用宗教诱发民族间的冲突,这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
2.5难以控制性。从近年来看民族地区在应对危机事件时仍表现出力不从心,在一些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公共危机面前做不到有效控制局面,若是局势难以控制很容易造成很差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定和民心团结,加上地方政府与少数民族沟通不当、语言不通,更是造成危机难以控制。
二、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從目前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还比较薄弱,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以目前的基础设施无法做到建立常态运行和及时有效的组织机构,没有建立详细的传播数据平台,在传播信息的中间存在信息失真现象,信息传递速度慢且不及时。民族地区政府在危机发生后,不能够做到透明地公布危机信息,这些后果都是由于人为的失误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经济落后,获取信息渠道较少,缺乏应对预案的经验,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应急演练,致使在危机发生时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都是民族地区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产生的不良后果。
2.公民危机意识薄弱。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缺乏相应的资金供给,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自救意识和能力较弱,在危机爆发时易产生恐慌心理,对其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危险性认识不够,缺乏全面的危机管理意识,因而对其民众在相关知识的普及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从政府人员到地方百姓的危机意识淡薄,在危机发生后应急预案难以实施。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民族地区政府职权分配模糊、百姓到政府办事存在责任推诿现象和效率低下,这些都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颁布明确的法规条款来明确职权和相应的一些问题。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使法制建设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就我国民族地区的现状来看,虽然也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具体的操作能力不强,或者说是法律虽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针对具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不适用,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公共危机事件有其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做出详细的规定,一度导致政府形象受损,产生民众不信任的危机。
三、规范民族地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对策
1.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这是危机管理的关键一环。民族地区政府应该有秩序的组织当地的百姓进行应急预演,提高公民危机意识,降低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些自然灾害的出现时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来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应急预案建设。政府应该在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不断更新危机预警机制,以确保我们可以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将危机变为转机,将损失降到最低。
2.培育公民的危机意识 。民族地区政府要大力宣传危机应对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民众的行为方式,要使民众认为参与危机管理是自己的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观念。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下午15:39分,受阿拉善地震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多处有震感,以包头市第四中学为代表的全校师生历时不到两分钟全部撤离到安全场地,这源于定期的安全疏散演练。所以在经济更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应该有序组织危机事件的演练、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聘请专业人士深入每个家庭做相应的安全知识普及,力求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实操技能。
3.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就我国民族地区的现状来看,笼统的公共危机管理办法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危机管理办法。健全民族立法民主化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在民族立法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漏,这就需要各族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立法中来,使民族立法更多的体现人民的心声。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提高民族法律意识,为法律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就像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那样,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努力做到民主和法制共同发展,从立法到执法,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民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阿依努尔·托汗.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3]韩璐.我国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4]谢国栋,聂继红.论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J].公共行政,2010(3).
[5]李和中.公共危机下政府形象的塑造[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6]殷彩桥.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7]丁猛猛.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8.
[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9]梁宏志,杨安华.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研究:现状、意义及思路[J].开发研究,2007(5).
作者简介:焦雯静 (1992—)女, 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