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个陌生的地方,中国大西北,质朴苍凉,这里驻扎着的人如同他们真实的生活一样闲散安逸,这个城市的性格粗粝但不缺乏温暖,如同供养着它的黄河一样,看似浑浊,却毫不吝啬的孕育出这里一切褪去浮躁的内涵。面对它,你可以讥笑它某一方面的小且无序,但又不能否认它巨大的包容性,它养活着这里各种各样的人——那些眼神黯淡的本地下岗工人,难窥究竟的小工业者,南方的潮湿捂大的浙江小老板和形神各异的长发摇滚青年,都在试图和这个城市丝丝契合:只不过有的用钞票,有的用坚强,有的用习惯,有的用思想……
那么,我们要说的正题,中国成千上万乐队中的一支。低苦艾,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说资本背靠这里,却又如癌细胞一样迅捷的向全国扩散,短时间内让一些小资,摇滚青年和年轻的文人,包括那些乐评人所知道。在这个伤悲不起来,快乐更无从谈起的音乐速食年代能够让人铭记是需要一些延绵的内力的,低苦艾显然具有这种内在的韧劲,用一种可以把你包住的气场。当你第一次看他们的演出时,难道不觉得是什么使你心中暗流涌动?是什么使你意欲呜咽却脚步慌乱?主唱刘堃在台上闲庭信步,舞台就在他脚下,既不扭捏也毫无做作,那看似夸张的癫狂是本能而非强装。他时而漫游如诗人般的低吟,但转瞬间那尖利易入的癫嘶与乖戾又足以拉扯着你不由的前行,去进入他们。
音乐本该是有这种牵动力的,这是它的本能,可是现今伪善的乐坛早已退化了这种本能。可悲吗,不可悲吗,
还是在兰州,前年的冬天,在一个本来不适宜高亢激昂的地方举行的一次地下演出中,我第一次看了低苦艾的现场。他们的确有着广普的能量。可以瞬间吸引所有不管热衷POGO还是关心音乐者的眼光,鼓声沉稳毫不谦卑,飘散的吉他紧密跟随,伶仃浑厚的贝司永远在底下铺着。使得整体绵实有力。主唱适时的发声。可以倾听到善良却又不是一团和气,追问,切题,叹息继而嘶鸣。他是有心而又不乏细腻的,这种带有静呓的粗犷让我们发汗,为我们驱寒。这是一个高潮,如同撕裂般的快感,这个时候幽浮感如同西北苍凉的沙尘暴一样成量化的释放出来。同时乐队整体幻化成为一个旋涡,没有传统的美,但它坚韧,带着从容的优雅却又可以同时飘出决断,虽然没有记忆中精致的旋律,可是谁又能说磅礴不是美呢?
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不堕不灭的打动你,现在很少有人再费力的揣摩他们像谁了,的确,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应该停止才对。没人知道他们当初是有如处于般纯洁地忠于内心,还是的确费心模仿着什么人,但可以确认的是,他们现在只归属“低苦艾”三个字。你可以热爱也可以扭头就走,只是他们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音乐性上的继承和继续发展使他们迅速的成熟,开始频频在各种音乐节和地下演出中出现,而且有越来越多奔赴外地的趋势。听了他们的《低苦艾》同名新专辑后,假若你的要求是音乐本身的话,你可以对他们要求,但别强求。
低苦艾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中诗歌化的歌词,倘若不使其成为音乐作品而单独提取出来的话,我相信是可以在诗歌刊物上出现并闪光的。正如他们的歌名,音乐性上的严肃且独立搀扶着这些美妙的诗行足以将听者“温柔的碾碎”。
每支乐队都是有自己的气场的,延伸到个体可以理解为每支乐队都有自己的魂灵,那么低苦艾的魂灵毫无疑问就是主唱刘堃,一个有时粗粝如西北的天气,但多数时候顽皮如孩童的人。
说到刘堃,就不能不提到一地方,兰州的“时间”音乐吧——开业不过一年多而已,固守坚持而茁壮成长。它对兰州地下音乐的调兑乃至帮助让人铭记,就是在这个地方,刘堃策划了每周一次的即兴之夜,并延续至今,每个星期二的晚上,没有被遮蔽和埋没的本地乐手汇聚在这里用音乐交流。刘堃几乎是每次必到,他演出一些个人作品,这些作品里民谣的根基和实验的指向,他绝对的自信产生的便是绝对的不同凡想。有一点必须要提的,就是刘堃演出中的状态。我指的是每次他台下的顽皮打闹和台上的气定神闲绝非强装。音乐这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某种气质上的倾向,刘堃在这一点上做的鲜明有力。他不会把主题倾倒在你身上,而是慢慢使你跟随,接着润入,聚集着先锋精神的呢喃和那种带有焦虑的失控是他演出中的特点。他的头脑和这头脑创造出的音乐像孤儿一样团结,忽然当整体晦涩时,刘堃又玩起了完全随意即兴的“音乐相声”,这是一个轮回,是音乐性和本心的一次交融,生活中的贺润对未遂的伤痛的包容和化解。并告诉我们,愤怒与平和不一定是非要站在对立面的……
又回到了兰州,这个不大不小,不吵不闹的城市。在中国音乐的版图上这里严肃,开放,自由。或者说这里出产过的音乐人是这样。那么,接下来呢,给我们带来了新鲜感动并让人难安的刘堃和他的低苦艾会怎么样呢?披红戴绿还是穿盔戴甲,他们这种内敛的纯厚能给现在音乐界的非音乐时代带来悠长的回声吗?
但我们需要知道,目前唱片业的浓妆艳抹只是萧条的前奏,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了类似低苦艾这样带有鲜明特点和独立精神的乐队,那真就不应该期待什么了,不同的方向。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
那么,我们要说的正题,中国成千上万乐队中的一支。低苦艾,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说资本背靠这里,却又如癌细胞一样迅捷的向全国扩散,短时间内让一些小资,摇滚青年和年轻的文人,包括那些乐评人所知道。在这个伤悲不起来,快乐更无从谈起的音乐速食年代能够让人铭记是需要一些延绵的内力的,低苦艾显然具有这种内在的韧劲,用一种可以把你包住的气场。当你第一次看他们的演出时,难道不觉得是什么使你心中暗流涌动?是什么使你意欲呜咽却脚步慌乱?主唱刘堃在台上闲庭信步,舞台就在他脚下,既不扭捏也毫无做作,那看似夸张的癫狂是本能而非强装。他时而漫游如诗人般的低吟,但转瞬间那尖利易入的癫嘶与乖戾又足以拉扯着你不由的前行,去进入他们。
音乐本该是有这种牵动力的,这是它的本能,可是现今伪善的乐坛早已退化了这种本能。可悲吗,不可悲吗,
还是在兰州,前年的冬天,在一个本来不适宜高亢激昂的地方举行的一次地下演出中,我第一次看了低苦艾的现场。他们的确有着广普的能量。可以瞬间吸引所有不管热衷POGO还是关心音乐者的眼光,鼓声沉稳毫不谦卑,飘散的吉他紧密跟随,伶仃浑厚的贝司永远在底下铺着。使得整体绵实有力。主唱适时的发声。可以倾听到善良却又不是一团和气,追问,切题,叹息继而嘶鸣。他是有心而又不乏细腻的,这种带有静呓的粗犷让我们发汗,为我们驱寒。这是一个高潮,如同撕裂般的快感,这个时候幽浮感如同西北苍凉的沙尘暴一样成量化的释放出来。同时乐队整体幻化成为一个旋涡,没有传统的美,但它坚韧,带着从容的优雅却又可以同时飘出决断,虽然没有记忆中精致的旋律,可是谁又能说磅礴不是美呢?
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不堕不灭的打动你,现在很少有人再费力的揣摩他们像谁了,的确,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应该停止才对。没人知道他们当初是有如处于般纯洁地忠于内心,还是的确费心模仿着什么人,但可以确认的是,他们现在只归属“低苦艾”三个字。你可以热爱也可以扭头就走,只是他们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音乐性上的继承和继续发展使他们迅速的成熟,开始频频在各种音乐节和地下演出中出现,而且有越来越多奔赴外地的趋势。听了他们的《低苦艾》同名新专辑后,假若你的要求是音乐本身的话,你可以对他们要求,但别强求。
低苦艾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中诗歌化的歌词,倘若不使其成为音乐作品而单独提取出来的话,我相信是可以在诗歌刊物上出现并闪光的。正如他们的歌名,音乐性上的严肃且独立搀扶着这些美妙的诗行足以将听者“温柔的碾碎”。
每支乐队都是有自己的气场的,延伸到个体可以理解为每支乐队都有自己的魂灵,那么低苦艾的魂灵毫无疑问就是主唱刘堃,一个有时粗粝如西北的天气,但多数时候顽皮如孩童的人。
说到刘堃,就不能不提到一地方,兰州的“时间”音乐吧——开业不过一年多而已,固守坚持而茁壮成长。它对兰州地下音乐的调兑乃至帮助让人铭记,就是在这个地方,刘堃策划了每周一次的即兴之夜,并延续至今,每个星期二的晚上,没有被遮蔽和埋没的本地乐手汇聚在这里用音乐交流。刘堃几乎是每次必到,他演出一些个人作品,这些作品里民谣的根基和实验的指向,他绝对的自信产生的便是绝对的不同凡想。有一点必须要提的,就是刘堃演出中的状态。我指的是每次他台下的顽皮打闹和台上的气定神闲绝非强装。音乐这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某种气质上的倾向,刘堃在这一点上做的鲜明有力。他不会把主题倾倒在你身上,而是慢慢使你跟随,接着润入,聚集着先锋精神的呢喃和那种带有焦虑的失控是他演出中的特点。他的头脑和这头脑创造出的音乐像孤儿一样团结,忽然当整体晦涩时,刘堃又玩起了完全随意即兴的“音乐相声”,这是一个轮回,是音乐性和本心的一次交融,生活中的贺润对未遂的伤痛的包容和化解。并告诉我们,愤怒与平和不一定是非要站在对立面的……
又回到了兰州,这个不大不小,不吵不闹的城市。在中国音乐的版图上这里严肃,开放,自由。或者说这里出产过的音乐人是这样。那么,接下来呢,给我们带来了新鲜感动并让人难安的刘堃和他的低苦艾会怎么样呢?披红戴绿还是穿盔戴甲,他们这种内敛的纯厚能给现在音乐界的非音乐时代带来悠长的回声吗?
但我们需要知道,目前唱片业的浓妆艳抹只是萧条的前奏,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了类似低苦艾这样带有鲜明特点和独立精神的乐队,那真就不应该期待什么了,不同的方向。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