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fonal Dayfor the Eradication 0f Poverty),旨在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这一天,“赤脚”医生邓万祥、送气工颜展红、高中生郭秦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接过了“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的奖杯。
走上这条路,并非没有缘由
说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在邓万祥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邻居中有位叫邓发银的老大爷,喜欢调配一些治疗刀伤的草药,看着山里采摘的叶子、花草混合在一起,捣成汁液敷在伤口上,慢慢愈合,邓万祥感觉神奇极了。
而真正让邓万祥下定决心走上“医道”的,还是来源于母亲的病。
“我记得那时候妈妈病了,却找不到医生,我一天跑T6个地方,几十里路,都没请到人。当我淋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道上又跑了十几里路,到达第7个地方,才请来了医生,那个医生走了好远才到我们家。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做个医生,为山里的老百姓们服好务。”回忆往事,邓万祥感慨万千。
上天总是眷顾善良的人。1969年武汉空军医疗队在长阳乐园举办“抗大红医班”,培养乡村医疗人才,听到消息的邓万祥激动万分,简单收拾好行李,没有等到天亮就上路,走了100多里山路,终于在午夜抵达目的地,成为当年“红医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那一年,他刚刚16岁。
从培训的第一天起,邓万祥便开始了“白天劳动、夜晚上课、一把草药、一本医书”的方程式生活。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仅仅半年时间,他就认识了近3000种不同药性的中草药。针对各种疑难杂症,整理的笔记有五万多字。而培训班的老师,那种老一辈医疗工作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是病人的希望,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贫乏的偏远山区,他就像森林里一只反复巡视病虫的“啄木鸟”,责任重大。
如果说邓万祥悬壶济世源于母亲生病,那么,颜展红多多少少有些相似,因为他是为了女儿上学。
1992年,伴随着农民工太军进城的大潮,颜展红也带着妻女从老家、江都周西农村到了扬州城谋生。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进城后的颜展红所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力气活,他蹬过三轮车,当过搬运工、钣金工、水电维修工……
这些对于从小就吃苦的老颜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女儿从农村到城里念书需要向学校交一笔赞助费,这让他一筹莫展。随着女儿开学时间的临近,从来不落泪的老颜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难道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女儿也要像当初自己一样,弃学打工?就在颜展红自责不已的时候,学校领导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二话没说,破例收下了他的女儿。
老颜懵了,幸运真的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于是他暗暗许愿:等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帮帮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踏踏实实上学读书。
踏上这条路,都是汗水艰辛
培训结束后,当时所在的黍子岭村缺少医生,因为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大家都不愿去。出人意料的是,邓万祥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毛遂自荐,来到了黍子岭村村卫生室,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赤脚医生”。虽然经过培训,水平比过去是大有长进,但还是比较有限,一边刻苦钻研,一边继续拜师学医。
邓万祥说:“那时村里的卫生室条件非常简陋,药物、医疗设备极度缺乏,虽然每次看病村民只需要付5分钱的挂号费,其他诊断费、药费均不收取,可还是有不少村民连这5分钱都交不起。”
刚开始的时候,邓万祥一直为付不起挂号费的村民们垫付。时间一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工资,只计算工分,他便捉襟见肘了。于是他号召村民采集草药交到卫生室,来抵每年三块钱的合作医疗费用。这一举措深得老百姓拥护,同时也极大补充了卫生室有限的中草药资源。
除此之外,邓万祥家门口的几亩地全部种上了药材,即使这样,药材还是不够,他只有上山采药。“采药确实很危险,也很辛苦。”邓万祥回忆说,“有一次,我在向王洞的悬崖顶上放下几十米的绳子,想进洞采药,小想洞口的三七(又名田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疗效)里,居然躺着一条大蟒蛇,一口毒气喷来,身上就起了不少水疱。好在大蟒并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向洞内游去,我赶紧采了洞口的三七,用最快的速度逃离。”
1970年代,邓万祥摇着铃铛步行出诊;
1980年代,邓万祥骑马川诊;
2000年,邓万祥骑着摩托上门看病。
几十年来,一路风尘,从跋山水,到养过五匹马帮助驮药,再到四辆摩托车被骑至报废。这一路上,邓万祥被蛇咬过,被狗咬过,跌进过天坑,骑摩托车深夜出诊,连车带人冲进在田沟河池中不记得有多少回,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不远的前方,还有需要他的病人。
就在邓万祥在漫漫的行医路上奔波着的时候,颜展红也在“奋斗”。
老颜的经历不复杂,不管是40多年前,还是今天,用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他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小时候的他总是饥肠辘辘,也没有学习的机会,但他觉得很快乐!而现在,他和老婆孩子挤在一间30平米的出租屋内计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也感觉很幸福!
2002年1月,颜展红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说是每卖一瓶矿泉水,企业就拿出一分钱捐给爱心基金。“当时我就盘算了,送一个煤气瓶挣5角钱,一天扛10瓶,一个月就能省下100多元,一年就能帮助两个孩子。如果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那么从这一天起,颜展红无疑是一只最勤奋的鸟。
每天早晨5点多一点,他就起床洗漱,然后骑上自己的“专用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早上六点的时候,他就要到一些用户家收空煤气瓶。挨家挨户收空煤气瓶的时间是一个多钟头,因为他要在八点之前赶到自己的单位——扬州市江都农村商业银行。他在这里的身份是临时工,职责是维修水电管道。即使单位的工作很繁杂,但是老颜在中午休息片刻的时间里,还要开点“小差”——给煤气瓶充气。
下班铃声一响,如无意外,老颜又驾着自己的车将这些瓶瓶罐罐物归原主。通常这么一轮下来,已经快要九点了。不要以为颜展红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因为此时他又得赶往下一站工作地——证券公司,他的身份又了,在这里,他是门卫,负责值夜班,能休息四个钟头。
次日早晨5点多一点,他又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就是颜展红的“生活公式”,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在这条路上,处处阳光普照
两个月后,颜展红联系到黄思小学两名特困学生,把钱送到学校,告诉孩子们,只要颜叔叔在,今后就不用为学费发愁了。从这以后,老颜资助的学费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多赚些钱,颜展红的生活就变成了上面的生活公式,也有了三个不同的“角色”——送气员、维修员和门卫。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想着自己的目标,他一直乐呵呵的。
有人笑他太疯癫,有人劝他别太拼命,可老颜认真地说:“我愿意!那么多孩子等着学费呢,我歇不下来啊!”尤其是每次看见那些受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他内心更是阳光普照!
颜展红每天干完活回家,脸都顾不上洗,就急着把一枚枚硬币投进储蓄罐,“再用劲摇一摇,听着清脆的‘哗哗’声,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说这段话的时候,老颜的眼睛几乎眯到了一块,你能感觉到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喜悦。
或许老颜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当初学校帮助自己的女儿一样,他也是在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当他打工所在的银行知道这件事后,从领导到普通职工,所有人都震惊了,没有人想到这个为吃穿犯愁的临时工居然会有这样的博爱之心。感动之余,银行主动帮老颜建立了“展红爱心账户”,安排会计定期维护,管理老颜的“爱心基金”。信用社8名工作人员当场决定,每年拿出360元汇入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本来也设想公开,就是资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原则——不公开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不跟他们的家庭发生任何关系,不跟学生见面;而且,我也不对记者公开受资助孩子的姓名,因为我不想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颜展红说,“孩子都有自尊心,你真心帮他们,就不要给他们负担。”
因为“爱心账户”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的姓名乃至“送气工”的“身份”还是被“泄密”了,老颜有些惋惜。但是,这个“泄密”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心工程”中来,很多人自发加入资助行列,而且都是无名氏。基金多了,“展红爱心账户”资助的学生自然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达到了50多人。
看着困难学生笑了,颜展红就乐了;而看着病人好了’邓万祥也就放心了。
这些年来,邓万祥的医术越来越高明,特别是自己擅长的中医疗法,引来沿海一带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多次有人调他进城当医生,他总是笑着摆摆手,他知道:倘若自己一走,这里的乡亲们就更难了。病人越来越多,可邓万祥的收入却越来越少。
他平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都得给病人看病,这是医生的职责。”在医务所里,一叠厚厚的账簿被他压在抽屉的死角。翻看这几十本账簿,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一般赊账都是累积很多次,少则几十块,多则上千元;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年五年。村子里的特困户、五保户,几十年来都在他这儿免费看病。家境十分贫困的村民刘世莹,瘫痪在床多年,一直在这里赊账治病,仅药费就花去好几千元,直到去世也没还上。这样的例子不少,邓万祥却毫不在乎,他认为这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
初步统计,40多年来,邓万祥免费为一万多名村民治病,共为一千多人垫付了10多万元。这么多的赊帐,亏空的钱怎么来填平?邓万祥的妻子说,“靠咱们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牛,能补贴点就补贴点吧。”她介绍说,“这40年,邓万祥一个人坚守在这偏僻的地方,因为工作忙,饮食一直没有规律,有时候一天只吃一碗方便面,忙的什么都吃不上。这样的生活,四十年来常常如此。”
“一个真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是不能单凭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医生就犹如照亮行人的路灯,奉献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邓万祥说。
相比较与邓万祥和颜展红目标明确的无私奉献,高中生郭秦的这条路无疑简单顺畅得多。
郭秦的爸爸是张家港市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妈妈长期下岗,一年前开始做保险业务员。这样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是对于女儿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爱心,郭秦的父母一直小心的呵护着。
郭秦一直都具有一颗善良而敏感的心,所以她写出来的文字都似童话般的美好。
2002年,也就是颜展红在电视上看见公益广告的那一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郭秦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我是一只布谷鸟》。获得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读写算》期刊全国征文一等奖,得到第一笔奖金250元。那一年,她不满8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250元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可以吃到麦当劳,可以买上好些个漂亮娃娃,但是郭秦没有这么做,而是全部捐给了孤儿福利院。
第二年,郭秦和妈妈回陕西安康老家。在离外婆家还有两里地的路上,她看见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洪水过后,双堰小学的教室被冲毁,只有一堵墙孤零零地“树立”在那里,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郭秦当时就泪流满面,刚上三年级的她抽泣着问妈妈:“这里的小朋友还能好好学习吗?”当时她口袋里揣着作文竞赛奖金1000元,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双堰小学,而这一次捐款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却是日后几次捐款中最少的一次。
在这一次爱心捐款之后,郭秦在父母的支持下,踏上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爱心之旅。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勤奋写作成了她的动力。几年来,她的稿费不断,出版童话书《蓓蕾》共得版税、稿费4万;香港青年文学奖得奖金2万;世界华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奖奖金1.6万;中山微型文学奖奖金5000元……至今8年,写童话获得奖金和稿费11万多。
而这些稿费换来的是无数张汇款单:向青海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鸟岛小学汇款1400元;向陕西安康前丰小学汇款500元;向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捐款500元;向青海鸟岛小学汇款1550元;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款300元用于向地震灾区学生赠送优秀出版物……
郭秦不好意思地说:“我好像很容易同情弱者,听到贫困的、苦难的事情,心里总是很受触动;看到那样的场景,也容易哭……”
未来这条路,还有多少坎坷
2008年的时候,中心卫生室还设立在邓万祥的家里。由于路途遥远,不通公路,乡亲们生病了,来一次却非常不易。看着实际情况,邓万祥忍痛割爱,将这个卫生室舍弃,选择村中心位置(废弃的原利中心小学)作为新的卫生室地点。虽然当地村民都很赞同这一举措,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
为了建设规范、硬件更好的卫生 室,邓万祥把家中的几十头猪全卖了,而后动员全家人一起整修。一个月后,村中心小学“改头换面”成了中心卫生室,虽然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完工”。但是做成这样,他就已经背了巨债。
因为为了建设规范的村中心卫生室,他是严格按照甲级以上卫生室的标准来建设的,为进一步提高硬件质量,他确定了详细的目标,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需要进行规划的区域进行了不断的测试及勘查。2009年,他们先后完成对观察室、中药房、西药房等建设,目前还在设法筹资建设库房和隔离室等。
要说别人花钱是投资,还清欠款的日子指日可待,那么邓万祥无疑是把“真金白银”砸进了水里,至于什么时候能还上,谁也不知道。
“邓医生建这个卫生室是把钱砸进水里,水泡泡都没有冒出来一个。但是说实话,我们看病真的方便了很多。”
“真不知道这个全年毛收入不到10万元的卫生室怎么还债,邓医生完全是在贴钱为村民办实事。”
“好医生,难的好医生,他的这些行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说起邓医生,村民民总是赞不绝口,对于他的困难,很多人也是格外担心。
邓万祥说:“建设标准的卫生室初衷完全是为了方便村民,让村民少走路,少花钱。在常见小病面前,是医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参谋;在病人重病时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属角色,无怨无悔!”
当邓万祥四处救人之时,郭秦还在演算着自己的方程式:写作——投稿——稿费或奖金——捐出去。2006年,12岁的郭秦跑到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找到党支部书记杜丽芳。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里有不少贫困学生,想捐500块钱。”
“你这么小,哪来的钱?”
“我的稿费。我想在这里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这是当年杜丽芳和郭秦的一段对话。让杜丽芳想不到的是,这个12岁的小女孩真的做了很多大人都没法完成的事情。2006年3月3日,就是以郭秦的500元为启动资金,旭东学校爱心基金会成立,至今已接受捐赠9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30人次。而仅郭秦个人就先后捐赠2800元。
来自安徽的女生朱敏慧,爸爸妈妈同时生病,无力供她上学,爱心基金为她送去了1120元钱。“其中有郭秦姐姐的500元,没有她的帮助,我就不能回来上六年级了。”小女孩激动地说。
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更多的捐助对象和郭秦至今都没有见过面。一个偶然的机会,郭秦从中青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杨汉贵夫妇坚守陕西安康汉滨区玉岚乡前丰小学,学校里有很多困难的学生,打那以后,郭秦就经常给他们捐款捐物。四年来,她已为那里捐去1.2万现金和300多本书、130件衣服。
学校的老师说:“山区地广人稀,前丰小学下设了很多教学点。我们这个教学点原来有50多个学生,现在是30多个,全部得到郭秦的资助。有孤儿通过资助后返校,有同学收到寄来的课外读物,有困难同学在冬天收到厚厚的棉衣。做这些事情的都是郭秦,所以郭秦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天使姐姐’。”
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做成这样,已经是所有人的榜样,而郭秦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我以为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但是他们说这叫慈善事业”。对于大人们说的慈善,郭秦很懵懂,也没有宏大的规划,“长大了想当杂志编辑,做记者也可以。帮别人,在哪里都可以”。
郭秦和颜展红帮助的对象都是困难学生,在老颜随身携带的腰包里,是那些受帮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那就是他干活的动力所在。吴堡小学的小刘,2004年以644分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今年高考又考取了大学;周西中学的小景,去年以63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黄思小学的小陆,今年以64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很多学生都想见一见老颜,但都被老颜回绝了。他说:“他们能读书,能进步,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不要有任何回报,如果这些孩子将来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吧!”说起这些的时候,老颜的脸上满是幸福。
但是,最近颜展红却有些郁闷。“我这个爱心基金目前还是自封的,如果要到民政部门注册,就需要三万元的注册资金。我哪有那么多钱?但如果没有注册,很多社会资金就没法加入,他们总不可能把钱汇给我个人吧?”
但是回顾起2010年这一年,颜展红紧皱的眉头又舒展了,“这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只要一想到孩子们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看着他们开心,我就幸福,如果他们一直需要,我的‘三个角色’就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越来越多人的和我一起做下去。”
责任编辑 孙凯文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这一天,“赤脚”医生邓万祥、送气工颜展红、高中生郭秦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接过了“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的奖杯。
走上这条路,并非没有缘由
说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在邓万祥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邻居中有位叫邓发银的老大爷,喜欢调配一些治疗刀伤的草药,看着山里采摘的叶子、花草混合在一起,捣成汁液敷在伤口上,慢慢愈合,邓万祥感觉神奇极了。
而真正让邓万祥下定决心走上“医道”的,还是来源于母亲的病。
“我记得那时候妈妈病了,却找不到医生,我一天跑T6个地方,几十里路,都没请到人。当我淋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道上又跑了十几里路,到达第7个地方,才请来了医生,那个医生走了好远才到我们家。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做个医生,为山里的老百姓们服好务。”回忆往事,邓万祥感慨万千。
上天总是眷顾善良的人。1969年武汉空军医疗队在长阳乐园举办“抗大红医班”,培养乡村医疗人才,听到消息的邓万祥激动万分,简单收拾好行李,没有等到天亮就上路,走了100多里山路,终于在午夜抵达目的地,成为当年“红医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那一年,他刚刚16岁。
从培训的第一天起,邓万祥便开始了“白天劳动、夜晚上课、一把草药、一本医书”的方程式生活。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仅仅半年时间,他就认识了近3000种不同药性的中草药。针对各种疑难杂症,整理的笔记有五万多字。而培训班的老师,那种老一辈医疗工作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是病人的希望,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贫乏的偏远山区,他就像森林里一只反复巡视病虫的“啄木鸟”,责任重大。
如果说邓万祥悬壶济世源于母亲生病,那么,颜展红多多少少有些相似,因为他是为了女儿上学。
1992年,伴随着农民工太军进城的大潮,颜展红也带着妻女从老家、江都周西农村到了扬州城谋生。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进城后的颜展红所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力气活,他蹬过三轮车,当过搬运工、钣金工、水电维修工……
这些对于从小就吃苦的老颜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女儿从农村到城里念书需要向学校交一笔赞助费,这让他一筹莫展。随着女儿开学时间的临近,从来不落泪的老颜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难道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女儿也要像当初自己一样,弃学打工?就在颜展红自责不已的时候,学校领导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二话没说,破例收下了他的女儿。
老颜懵了,幸运真的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于是他暗暗许愿:等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帮帮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踏踏实实上学读书。
踏上这条路,都是汗水艰辛
培训结束后,当时所在的黍子岭村缺少医生,因为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大家都不愿去。出人意料的是,邓万祥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毛遂自荐,来到了黍子岭村村卫生室,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赤脚医生”。虽然经过培训,水平比过去是大有长进,但还是比较有限,一边刻苦钻研,一边继续拜师学医。
邓万祥说:“那时村里的卫生室条件非常简陋,药物、医疗设备极度缺乏,虽然每次看病村民只需要付5分钱的挂号费,其他诊断费、药费均不收取,可还是有不少村民连这5分钱都交不起。”
刚开始的时候,邓万祥一直为付不起挂号费的村民们垫付。时间一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工资,只计算工分,他便捉襟见肘了。于是他号召村民采集草药交到卫生室,来抵每年三块钱的合作医疗费用。这一举措深得老百姓拥护,同时也极大补充了卫生室有限的中草药资源。
除此之外,邓万祥家门口的几亩地全部种上了药材,即使这样,药材还是不够,他只有上山采药。“采药确实很危险,也很辛苦。”邓万祥回忆说,“有一次,我在向王洞的悬崖顶上放下几十米的绳子,想进洞采药,小想洞口的三七(又名田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疗效)里,居然躺着一条大蟒蛇,一口毒气喷来,身上就起了不少水疱。好在大蟒并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向洞内游去,我赶紧采了洞口的三七,用最快的速度逃离。”
1970年代,邓万祥摇着铃铛步行出诊;
1980年代,邓万祥骑马川诊;
2000年,邓万祥骑着摩托上门看病。
几十年来,一路风尘,从跋山水,到养过五匹马帮助驮药,再到四辆摩托车被骑至报废。这一路上,邓万祥被蛇咬过,被狗咬过,跌进过天坑,骑摩托车深夜出诊,连车带人冲进在田沟河池中不记得有多少回,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不远的前方,还有需要他的病人。
就在邓万祥在漫漫的行医路上奔波着的时候,颜展红也在“奋斗”。
老颜的经历不复杂,不管是40多年前,还是今天,用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他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小时候的他总是饥肠辘辘,也没有学习的机会,但他觉得很快乐!而现在,他和老婆孩子挤在一间30平米的出租屋内计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也感觉很幸福!
2002年1月,颜展红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说是每卖一瓶矿泉水,企业就拿出一分钱捐给爱心基金。“当时我就盘算了,送一个煤气瓶挣5角钱,一天扛10瓶,一个月就能省下100多元,一年就能帮助两个孩子。如果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那么从这一天起,颜展红无疑是一只最勤奋的鸟。
每天早晨5点多一点,他就起床洗漱,然后骑上自己的“专用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早上六点的时候,他就要到一些用户家收空煤气瓶。挨家挨户收空煤气瓶的时间是一个多钟头,因为他要在八点之前赶到自己的单位——扬州市江都农村商业银行。他在这里的身份是临时工,职责是维修水电管道。即使单位的工作很繁杂,但是老颜在中午休息片刻的时间里,还要开点“小差”——给煤气瓶充气。
下班铃声一响,如无意外,老颜又驾着自己的车将这些瓶瓶罐罐物归原主。通常这么一轮下来,已经快要九点了。不要以为颜展红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因为此时他又得赶往下一站工作地——证券公司,他的身份又了,在这里,他是门卫,负责值夜班,能休息四个钟头。
次日早晨5点多一点,他又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就是颜展红的“生活公式”,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在这条路上,处处阳光普照
两个月后,颜展红联系到黄思小学两名特困学生,把钱送到学校,告诉孩子们,只要颜叔叔在,今后就不用为学费发愁了。从这以后,老颜资助的学费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多赚些钱,颜展红的生活就变成了上面的生活公式,也有了三个不同的“角色”——送气员、维修员和门卫。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想着自己的目标,他一直乐呵呵的。
有人笑他太疯癫,有人劝他别太拼命,可老颜认真地说:“我愿意!那么多孩子等着学费呢,我歇不下来啊!”尤其是每次看见那些受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他内心更是阳光普照!
颜展红每天干完活回家,脸都顾不上洗,就急着把一枚枚硬币投进储蓄罐,“再用劲摇一摇,听着清脆的‘哗哗’声,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说这段话的时候,老颜的眼睛几乎眯到了一块,你能感觉到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喜悦。
或许老颜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当初学校帮助自己的女儿一样,他也是在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当他打工所在的银行知道这件事后,从领导到普通职工,所有人都震惊了,没有人想到这个为吃穿犯愁的临时工居然会有这样的博爱之心。感动之余,银行主动帮老颜建立了“展红爱心账户”,安排会计定期维护,管理老颜的“爱心基金”。信用社8名工作人员当场决定,每年拿出360元汇入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本来也设想公开,就是资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原则——不公开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不跟他们的家庭发生任何关系,不跟学生见面;而且,我也不对记者公开受资助孩子的姓名,因为我不想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颜展红说,“孩子都有自尊心,你真心帮他们,就不要给他们负担。”
因为“爱心账户”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的姓名乃至“送气工”的“身份”还是被“泄密”了,老颜有些惋惜。但是,这个“泄密”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心工程”中来,很多人自发加入资助行列,而且都是无名氏。基金多了,“展红爱心账户”资助的学生自然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达到了50多人。
看着困难学生笑了,颜展红就乐了;而看着病人好了’邓万祥也就放心了。
这些年来,邓万祥的医术越来越高明,特别是自己擅长的中医疗法,引来沿海一带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多次有人调他进城当医生,他总是笑着摆摆手,他知道:倘若自己一走,这里的乡亲们就更难了。病人越来越多,可邓万祥的收入却越来越少。
他平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都得给病人看病,这是医生的职责。”在医务所里,一叠厚厚的账簿被他压在抽屉的死角。翻看这几十本账簿,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一般赊账都是累积很多次,少则几十块,多则上千元;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年五年。村子里的特困户、五保户,几十年来都在他这儿免费看病。家境十分贫困的村民刘世莹,瘫痪在床多年,一直在这里赊账治病,仅药费就花去好几千元,直到去世也没还上。这样的例子不少,邓万祥却毫不在乎,他认为这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
初步统计,40多年来,邓万祥免费为一万多名村民治病,共为一千多人垫付了10多万元。这么多的赊帐,亏空的钱怎么来填平?邓万祥的妻子说,“靠咱们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牛,能补贴点就补贴点吧。”她介绍说,“这40年,邓万祥一个人坚守在这偏僻的地方,因为工作忙,饮食一直没有规律,有时候一天只吃一碗方便面,忙的什么都吃不上。这样的生活,四十年来常常如此。”
“一个真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是不能单凭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医生就犹如照亮行人的路灯,奉献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邓万祥说。
相比较与邓万祥和颜展红目标明确的无私奉献,高中生郭秦的这条路无疑简单顺畅得多。
郭秦的爸爸是张家港市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妈妈长期下岗,一年前开始做保险业务员。这样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是对于女儿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爱心,郭秦的父母一直小心的呵护着。
郭秦一直都具有一颗善良而敏感的心,所以她写出来的文字都似童话般的美好。
2002年,也就是颜展红在电视上看见公益广告的那一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郭秦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我是一只布谷鸟》。获得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读写算》期刊全国征文一等奖,得到第一笔奖金250元。那一年,她不满8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250元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可以吃到麦当劳,可以买上好些个漂亮娃娃,但是郭秦没有这么做,而是全部捐给了孤儿福利院。
第二年,郭秦和妈妈回陕西安康老家。在离外婆家还有两里地的路上,她看见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洪水过后,双堰小学的教室被冲毁,只有一堵墙孤零零地“树立”在那里,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郭秦当时就泪流满面,刚上三年级的她抽泣着问妈妈:“这里的小朋友还能好好学习吗?”当时她口袋里揣着作文竞赛奖金1000元,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双堰小学,而这一次捐款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却是日后几次捐款中最少的一次。
在这一次爱心捐款之后,郭秦在父母的支持下,踏上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爱心之旅。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勤奋写作成了她的动力。几年来,她的稿费不断,出版童话书《蓓蕾》共得版税、稿费4万;香港青年文学奖得奖金2万;世界华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奖奖金1.6万;中山微型文学奖奖金5000元……至今8年,写童话获得奖金和稿费11万多。
而这些稿费换来的是无数张汇款单:向青海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鸟岛小学汇款1400元;向陕西安康前丰小学汇款500元;向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捐款500元;向青海鸟岛小学汇款1550元;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款300元用于向地震灾区学生赠送优秀出版物……
郭秦不好意思地说:“我好像很容易同情弱者,听到贫困的、苦难的事情,心里总是很受触动;看到那样的场景,也容易哭……”
未来这条路,还有多少坎坷
2008年的时候,中心卫生室还设立在邓万祥的家里。由于路途遥远,不通公路,乡亲们生病了,来一次却非常不易。看着实际情况,邓万祥忍痛割爱,将这个卫生室舍弃,选择村中心位置(废弃的原利中心小学)作为新的卫生室地点。虽然当地村民都很赞同这一举措,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
为了建设规范、硬件更好的卫生 室,邓万祥把家中的几十头猪全卖了,而后动员全家人一起整修。一个月后,村中心小学“改头换面”成了中心卫生室,虽然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完工”。但是做成这样,他就已经背了巨债。
因为为了建设规范的村中心卫生室,他是严格按照甲级以上卫生室的标准来建设的,为进一步提高硬件质量,他确定了详细的目标,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需要进行规划的区域进行了不断的测试及勘查。2009年,他们先后完成对观察室、中药房、西药房等建设,目前还在设法筹资建设库房和隔离室等。
要说别人花钱是投资,还清欠款的日子指日可待,那么邓万祥无疑是把“真金白银”砸进了水里,至于什么时候能还上,谁也不知道。
“邓医生建这个卫生室是把钱砸进水里,水泡泡都没有冒出来一个。但是说实话,我们看病真的方便了很多。”
“真不知道这个全年毛收入不到10万元的卫生室怎么还债,邓医生完全是在贴钱为村民办实事。”
“好医生,难的好医生,他的这些行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说起邓医生,村民民总是赞不绝口,对于他的困难,很多人也是格外担心。
邓万祥说:“建设标准的卫生室初衷完全是为了方便村民,让村民少走路,少花钱。在常见小病面前,是医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参谋;在病人重病时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属角色,无怨无悔!”
当邓万祥四处救人之时,郭秦还在演算着自己的方程式:写作——投稿——稿费或奖金——捐出去。2006年,12岁的郭秦跑到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找到党支部书记杜丽芳。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里有不少贫困学生,想捐500块钱。”
“你这么小,哪来的钱?”
“我的稿费。我想在这里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这是当年杜丽芳和郭秦的一段对话。让杜丽芳想不到的是,这个12岁的小女孩真的做了很多大人都没法完成的事情。2006年3月3日,就是以郭秦的500元为启动资金,旭东学校爱心基金会成立,至今已接受捐赠9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30人次。而仅郭秦个人就先后捐赠2800元。
来自安徽的女生朱敏慧,爸爸妈妈同时生病,无力供她上学,爱心基金为她送去了1120元钱。“其中有郭秦姐姐的500元,没有她的帮助,我就不能回来上六年级了。”小女孩激动地说。
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更多的捐助对象和郭秦至今都没有见过面。一个偶然的机会,郭秦从中青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杨汉贵夫妇坚守陕西安康汉滨区玉岚乡前丰小学,学校里有很多困难的学生,打那以后,郭秦就经常给他们捐款捐物。四年来,她已为那里捐去1.2万现金和300多本书、130件衣服。
学校的老师说:“山区地广人稀,前丰小学下设了很多教学点。我们这个教学点原来有50多个学生,现在是30多个,全部得到郭秦的资助。有孤儿通过资助后返校,有同学收到寄来的课外读物,有困难同学在冬天收到厚厚的棉衣。做这些事情的都是郭秦,所以郭秦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天使姐姐’。”
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做成这样,已经是所有人的榜样,而郭秦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我以为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但是他们说这叫慈善事业”。对于大人们说的慈善,郭秦很懵懂,也没有宏大的规划,“长大了想当杂志编辑,做记者也可以。帮别人,在哪里都可以”。
郭秦和颜展红帮助的对象都是困难学生,在老颜随身携带的腰包里,是那些受帮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那就是他干活的动力所在。吴堡小学的小刘,2004年以644分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今年高考又考取了大学;周西中学的小景,去年以63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黄思小学的小陆,今年以64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很多学生都想见一见老颜,但都被老颜回绝了。他说:“他们能读书,能进步,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不要有任何回报,如果这些孩子将来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吧!”说起这些的时候,老颜的脸上满是幸福。
但是,最近颜展红却有些郁闷。“我这个爱心基金目前还是自封的,如果要到民政部门注册,就需要三万元的注册资金。我哪有那么多钱?但如果没有注册,很多社会资金就没法加入,他们总不可能把钱汇给我个人吧?”
但是回顾起2010年这一年,颜展红紧皱的眉头又舒展了,“这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只要一想到孩子们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看着他们开心,我就幸福,如果他们一直需要,我的‘三个角色’就会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越来越多人的和我一起做下去。”
责任编辑 孙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