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力”上下功夫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年里,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做好扶贫新闻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018年,BBC报道了中国甘肃农村孩子期盼通过走上踢足球之路脱贫的故事。从BBC的报道中,我们认识到只有深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才能采写出让海外受众关注的生动报道。本文以新华社采写延安全面脱贫为例,分析我们如何选取海外关注的角度采写中国的扶贫故事。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曾经在延安度过了13个春秋。延安整体脱貧可以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延安整体脱贫前夕记者赴延安最后两个贫困县去采访,挖掘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典型的扶贫故事,利用关键节点做了深入全面的扶贫报道,稿件被《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全文配图采用,起到了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在贫困村练脚力
  在制定延安整体脱贫的采写计划时,我们了解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共有13个县,地形跨度大,资源分布不均衡,气候条件差等因素造成了各县的贫富分化,此次整体脱贫是黄河沿岸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和宜川彻底告别贫困。既然要对外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就必须走访这两个县最贫困的村子才能挖掘到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故事。
  我们采访的宜川县马树坪村是一个坐落在黄河岸边悬崖上的村子。多年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着这个村和外面的世界,村里人全部靠天吃饭,从村里步行去镇上再转车去县城需要三四天。直到2017年沿黄公路贯通,才使这个偏远村子的人走出大山。我们探访了这个村子里生活发生巨变的贫困户付长虹。过去他在村里种花椒,仅靠小贩不定时低价收购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现在沿着黄河的公路通到村口,从未去过附近壶口瀑布的他去年国庆期间在景区摆摊就挣了一万块钱。我们还亲自体验了沿着黄河的这条公路给沿线村民带来的便利,这条路不仅打开了沿岸村子农产品的销路,沿途的景观带也由政府分配给附近村子的贫困户打扫维护,并付给他们工资,这一切都是不到现场所不能了解到的。顺着蜿蜒的沿黄公路我们又走访了黄土高原上另一个贫困村,过去村子里由于干旱山上的人们长期面临吃水难的问题,如今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全村整体搬入了新村,家家通了自来水,驻村干部帮助他们通过电商卖苹果,沿黄公路又使得新鲜的苹果能第一时间运出去帮助农民增收。
  延川县的贫困人口一半以上是因病因残致贫,在其一个贫困村,我们走访了村卫生所,看到了送医上门,义务为村民体检的救护车改装成的“流动医院”;在著名的南泥湾,看昔日三五九旅开垦过的农田如今种上了袁隆平技术公司研制的海水稻;20年植树造林生态变迁,黄土高原上也开出来大片荷花;在知青插队的冯庄参观了用当地传统民居窑洞改为“网红”民宿的窑洞民宿;走进了梁家河去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本。
  短短的六天,我们走访了两县五个乡镇六个村,通过与当地贫困村民的深入交谈,获得了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动的直接引语。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付长虹说的一段话:“过去我经常坐在这山头上望着黄河想,这要是一条路该多好。”这句话朴实形象,打动人心,一句话道出了过去村子的与世隔绝,村民绝望的心情,又反衬出如今新路改变当地农民命运的扶贫成效。稿件中引用了这句直接引语,这是在编辑部绞尽脑汁都思考不出的内容,丰富了我们的报道,使文章读起来更有人情味。
  仔细观察练眼力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黄土高原并非想象中的黄沙漫天。初春,许多山头都绿了起来。今年刚好是中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20周年。我们看到了退耕还林为这个生态脆弱的地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延安每年有2.58亿吨泥沙被冲进黄河,过去常遭受干旱和洪水的侵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工业基础,是当地贫困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40年代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镇,记者看到青山环绕,只有南方才有的稻田、荷叶,生态一片向好。这样的视觉冲击和对黄土高原固有的印象形成的强烈反差让记者决定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城市”作为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告诉海外读者中国的扶贫工作是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的这一事实,有力驳斥了一些外媒对中国的偏见。
  选角度切口练脑力
  延安兼具“红色圣地”和“扶贫重镇”的双重身份。及时、主动、有效地设置议题,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国扶贫故事,也是此次延安脱贫对外报道的目标。但字数有限,只有选取适当的角度和切口,才能有效展示中国扶贫的成果。
  通过调研,记者发现,延安“国际化”因素主要集中在“《红星照耀中国》”、“黄河”、红色旅游、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在导语和次导语的写作中,记者选取了三个海外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元素:一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革命老区脱贫的期望;二是最后脱贫的两县位于黄河西岸;三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7年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提到,陕北是他见过“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三个元素使得报道从人物、地点、历史等细节多角度吸引海外受众关注。
  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创造了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模式,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从BBC的报道,我们感受到西方主流社会不仅想看到中国脱贫政策,更关心中国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和生动的个人的故事经历。所以找到适当的人的故事也成了我们报道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新华社的稿件通过选取见证延安半个多世纪生态变迁的老人、家住黄河岸边悬崖村的中年贫困户,以及参加国际海员培训的青年农民三代人的讲述,从生态环境改善、致富道路拓宽、教育就业多元等三个方面来展示延安脱贫攻坚的方法和成效。
  选择这三个故事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持续恶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因此,在此次报道中记者注重挖掘“绿色发展”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引领作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接国际关心的议题,将“精准扶贫”议题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围绕海外主流媒体关注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就业提升等共性话题展开内容。利用议题间的互通性使对外报道不再是自说自话的说教而更具世界价值,甚至成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也有借鉴意义的文章。
  滚动成稿练笔力
  在大量采访和头脑风暴的基础上,我们开始酝酿成稿。如何把庞杂的素材和故事串成一篇读起来既有时效性、可读性的消息,而非长篇累牍影响读者阅读兴趣的长文。对此,记者采用了外媒常用的滚动播发消息的形式。
  在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网上官方公布延安整体脱贫的消息后,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了第一条英文快讯,用简短的一段话说明此次最后两个贫困县脱贫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全面脱贫。接着又滚动播发了第一条消息,列举了此次脱贫涉及的具体人口,扶贫工作派出的人员数量,并补充了延安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背景。在后续的滚动消息中,记者又陆续补充了此次脱贫的两个贫困县的人口、致贫原因等背景,以及政府投入资金,以多种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硬消息。
  在滚动播发完全部硬消息之后,记者最后综合成文了栏目稿新华全媒头条,用三个小标题选取前文中提到的三个有代表的人物故事,从生态更好、致富路更宽、就业更容易等方面来展现革命老区延安全面脱贫的情况。
  中国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并非过去扶贫政策的延续。新时代新政策,在全球气候变暖、经济下行、失业率增加等大背景下,对外扶贫报道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把中国智慧、中国贡献、中国道路传递给国际社会,努力构建中国创新性的扶贫报道话语权。
其他文献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直至2015年上半年,日本各界给予了广泛关注,而日本政府却并未作出积极回应。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亚投行协定》,日本最终亦没有参加。但其后日本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迅速升溫,智库关注和媒体报道显著增多。对日本智库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在当前
期刊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思路,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则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不仅可以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建立大国形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世界沟通,打破偏见,赢得认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团结对象,他们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的理解与反馈至关重要。  本文以北京
期刊
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舉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
期刊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
期刊
作者乔纳森·沃德(Jonathan D.T. Ward),是专注于中印国家战略研究组织阿特拉斯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博士。同时,他也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与华盛顿特区新美国安全中心访问学者,熟练掌握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一种深刻的民族使命感出发,正在带领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希望通过分析中国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使读者对中国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期刊
为切实推动第二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成果落地,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人民画报社、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9“一带一路”媒体与智库交流活动,于5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增添共同发展动力,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洪、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拉希德·阿里莫夫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来自中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会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国家而言,对彼此文化了解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相互间话语或行为的误解和误读,对于一些高度概括性或抽象的理念更是如此。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以往国际新闻报道实践中,我国媒体在话语形态、叙事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制约了我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同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短板。  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策略性叙事”(Strategic Narratives)理论对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实践具有借鉴作用。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叙事模式转型以及传播认知重构。叙事策略的优化可以切实提升媒体报道的吸引力
期刊
湖南广播电视台以国家战略推动地方作为,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积极创新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广电“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一、打造国际化品牌节目,推动中国电视节目走进主流社会  湖南卫视一方面每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四海同春”全球华人春晚,开拓国际传播市场。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国际化品牌节目,探索引入国际著名歌手的影响力
期刊
2019年春天,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来之际,“一带一路”5G+4K传播创新国际论坛于4月22日在北京举行,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丝绸之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主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承办,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媒体机构的150多位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围绕5G+4K高科技引领与推动传播创新、深化融合发展与加强“一带一路”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