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互联网市场可谓“BAT之下,寸草不生”。那么,大数据市场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大树之下,寸草不生。”
这用以形容如今被BAT割据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再合适不过。那么,长出“草”怎么办?BAT买下来。优质的初创公司占队BAT其中一方,或者说BAT在它们遭遇资本寒冬的时候充当“接盘侠”。买卖都是两厢情愿的事儿。
除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更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或许亚马逊因AWS而股价飙升,谷歌如此被业界看好,苹果也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卖手机”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内亦然,BAT开始看重云计算,马云甚至喊出“阿里不是个电商企业,而是个数据企业”。
那么,BAT看中的技术领域会怎样?是否也会“BAT之下,寸草不生”?
商业模式的创新,巨头可以模仿甚至采取收购手段。但核心技术创新,就需要通过采用开源、建设生态系统来实现。
不过,大数据市场似乎属于一个中间地带:既有与商业应用息息相关的数据源,又需要与技术相关的数据分析。其中,数据源的获取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被不少创新企业看作影响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壁垒。
大数据的数据源在哪里?
小数据时代,着重企业内部画像,结构化数据为主;大数据时代,着重企业外部数据的获取,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从商业角度看,从过去以产品、销售、品牌为导向向以数据为导向发展。
由此看来,大数据需要将不同维度的数据源不断组合,其中外部数据主要源自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线上数据……由这个逻辑推演,BAT是互联网的巨头,拥有大量成熟的外部数据源。
华为联合创新与解决方案合作部大数据市场战略总监刘冬冬表示,目前大数据市场仍在酝酿中,2017年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因此,大数据的发展尚处初期阶段,未来数据源会更加多样化:第一阶段,商业流程画像,比如企业的ERP、CRM;第二阶段,空间画像,这时加入了更多地理位置信息;第三阶段,用户行为画像,这时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精准营销,电商推荐;第四阶段,跨界画像,比如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电商数据和金融业务数据跨界组合,产生了更丰富的维度;第五阶段,人和物的画像,这时会产生更多的人和物之间的数据,比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未来各种各样的人物交互设备也会越来越多;第六阶段,物理设备画像,这是物和物之间的画像,比如工业4.0、物联网。
由此可见,线上和线下存在各种数据源,而BAT的数据源只是其中率先被应用的外部数据源。目前,所有数据源基本都是割裂的,只有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大数据时代的价值。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华为大数据怎么玩?
数据整合是巨头布局的事儿,除了BAT,华为这样的企业自然不会错过。
但是,华为在大数据战略中提过这样一个事儿: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源。那么,华为大数据还怎么玩?
华为显然采用的是联盟的玩法:目前已经联合三大运营商和30家合作伙伴,构建了大数据生态圈,还提出了“1 6”的战略模式。其中,“1”就是基础平台,华为的云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计算;“6”是指平台向下要有数据源,整合线上线下各种维度的数据源,平台之上是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数据咨询、数据解读。
不碰数据源怎么理解呢?刘冬冬解释,“不碰”不等于“不用”,即在客户授权下使用,因此数据源的获取同样是华为“1 6”战略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同理,不碰应用也是为了快速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圈,让更多与应用相关的合作伙伴加入华为的大数据生态圈。毕竟目前数据是割裂的,数据链也是很长的,一家企业不可能通吃。
先开放布局,再找准核心点切入是平台型巨头一贯的做法,这也是巨头企业收购合作伙伴的原因。
比如最近在数据领域一个全球的大新闻就是,IBM收购了天气预报公司Weather.com。后者前一天还在IBM insight大数据大会上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台上演讲,第二天就宣布被IBM以20亿美元高价收购。
数据源企业在哪里?
在中国,BAT之外更多的数据源企业都在哪?目前BAT相对独立,各大巨头纷纷跑马圈地自建联盟,数据源企业应该是它们争抢的“香饽饽”。
在最近华为和百分点在大数据生态的战略签约活动上,记者关注到了百分点集团。百分点集团在今年获得了光大证券领投的4亿元D轮融资,创下了中国大数据领域融资额新高。百分点集团不仅备受资本界青睐,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
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企业产品从“推荐引擎”出发获得大量“二次”数据源,再为行业企业做线下项目获得“一手”数据,它的历程应该是先做技术再获取数据。
那么,为什么目前大数据公司都不大,估值却很高?为什么数据联盟这么多?
百分点集团战略副总裁刘钰告诉笔者,从技术角度看,开源技术给创新企业带来了机会,也解放了生产力。在企业内部数据为王的时代,大量技术和知识产权掌握在巨头手中,而开源技术让创新企业有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巨头合作甚至竞争。
在一个产业洗牌的前夜,资本会倾向于这些技术创新型的初创企业。在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会出现一些巨头企业,它们可能来自创业公司,而不是来自传统的巨头。
从数据产业看,真正的大数据价值需要不同维度的数据整合叠加,大数据产业链条太长,产业又很新,企业各有所长无法通吃,要想走得长远,唯一的方法就是联盟合作。
从客户需求看,客户有整体需求,却缺少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因此企业合作是目前的大势所趋,比如,百分点和华为的战略合作。
另一方面,大数据战略已经被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未来,政府数据和线下数据整合将是另一个数据金矿。你会发现BAT数据只是大数据的一隅,职业、教育、健康、家庭和行车等个人数据,招聘、纳税、用电、规模和地址等企业数据,都将在线上线下同时产生。
数据源企业的布局也各种各样,有传统的大数据公司,也有第三方移动大数据公司,还有专注于政府数据、语音数据、人脸识别数据、物联网数据等的公司。
大数据这个时代才刚刚起步,合纵连横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大树之下,寸草不生。”
这用以形容如今被BAT割据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再合适不过。那么,长出“草”怎么办?BAT买下来。优质的初创公司占队BAT其中一方,或者说BAT在它们遭遇资本寒冬的时候充当“接盘侠”。买卖都是两厢情愿的事儿。
除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更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或许亚马逊因AWS而股价飙升,谷歌如此被业界看好,苹果也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卖手机”的,就是这个道理。国内亦然,BAT开始看重云计算,马云甚至喊出“阿里不是个电商企业,而是个数据企业”。
那么,BAT看中的技术领域会怎样?是否也会“BAT之下,寸草不生”?
商业模式的创新,巨头可以模仿甚至采取收购手段。但核心技术创新,就需要通过采用开源、建设生态系统来实现。
不过,大数据市场似乎属于一个中间地带:既有与商业应用息息相关的数据源,又需要与技术相关的数据分析。其中,数据源的获取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被不少创新企业看作影响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壁垒。
大数据的数据源在哪里?
小数据时代,着重企业内部画像,结构化数据为主;大数据时代,着重企业外部数据的获取,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从商业角度看,从过去以产品、销售、品牌为导向向以数据为导向发展。
由此看来,大数据需要将不同维度的数据源不断组合,其中外部数据主要源自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线上数据……由这个逻辑推演,BAT是互联网的巨头,拥有大量成熟的外部数据源。
华为联合创新与解决方案合作部大数据市场战略总监刘冬冬表示,目前大数据市场仍在酝酿中,2017年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因此,大数据的发展尚处初期阶段,未来数据源会更加多样化:第一阶段,商业流程画像,比如企业的ERP、CRM;第二阶段,空间画像,这时加入了更多地理位置信息;第三阶段,用户行为画像,这时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精准营销,电商推荐;第四阶段,跨界画像,比如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电商数据和金融业务数据跨界组合,产生了更丰富的维度;第五阶段,人和物的画像,这时会产生更多的人和物之间的数据,比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未来各种各样的人物交互设备也会越来越多;第六阶段,物理设备画像,这是物和物之间的画像,比如工业4.0、物联网。
由此可见,线上和线下存在各种数据源,而BAT的数据源只是其中率先被应用的外部数据源。目前,所有数据源基本都是割裂的,只有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大数据时代的价值。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华为大数据怎么玩?
数据整合是巨头布局的事儿,除了BAT,华为这样的企业自然不会错过。
但是,华为在大数据战略中提过这样一个事儿: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源。那么,华为大数据还怎么玩?
华为显然采用的是联盟的玩法:目前已经联合三大运营商和30家合作伙伴,构建了大数据生态圈,还提出了“1 6”的战略模式。其中,“1”就是基础平台,华为的云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计算;“6”是指平台向下要有数据源,整合线上线下各种维度的数据源,平台之上是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可视化、数据咨询、数据解读。
不碰数据源怎么理解呢?刘冬冬解释,“不碰”不等于“不用”,即在客户授权下使用,因此数据源的获取同样是华为“1 6”战略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同理,不碰应用也是为了快速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圈,让更多与应用相关的合作伙伴加入华为的大数据生态圈。毕竟目前数据是割裂的,数据链也是很长的,一家企业不可能通吃。
先开放布局,再找准核心点切入是平台型巨头一贯的做法,这也是巨头企业收购合作伙伴的原因。
比如最近在数据领域一个全球的大新闻就是,IBM收购了天气预报公司Weather.com。后者前一天还在IBM insight大数据大会上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台上演讲,第二天就宣布被IBM以20亿美元高价收购。
数据源企业在哪里?
在中国,BAT之外更多的数据源企业都在哪?目前BAT相对独立,各大巨头纷纷跑马圈地自建联盟,数据源企业应该是它们争抢的“香饽饽”。
在最近华为和百分点在大数据生态的战略签约活动上,记者关注到了百分点集团。百分点集团在今年获得了光大证券领投的4亿元D轮融资,创下了中国大数据领域融资额新高。百分点集团不仅备受资本界青睐,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
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企业产品从“推荐引擎”出发获得大量“二次”数据源,再为行业企业做线下项目获得“一手”数据,它的历程应该是先做技术再获取数据。
那么,为什么目前大数据公司都不大,估值却很高?为什么数据联盟这么多?
百分点集团战略副总裁刘钰告诉笔者,从技术角度看,开源技术给创新企业带来了机会,也解放了生产力。在企业内部数据为王的时代,大量技术和知识产权掌握在巨头手中,而开源技术让创新企业有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巨头合作甚至竞争。
在一个产业洗牌的前夜,资本会倾向于这些技术创新型的初创企业。在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会出现一些巨头企业,它们可能来自创业公司,而不是来自传统的巨头。
从数据产业看,真正的大数据价值需要不同维度的数据整合叠加,大数据产业链条太长,产业又很新,企业各有所长无法通吃,要想走得长远,唯一的方法就是联盟合作。
从客户需求看,客户有整体需求,却缺少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因此企业合作是目前的大势所趋,比如,百分点和华为的战略合作。
另一方面,大数据战略已经被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未来,政府数据和线下数据整合将是另一个数据金矿。你会发现BAT数据只是大数据的一隅,职业、教育、健康、家庭和行车等个人数据,招聘、纳税、用电、规模和地址等企业数据,都将在线上线下同时产生。
数据源企业的布局也各种各样,有传统的大数据公司,也有第三方移动大数据公司,还有专注于政府数据、语音数据、人脸识别数据、物联网数据等的公司。
大数据这个时代才刚刚起步,合纵连横才能跑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