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人心的“一家亲”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25日。
  秋风送爽,晴空万里。祖国厦门东南海疆阳光明媚,湛蓝湛蓝的海面出现往日少有的温馨和安详。
  上午8点10分,我和新华社江苏分社老新闻工作者参观访问团的另两名成员——常以云及夫人沈诒美,从厦门港登上游船,去金门岛和厦门之间的金厦海域观光,想亲眼近距离看一看台湾管辖下祖国宝岛金门的风光,实地感受一下生活在祖国“那一边”人民的情况。
  游船起程后,我们和船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尽情地饱览海上风光,沿途经鼓浪屿、厦门大学村和胡里山炮台,很快便穿越海上“军事警戒线”,来到金门列岛前,清晰地看到了所属大担岛上的巨幅标语牌和军事设施。
  这时,恰巧在我们游船的后方驶来一艘双体客轮,据船员介绍,是从台湾高雄港开出、专门送台湾游客来厦门海域观光的。厦门游船此时放慢速度,高雄游船开足马力加紧前行,两船渐驶渐近,等到高雄游船上四个蓝色大型繁体汉字——“东方之星”依稀可辨时,两艘船上的游客便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人们鼓掌雀跃,厦门游船广播里也立即传出“向台湾同胞问好”、“欢迎台湾同胞到厦门海上观光”的问候语。这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骨肉情谊,厦门游船紧接着又组织了一次“集体行动”:广播里先发出“台湾同胞好”的领喊声,然后说“一、二”,船上的全体游客便一次又一次地喊出“台湾同胞好”的问候声。这声音掩盖了游船机器的轰鸣,也压过了海涛的呼啸声。这时,高雄船上的同胞全都拥上甲板,使劲地鼓掌,频频招手致意,不断喊“大陆同胞好”,回应厦门游船。一时间,欢呼声和问候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
  不一会儿,高雄游船就要远离而去,厦门游船上的人们情绪顿时更加高涨,连连挥手告别,“一路顺风”、“再见”的祝福声和问好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两岸同胞“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依依惜别之情,此时油然而生。于是,高雄游船就干脆停了下来,厦门游船立即紧靠过去,两船迅速贴拢,“合二为一”,两岸同胞便短距离直接“面对面”。顿时,海上又一次爆发出欢呼的狂潮。靠得近的两岸同胞就一次又一次地紧紧握手。有些同胞急切地举起相机,以对方游船为背景摄影留念。接着,两岸同胞相互抛掷纪念品,先是投掷硬币作为互赠,硬币投完了就抛香烟,没有硬币和香烟的就投撒随身所带的口香糖。你来我往,每一次投掷和接抢,都要引起一场欢快的笑声。人们用尽各种办法,让这次海上同胞相见对方都能有机会获取自己的纪念品,留下美好的记忆。
  发生在金厦海域的这次厦门游船与高雄游船的巧遇,两岸同胞所表现出的这种“一家亲”的情景,历时足足有15分钟。
  随后,我旋即在游船上与当班的“船老大”攀谈起来,询问他海峡两岸游船海上巧遇的机会多不多,过去相遇有没有出现过这种难离难分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坦言,金厦海域见证了海峡两岸50多年来从炮战、对峙、缓和到通航的历史,两岸人民相互来往和沟通的愿望从来就十分强烈。厦门和高雄对开旅游船相互观光,就是根据两岸同胞的这种心愿经有关双方协议安排的。自互通航班以来,游船一年难得一两次在海上相遇,这种机会并不多。同根同祖的大陆与台湾同胞被阻隔多年后,相见“一家亲”这也就很自然了。只要每次海上相遇,总要出现令人难忘的一幕。
  在返回厦门的航程中,我们同行的三人无比兴奋和激动,深感大陆与台湾同胞之间有着一种血脉相通而不可割舍的亲情,不仅为这次亲眼看到金门岛风光而高兴,更为有机缘直接与台湾同胞见面和交流而庆幸。沈诒美乐滋滋地对我们说,高雄游船上的一位同胞亲切地叫她一声“老阿婆”,送给她三枚台湾硬币作纪念。她伸过手去与这位同胞握手,只因距离太远,两人只好在空中做了个握手的“动作”。我告诉他们,我以“东方之星”游船为背景摄影留念,记录下了与台湾同胞骨肉相亲的这一美好瞬间。虽然我得到台湾同胞的纪念品只是两片薄薄的口香糖,但我觉得它同样十分珍贵,一直还保存着。最得意的要数常以云,他用录像机镜头全程记录下了海上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抢镜头,他在拥挤的人群中上衣纽扣竟挤掉了一颗。他说,这镜头是两岸同胞骨肉亲情和企盼团圆的历史见证,要作为最珍贵的史料收存。
  (作者单位:新华社江苏分社)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都对现代报纸版面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到地市党报时事新闻版面,要想保持新鲜活力,赢得读者,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四平八稳、单调刻板的风格,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以简洁明快、气势磅礴的形象给读者以惊喜,以冲击;必须顺应潮流,树立现代意识,尽快与时代“接轨”。  一、主题鲜明。编排思
期刊
一、当好领导参谋,让实用理论落地。     如何开发利用好地方党报理论阵地,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索的一个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地方党报理论版负有为本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为干部群众出现的认识问题解疑释惑等任务。在理论宣传中,无疑更应以应用理论为主,多在“管用”的理论上下工夫,努力推动理论文章从“管看”向“管用”转化。
期刊
在公务之余,毛泽东为报纸、刊物、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等写过很多新闻作品,还亲自为这些新闻媒体审阅和修改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这些新闻稿件体裁各异,主要包括消息、述评、社论和评论等。在毛泽东修改的新闻稿件中,他很注重对新闻标题的修改和加工,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他都仔细斟酌,力求贴切。  从毛泽东的新闻作品、有关新闻的讲话和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视标题在新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有内容、能引人注目的标题才是好
期刊
我是“科学地拥护‘三个代表派’”    记者:我们知道,您的记者之路并不平坦,反右倾时您曾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那是怎样一段经历呢?  杜导正:1956年9月,经过两年的学习,我从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任社长。那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我想,自己本来有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次又掌握了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又有刚刚发布的“八大”精神,我正年轻,
期刊
2004年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1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一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农民日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版面安排、栏目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更加趋于实用、合理,切实为农民减负增收服务,成绩卓著。  创刊24年来,《农民日报》始终为中国农民鼓与呼,反映农民心声,解决农民
期刊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创立人的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于当地时间8月2日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小岛上去世,享年95岁。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少年时代他就热爱美术,曾师从画家弋登奈和安德烈·洛特,并于1928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专门学习绘画和文学,他的志向是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摄影家。然而从1931年起,布勒松离开了绘
期刊
《人民日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倾注着邓小平同志的心血和智慧。不论是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还是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都始终关心着《人民日报》的发展;不论是《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大政方针,还是《人民日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他都给予明确的指示;不论是《人民日报》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还是《人民日报》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他给予的都是信任、帮助和殷切期望。《人民日报》的同志怀
期刊
8月18日下午,我正陪同省记协主席杨永德同志在西藏的山南地区考察,突然手机响起,省记协李俊昌秘书长告诉我王清志同志今天中午12点多去世了,并让我告知杨主席。噩耗传来,我老半天没有放下电话,震惊和悲痛袭上心来,清志同志怎么会走得这样突然呢?我把清志同志去世的消息告诉了杨主席,杨主席立即委托我给清志同志的家属打电话,对清志同志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向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由于西藏的山南和郑州相距3
期刊
8月28日,随着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大赛事的正式开始,我走进了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8月29日,我接到了我的第一个任务——采访桥牌比赛。第一个采访任务就让我有了打仗的感觉。由于桥牌比赛在之前的大运会没有作为比赛项目出现,而且以前接触的很少,所以怎样把本次的大运会中表演项目的桥牌报道得有声有色,的确让我犯了愁。看着各家媒体,例如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的记者各个都一副很专业的样子,要和他
期刊
不少实务界人士认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做新闻上手很快,但知识面窄,发展潜力不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背景的学生。一些发展迅速的市场类媒体老总甚至说,这两年我们不愿意引进新闻系的毕业生,新闻系的培养方向不大能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  但近几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本科生却有多人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新闻单位,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