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 荨麻疹也“跟风”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荨麻疹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全身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风团并伴有瘙痒。多数患者其症状会在一天之内自行消退,皮肤可恢复至原样,因此荨麻疹也被称为“风疙瘩”。
   秋天温差大或温热潮湿之时,过于劳累,水土不服引发过敏,抑或是其他刺激,都可能不小心招惹到“风疙瘩”。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找到病因,可以“趋利避害”。
   “管住嘴”能躲过一劫吗?
   荨麻疹本质是一种过敏反应,找到自己的致敏原并尽可能地避免接触,对控制荨麻疹发作非常重要。
   提到致敏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食物,比如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食物要少吃,此外许多热带水果也很容易引起过敏。
   除食物以外,很容易被多数患者忽略的一类致敏原就是吸入物,包括粉尘、尘螨、花粉、动物皮屑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
   因此,除“管住嘴”、远离致敏原外,预防荨麻疹,还要定期打扫居住场所卫生,勤洗、勤晒被褥。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和散热,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措施也十分重要。
   荨麻疹能根治吗?
   荨麻疹的皮疹通常此起彼伏,这种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日甚至更久。
  因荨麻疹的病因和發病机制十分复杂,与外界接触物以及体内多种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很难通过一次治疗就达到永久治愈的效果。
   因此,对荨麻疹的治疗目的只能是“控制”病情,逐步减轻其发作的频率和程度,而不是“根治”,追求所谓“斩草除根”的效果。
   需要长期吃药吗?
   目前,对于荨麻疹的治疗,抗组胺药是常用的药物。
   相信很多慢性荨麻疹患者都有着共同困扰:吃药就有效,停药就复发。
   其实,荨麻疹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需要长期规律服药。在病情控制后,也不应突然中断用药,而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找到能够控制发作的最低剂量,并按此剂量长期坚持服用。
   服用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到皮肤科专科门诊就诊,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寻找病因并与相似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更换抗组胺药种类或增加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想要稳定地控制病情除了服用药物以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防止免疫功能紊乱;穿衣宜以宽松、轻薄、吸汗的棉质衣服为主,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其他文献
学生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思维反应存在一定的“时差”。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耐心等待,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迪,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表观遗传”一节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新增加的次位概念。本文比较了全国6个版本教材对“表观遗传”次位概念的表述、呈现方式和评价试题等,分析了“表观遗传”次位概念给教学带来的启示,希望能为教师提供参考。
黄克智院士今年已经94岁高龄,依旧神采奕奕、精神饱满。他曾在一次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养生秘诀,总结起来就是3句话。   牢记第1句:健康是人生之本,疾病早预防、早发现很重要   大部分的血栓在形成期是没有明显特征的,往往是血管堵塞到一定程度了,人们才会察觉。   晚上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主要是因为血液在此时是高凝状态,流动速度慢,所以更容易出现疾病风险,此时也最能反映出心血管的异常。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