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9-2
《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汉末魏晋时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总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 知人的艺术
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據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因此,所谓德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若只看到千里马的不足之处(食量大),而放弃了它,或是像对待普通马匹一样地饲养它,埋没了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岂非是暴殄天物,可惜也哉。
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人才,还需要存有因公废私之心,既不受感情的影响,也不受他人的干扰,不怕压力,不受诱惑,唯才是举。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人才,真正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除了上述的三条原则,知人还讲究一定的方法。诸葛亮曾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个“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点可以说已经考虑得非常全面,时至今日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用人的艺术
古人常说:“知人善任。”知人之后就应该合理地任用人才了。要合理地任用人才,就要做到人尽其才。
首先,应该做到因事择人,随才器使。根据工作的要求和对人才的认识,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才当其位,既要避免“大材小用”也要避免“小材大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失街亭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因事择人,以致才职不符,最后导致战争失败。只有在合适的位子上安排合适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然人的才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应该做到人员精干,也就是不用多余的人。一个部门人员泛滥,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而且,人员过多也会造成管理的混乱,降低工作效率。众所周知,宋代之所以会有积贫积弱的情况,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冗官。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员权利过大,设置了许多副职,形成层层抑制之势,这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管理层次的增加导致管理幅度过大,从而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历史给了我们生动的反面事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无论企业还是机关都应完善定员制度,精简机构,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管理人员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力。能否放权用人,反映了领导者对部属是否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任用人才,就应该给与他充分信任,并适当地下放一定权力,使人才有发挥的自由和空间,更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中说:“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最后一句后来演变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出应放权于人才,给其足够的空间,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此外,用人时还应注意取长补短、集体配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单一地任用人才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而群体配合、协调使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点。人才配套,要求既有通才又有专才,既有技术人才又有管理人才,使人才之间产生良好的互补效果,并激发良性竞争,从而在不增加人才投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获得最大的人才效益。
3 励人的艺术
励人其实应当包括赏、罚两个方面。赏,就是对人才进行褒扬和激励。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人的各种需要,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可以通过激励、褒扬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罚,就是对人才进行批评和处罚。处罚有否定消极因素、弱化错误行为的作用。适当的处罚可以提醒人才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一定作用。
对人才进行激励时,赏罚分明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历来各学派对赏罚分明也都十分重视。韩非提出的“七术”中就有“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两条。前者说对于犯错或违规者要“刑重而必”,该罚的就罚,决不徇私轻饶;后者则说的是对工作完成得好的人就应该“赏厚而信”,该奖励的就奖励,通过对他的成绩的肯定,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以求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当然,赏与罚应当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古人常常将二者并提,认为二者是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事实也是如此。无功而赏或只赏不罚,会丧失威信;而只罚不赏或刑罚过严则会使“上下离心”、“君臣相怨”,管理者从此失了人心。秦朝正是因为刑罚过严,“刻薄寡恩”,以致民心尽失,立朝仅仅十五年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因此当代的领导者应当牢记古人的经验之谈:“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并且“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一定要把握好赏罚的度。
4 容人的藝术
所谓容人,就是要对人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大凡善于用人、易成事者都有一颗宽容之心。古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管理者能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此外还要能容得下人才的长处和优点。
人总是优、缺点并存的,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存在。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了这层认识,才不会求全责备,也不会对人才有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当他人犯了错误时,也会给与他改过的机会。
容人之短并不容易,而容人之长就更难了。容人之长,不仅要求能用贤,有时候更要求能让贤。这就需要克服妒忌的心态。庞涓因为妒忌同门孙膑的才能,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孙膑,孙膑识破后逃回齐国,被齐威王委任为军师,在马陵战役中一举击败魏军,庞涓被迫自杀。庞涓因无容人之量,最终却招致了杀身之祸。反过来,若是他能正确对待才能高于自己的孙膑,二人协力合作,那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啊!
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这对管理者而言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之道。管理者也会犯错,也会有疏忽遗漏之处。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弥补自身的缺漏和不足,有助于帮助自己找出错误、改正错误。与“秦皇汉武”并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很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大臣魏征曾是太子建成智囊,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任用魏征,对魏征多次的当面批评他都虚心接受,并称赞魏征的直言敢谏。正是因为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改进,李世民在位之时,唐朝进入国力最盛的时期,也才有了我们今天仍津津乐道的大唐盛世。
用人是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种艺术。千百年来人们对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阐述,不断总结、创新,内容丰富而庞杂。这些先哲们留下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且因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易为东方人所理解和接受,故而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希望在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的21世纪,它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管仲撰,梁云华校点.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墨翟撰,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凤高.周易白话精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孙武著,李明阳译注.孙子兵法[M].合肥:黄山书社,2005.
[6]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9-2
《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汉末魏晋时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总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 知人的艺术
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據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因此,所谓德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若只看到千里马的不足之处(食量大),而放弃了它,或是像对待普通马匹一样地饲养它,埋没了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岂非是暴殄天物,可惜也哉。
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人才,还需要存有因公废私之心,既不受感情的影响,也不受他人的干扰,不怕压力,不受诱惑,唯才是举。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人才,真正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除了上述的三条原则,知人还讲究一定的方法。诸葛亮曾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个“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点可以说已经考虑得非常全面,时至今日还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用人的艺术
古人常说:“知人善任。”知人之后就应该合理地任用人才了。要合理地任用人才,就要做到人尽其才。
首先,应该做到因事择人,随才器使。根据工作的要求和对人才的认识,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才当其位,既要避免“大材小用”也要避免“小材大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失街亭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因事择人,以致才职不符,最后导致战争失败。只有在合适的位子上安排合适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然人的才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应该做到人员精干,也就是不用多余的人。一个部门人员泛滥,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而且,人员过多也会造成管理的混乱,降低工作效率。众所周知,宋代之所以会有积贫积弱的情况,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冗官。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员权利过大,设置了许多副职,形成层层抑制之势,这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而管理层次的增加导致管理幅度过大,从而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历史给了我们生动的反面事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无论企业还是机关都应完善定员制度,精简机构,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管理人员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力。能否放权用人,反映了领导者对部属是否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任用人才,就应该给与他充分信任,并适当地下放一定权力,使人才有发挥的自由和空间,更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中说:“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最后一句后来演变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出应放权于人才,给其足够的空间,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此外,用人时还应注意取长补短、集体配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单一地任用人才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而群体配合、协调使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点。人才配套,要求既有通才又有专才,既有技术人才又有管理人才,使人才之间产生良好的互补效果,并激发良性竞争,从而在不增加人才投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获得最大的人才效益。
3 励人的艺术
励人其实应当包括赏、罚两个方面。赏,就是对人才进行褒扬和激励。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人的各种需要,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管理者可以通过激励、褒扬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罚,就是对人才进行批评和处罚。处罚有否定消极因素、弱化错误行为的作用。适当的处罚可以提醒人才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一定作用。
对人才进行激励时,赏罚分明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历来各学派对赏罚分明也都十分重视。韩非提出的“七术”中就有“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两条。前者说对于犯错或违规者要“刑重而必”,该罚的就罚,决不徇私轻饶;后者则说的是对工作完成得好的人就应该“赏厚而信”,该奖励的就奖励,通过对他的成绩的肯定,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以求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当然,赏与罚应当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古人常常将二者并提,认为二者是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事实也是如此。无功而赏或只赏不罚,会丧失威信;而只罚不赏或刑罚过严则会使“上下离心”、“君臣相怨”,管理者从此失了人心。秦朝正是因为刑罚过严,“刻薄寡恩”,以致民心尽失,立朝仅仅十五年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因此当代的领导者应当牢记古人的经验之谈:“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并且“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一定要把握好赏罚的度。
4 容人的藝术
所谓容人,就是要对人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大凡善于用人、易成事者都有一颗宽容之心。古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管理者能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此外还要能容得下人才的长处和优点。
人总是优、缺点并存的,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存在。容得下人才的缺点和错误,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了这层认识,才不会求全责备,也不会对人才有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当他人犯了错误时,也会给与他改过的机会。
容人之短并不容易,而容人之长就更难了。容人之长,不仅要求能用贤,有时候更要求能让贤。这就需要克服妒忌的心态。庞涓因为妒忌同门孙膑的才能,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孙膑,孙膑识破后逃回齐国,被齐威王委任为军师,在马陵战役中一举击败魏军,庞涓被迫自杀。庞涓因无容人之量,最终却招致了杀身之祸。反过来,若是他能正确对待才能高于自己的孙膑,二人协力合作,那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啊!
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这对管理者而言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之道。管理者也会犯错,也会有疏忽遗漏之处。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弥补自身的缺漏和不足,有助于帮助自己找出错误、改正错误。与“秦皇汉武”并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很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大臣魏征曾是太子建成智囊,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任用魏征,对魏征多次的当面批评他都虚心接受,并称赞魏征的直言敢谏。正是因为能容得下部属的反对意见和批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改进,李世民在位之时,唐朝进入国力最盛的时期,也才有了我们今天仍津津乐道的大唐盛世。
用人是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种艺术。千百年来人们对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阐述,不断总结、创新,内容丰富而庞杂。这些先哲们留下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且因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易为东方人所理解和接受,故而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希望在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的21世纪,它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管仲撰,梁云华校点.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墨翟撰,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凤高.周易白话精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孙武著,李明阳译注.孙子兵法[M].合肥:黄山书社,2005.
[6]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