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典型花岗岩侵蚀区主要治理模式的土壤碳汇效应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红壤花岗岩严重侵蚀区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的土壤碳汇效应尚不清晰.为揭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退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效应,该研究选取南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的样板——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设置退化样地(BL)、水平竹节沟+乔灌草补植综合施策的生态恢复模式(F34)、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式反坡台地果园开发治理模式(GY)和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UF)4种类型样地,分析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南方典型花岗岩侵蚀区综合治理的土壤碳汇效应.结果表明:F34和GY、UF模式下0—100 cm土壤TOC平均含量分别为5.54、6.05、10.22 g·kg?1,比BL增加145%、168%和352%;0—40 cm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46.29、45.91和116.85 mg·kg?1,比BL增加410%、405%和465%;土壤MBC含量分别为112.34、73.20和251.99 mg·kg?1,比BL增加217%、106%和611%;F34和GY模式下0—100 cm土壤碳储量为39.65和53.91 t·hm?2,高于BL(19.86 t·hm?2),但低于未受人为干扰的UF样地(75.90 t·hm?2),生态恢复样地和果园开发样地的碳吸存量分别为19.79、34.05 t·hm?2,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8、1.00 t·hm?2·a?1;以当前F34、GY吸存速率推算,分别还需要62 a和22 a才能达到与UF相当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水平.综上,生态恢复模式和果园开发模式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和恢复,且果园模式土壤碳素恢复效应更加明显,但距离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还存在一些差距;其次,侵蚀退化地经治理后,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退化裸地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即使通过F34、GY治理34 a后仍具有较大碳汇潜力.
其他文献
以4,4-二咪唑亚甲基联苯(BBPTZ),4-硝基苯甲酸(p-NBH)和1,3,5-三咪唑亚甲基苯(TIMB)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分别合成了配合物1{[Zn2(p-NBH)4(BBPTZ)2]·H2O}n、2[Zn3(TIMB)2Cl2]n。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普遍存在,其中铅、镉复合污染较为常见,因此急需研发一种能够同时钝化铅、镉等多个重金属元素的钝化剂,进而减少土壤中铅、镉向作物可食部位转移.采集滇西某矿区周边的铅、镉复合污染土壤,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4种复合钝化剂(钝化剂A(含硫型土壤调理剂)、钝化剂B(自制生物炭钝化剂)、钝化剂C(自制矿物钝化剂)、钝化剂D(自制有机-无机复合钝化剂))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施肥量、土壤水分和土壤粒径)对复合钝化剂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