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院校的党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思想导向和政治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的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关键课题。高校应该坚持“四个结合”,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路径 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确保高校党组织始终成为引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先锋,成为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中高校师生的主心骨。高校各级党的组织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党员干部必须终身学习,只有这样高校党组织才能带领高校师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迎接时代的挑战与考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深层探索和有益尝试,更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的助推力,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种全会精神,增强学校整体的学习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促进高校科学化管理进程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特殊优势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开展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从其职能要求出发,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进程中,其特殊优势的发挥,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是人力优势。人才是高校的支柱,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组织广大师生,特别是一些学者、专家力量解读和深入研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在大学及社会上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学校及社会积极倡导和引领一种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其次是信息优势。高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且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高校拥有图书馆等大量信息资源,并能在全校师生中得到快速传播,信息覆盖面广。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信息资源优势,把各种信息资源变成各级党员干部武装头脑的取之不竭的资源。第三是舆论优势。校园网络、广播台、校园视频、校报、学报、阅报橱窗等是高校思想理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具有多层次、全辐射、参与性强的特点,高校通过校园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培养调控和引导校园舆论,能在全校形成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舆论环境。第四是效应优势。高校是人才汇集的高地、智力交汇的场所,具有理论创新的巨大优势,这也是高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高校也是思想理论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学说相互撞击、相互交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堪称社会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效应优势,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取得实效,并辐射到全社会。
二、高校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理论工作者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勤奋钻研、不断探索,产生出一大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二)辅导培训。
为使学校师生和社会上更多人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理论研究工作者人才集中的优势,对校内外党员干部、群众举行不同层次的专题辅导报告会。多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更好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经常性通过短期培训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政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校内外党员干部理论水平。
(三)学习实践。
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其在理论方面的引领作用,既要以科学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自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又要发挥高校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辐射力与影响力,开辟高校理论成果为全社会所用的实践通道,将高校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精神力量与理论武器。
(四)合作交流。
高校因其雄厚的各种资源优势,为社会搭建各种合作交流的平台,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理论及社会问题的合作交流活动。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高校通过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创新的科学的理论思想,破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难题,引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向,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也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以学术交流促进、带动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在较高层次上的发展,并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成为全社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
三、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注重“四个结合”
(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党政推动、组织领导,更要探索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它是使学习有序、有效、长远进行的有利保障。我认为:建立制度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建立健全适时的学习考评机制。要根据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和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绝不能只满足把制度挂在墙上,而缺少落实的行动。二是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大学习教育投入,积极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注意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并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三是要与用人制度结合起来。在党组织内部应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考察干部中要参考干部学习档案,将出席考勤、学习培训、相关竞赛、发表文章等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以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形成学习为工作、学习为提高、学习为发展的学习新理念。
(二)与构筑共同目标相结合,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必要支撑。
构筑共同目标可以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必要支撑。学习型党组织的共同目标来源于全体党员干部共同目标的凝结与升华,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在构筑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党组织与党员个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追求愿望,这样才能够激发和调动每一名党员的积极性和内动力。在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仅有个人学习,而没有组织学习,也不可能创建学习型机关,个人学习就容易失去方向。只有组织有生机,个人才有动力。要指出,高校一些党员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三是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四是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五是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用党组织的共同目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无疑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利方式。因此,必须强调建立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加强党组织的学习,并将党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与形式创新相结合,为学习型机关建设拓宽学习渠道。
形式创新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创新。要使大家对学习有兴奋点、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现场教学,即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请专家、教授、学者上讲台,讲授理论前言和科研热点;二是外出培训,即利用各种培训、组织调研等形式,不断开拓干部视野,提高干部素质;三是菜单式选学,即定期推荐给干部读几本好书,根据个人所需选择阅读书目,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体会;四是网上自学,即利用相关网站、软件,开展自学活动;五是论坛交流,即举办主题沙龙,运用多媒体等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启发。
高校党组织应该尽快扭转以往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缺少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的现状,鼓励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热爱学习的内在动力,焕发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的内在激情,引发党员干部渴望学习的内在需求,获得党员干部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与高校事业相结合,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效果转化。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更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与新时期高校的事业发展有机联系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本身不是目的,关键要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效果体现到高校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各类问题的水平,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创新行动和综合素质,使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升华。我认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上下功夫,推动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学习,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和学校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学习、新的实践、也是一场新的考验。《决定》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只有建立学习机制,实施形式创新,注重成果转化,才能使高校党组织增强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激发党员干部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热情,才能保证高校党组织始终引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着力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2]王山.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要注重"三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7).
[3]王先俊.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4]马寒.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J].文教资料,2010(26).
关键词: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路径 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确保高校党组织始终成为引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先锋,成为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中高校师生的主心骨。高校各级党的组织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党员干部必须终身学习,只有这样高校党组织才能带领高校师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迎接时代的挑战与考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深层探索和有益尝试,更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的助推力,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种全会精神,增强学校整体的学习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促进高校科学化管理进程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特殊优势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开展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从其职能要求出发,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进程中,其特殊优势的发挥,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是人力优势。人才是高校的支柱,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组织广大师生,特别是一些学者、专家力量解读和深入研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在大学及社会上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在学校及社会积极倡导和引领一种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其次是信息优势。高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且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高校拥有图书馆等大量信息资源,并能在全校师生中得到快速传播,信息覆盖面广。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信息资源优势,把各种信息资源变成各级党员干部武装头脑的取之不竭的资源。第三是舆论优势。校园网络、广播台、校园视频、校报、学报、阅报橱窗等是高校思想理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具有多层次、全辐射、参与性强的特点,高校通过校园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培养调控和引导校园舆论,能在全校形成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舆论环境。第四是效应优势。高校是人才汇集的高地、智力交汇的场所,具有理论创新的巨大优势,这也是高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高校也是思想理论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学说相互撞击、相互交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堪称社会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效应优势,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取得实效,并辐射到全社会。
二、高校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理论工作者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勤奋钻研、不断探索,产生出一大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二)辅导培训。
为使学校师生和社会上更多人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理论研究工作者人才集中的优势,对校内外党员干部、群众举行不同层次的专题辅导报告会。多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更好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经常性通过短期培训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政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校内外党员干部理论水平。
(三)学习实践。
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其在理论方面的引领作用,既要以科学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自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示范基地,又要发挥高校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辐射力与影响力,开辟高校理论成果为全社会所用的实践通道,将高校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精神力量与理论武器。
(四)合作交流。
高校因其雄厚的各种资源优势,为社会搭建各种合作交流的平台,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理论及社会问题的合作交流活动。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高校通过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创新的科学的理论思想,破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难题,引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向,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也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以学术交流促进、带动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在较高层次上的发展,并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成为全社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
三、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注重“四个结合”
(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党政推动、组织领导,更要探索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它是使学习有序、有效、长远进行的有利保障。我认为:建立制度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建立健全适时的学习考评机制。要根据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和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绝不能只满足把制度挂在墙上,而缺少落实的行动。二是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大学习教育投入,积极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注意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并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三是要与用人制度结合起来。在党组织内部应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考察干部中要参考干部学习档案,将出席考勤、学习培训、相关竞赛、发表文章等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以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形成学习为工作、学习为提高、学习为发展的学习新理念。
(二)与构筑共同目标相结合,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必要支撑。
构筑共同目标可以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必要支撑。学习型党组织的共同目标来源于全体党员干部共同目标的凝结与升华,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在构筑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党组织与党员个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追求愿望,这样才能够激发和调动每一名党员的积极性和内动力。在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仅有个人学习,而没有组织学习,也不可能创建学习型机关,个人学习就容易失去方向。只有组织有生机,个人才有动力。要指出,高校一些党员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三是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四是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五是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用党组织的共同目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无疑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利方式。因此,必须强调建立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加强党组织的学习,并将党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与形式创新相结合,为学习型机关建设拓宽学习渠道。
形式创新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创新。要使大家对学习有兴奋点、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现场教学,即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请专家、教授、学者上讲台,讲授理论前言和科研热点;二是外出培训,即利用各种培训、组织调研等形式,不断开拓干部视野,提高干部素质;三是菜单式选学,即定期推荐给干部读几本好书,根据个人所需选择阅读书目,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体会;四是网上自学,即利用相关网站、软件,开展自学活动;五是论坛交流,即举办主题沙龙,运用多媒体等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启发。
高校党组织应该尽快扭转以往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缺少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的现状,鼓励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热爱学习的内在动力,焕发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的内在激情,引发党员干部渴望学习的内在需求,获得党员干部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与高校事业相结合,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效果转化。
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更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与新时期高校的事业发展有机联系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本身不是目的,关键要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效果体现到高校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各类问题的水平,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创新行动和综合素质,使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升华。我认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上下功夫,推动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学习,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和学校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学习、新的实践、也是一场新的考验。《决定》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只有建立学习机制,实施形式创新,注重成果转化,才能使高校党组织增强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激发党员干部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热情,才能保证高校党组织始终引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着力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2]王山.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要注重"三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7).
[3]王先俊.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4]马寒.加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J].文教资料,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