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腓骨长肌腱前侧半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b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体腓骨长肌腱前侧半(AHPLT)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利用自体AHPLT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24例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资料。男20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50.7岁;左侧15例,右侧9例。骨折Rockwood分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14例;20例为新鲜脱位患者,4例为陈旧性脱位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通过影像学分析复位是否丢失。

结果

20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4例患者未获完整随访。术后6、12个月20例患者患侧Constant评分分别为81、96分,健侧均为96分。术后6个月Constant评分小于健侧;术后6、12个月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50分)显著提高;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高,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个月20例患者患侧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为100分,健侧为100分,健侧与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患者患侧VAS评分分别为2、0分,均较术前(5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术后6个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术后12个月20例患者中4例(20%)发生复位丢失,复位丢失与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诉肩关节疼痛。无锁骨、喙突骨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自体AHPLT移植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AHPLT取腱过程安全、简单,具有足够的长度,可以作为喙锁韧带重建的一种可靠的自体韧带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BHP10-3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HP10-3细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浓度为10-8 mol/L的雌激素,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噻唑蓝(MTT)测定BHP10-3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BHP10-3细胞周期,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测定BHP10-3细胞侵袭迁移能力,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方法选用小鼠来源的MC3T3-E1细胞株作为成骨细胞前体细胞,采用终质量浓度为0、10-4、10-5、10-6、10-7、10-8 mol/L的淫羊藿苷进行药物干预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密度;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ALP活性,评价成骨细胞早期分化能力;茜素红
目的探讨孟氏骨折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以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为依据的孟氏骨折新分型方法指导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6.9岁。孟氏骨折按照新分型:新Ⅰ型12例,新Ⅱ型24例,新Ⅲ型2例。其中新Ⅰ型、新Ⅱ型给予MRI检查,观察患者前臂骨间膜MRI病
期刊
目的通过前瞻性的研究比较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单一严重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H组(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30例)和L组(采用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31例),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探讨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20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18~69岁,平均38.4岁。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4例,感染性骨缺损16例。第1阶段常规入路行彻底的骨与软组织扩创,骨缺损长度为2~9 cm,平均6.1 cm。第2阶段手术采用内固定治疗1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第2阶段距第1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治疗的11例Dubberley ⅡB、Ⅲ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岁(24~71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ⅡB型7例,ⅢB型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带支撑)固定。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分型等指标。结果共收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3 622例,A组2 886例,B
期刊
目的探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的46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33例,女13例;年龄12~68岁,平均45.3岁;骨不连部位:胫骨40例,股骨6例。37例患者采用骨搬运技术,9例患者采用骨诱导膜技术。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