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印乃清末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之旧藏。
新莽“执法护共(供)印”。图1、2为实物照片,图3为泥蜕,图4为印蜕。纵2.4厘米、横2.3厘米、通高2.4厘米。正方形印面,龟纽,质料青铜。印文五字竖式作三行排列,每行两字,印文中最后一字“印”字独占一行。印文中“执法”:执行法令,古代也比作执法的官吏。汉王莽时改“御史”为“执法”。后赵石勒称王,厘定官制,以张宾为大执法,总朝政;别置宫门小执法,掌柬议。见汉书《王莽传》。印文中“护共”,“护”为保护,“共”作“供”,既供养。“护供”是保护朝廷供养之官。“执法护共(供)”应是王莽在位时所设定的官职称谓。此印字口清晰,印文精美,无锈蚀。龟钮饱满,背高耸,龟背上錾压的线条清晰。印文五字分作三行,最后一字“印”独占一竖行,这种章法构成有别西汉时期官印特征,为新莽官印所独有。
见《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编号291“执法直二十二”亦为新莽官印,见图5。余早年喜爱治印,在学习篆刻时曾特别留心汉印中的一些经典古印,对此印留有深刻印象。印文中“执法直”与“二十二”繁简对比,而“二十二”三字作简体,这在汉官印中应是所见不多的个例,两个“二”字平行排列,特殊的字构组合显现了特殊的章法,其整体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可谓两汉官印中最为奇妙的千古绝唱。今又有缘喜获“执法护共(供)印”,它与“执法直二十二”属同时期官印。此官印的发现对新莽时期官制的研究又添列了新的史学资料与实物证据。
“执法护共(供)印”表皮光亮而熟旧,应当说这种包浆传世的时间较长,包浆是收藏界泛指古器物表皮氧化皮与陈旧的感觉,或者说经岁月浸淫与人们摩挲把玩后而显现出的一种光亮的古气。显然此物曾有前人收藏,那么他又是谁呢?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王懿荣去四川省亲。其父王祖源时任成都知府,而此时王懿荣刚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例在就职前可请假省亲。借此机会,王懿荣多方搜求古物,结交社会贤达。省亲路线自烟台始,越山东、进北京、走河北、入山西、途河南、经陕西至四川。来回行程数千公里,一路上接触了诸多文人雅士与骨董商人,同时也收集到印章、古钱币及相关文物数品。王懿荣曾将此行记整理编录进《天壤阁杂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公元1937),《天壤阁杂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图6、7,书中第七页倒数第七行,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然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得泥封载国大行印文一,可补汉志及各家收藏之缺。得执法护共印五字一,皆旧谱所无,余不数。”
读至此颇感震惊,“执法护共(供)印”原来竟然是爱国先烈,清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先生之旧藏!
王懿荣(公元1845-1900)字正儒,号廉生、莲生,山东福山(今属烟台市)人。图8。清光绪六年进士,光绪二十年署国子监祭酒,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投井殉国。他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著名爱国志士、学者。他一生热爱传统文化集藏,倾力追求,其涉猎的藏品范围有碑刻、造像、青铜器、玺印、货泉、瓦当、书画、古版书籍等。曾以首先发现甲骨文而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新莽“执法护共(供)印”。图1、2为实物照片,图3为泥蜕,图4为印蜕。纵2.4厘米、横2.3厘米、通高2.4厘米。正方形印面,龟纽,质料青铜。印文五字竖式作三行排列,每行两字,印文中最后一字“印”字独占一行。印文中“执法”:执行法令,古代也比作执法的官吏。汉王莽时改“御史”为“执法”。后赵石勒称王,厘定官制,以张宾为大执法,总朝政;别置宫门小执法,掌柬议。见汉书《王莽传》。印文中“护共”,“护”为保护,“共”作“供”,既供养。“护供”是保护朝廷供养之官。“执法护共(供)”应是王莽在位时所设定的官职称谓。此印字口清晰,印文精美,无锈蚀。龟钮饱满,背高耸,龟背上錾压的线条清晰。印文五字分作三行,最后一字“印”独占一竖行,这种章法构成有别西汉时期官印特征,为新莽官印所独有。
见《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编号291“执法直二十二”亦为新莽官印,见图5。余早年喜爱治印,在学习篆刻时曾特别留心汉印中的一些经典古印,对此印留有深刻印象。印文中“执法直”与“二十二”繁简对比,而“二十二”三字作简体,这在汉官印中应是所见不多的个例,两个“二”字平行排列,特殊的字构组合显现了特殊的章法,其整体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可谓两汉官印中最为奇妙的千古绝唱。今又有缘喜获“执法护共(供)印”,它与“执法直二十二”属同时期官印。此官印的发现对新莽时期官制的研究又添列了新的史学资料与实物证据。
“执法护共(供)印”表皮光亮而熟旧,应当说这种包浆传世的时间较长,包浆是收藏界泛指古器物表皮氧化皮与陈旧的感觉,或者说经岁月浸淫与人们摩挲把玩后而显现出的一种光亮的古气。显然此物曾有前人收藏,那么他又是谁呢?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王懿荣去四川省亲。其父王祖源时任成都知府,而此时王懿荣刚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例在就职前可请假省亲。借此机会,王懿荣多方搜求古物,结交社会贤达。省亲路线自烟台始,越山东、进北京、走河北、入山西、途河南、经陕西至四川。来回行程数千公里,一路上接触了诸多文人雅士与骨董商人,同时也收集到印章、古钱币及相关文物数品。王懿荣曾将此行记整理编录进《天壤阁杂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公元1937),《天壤阁杂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图6、7,书中第七页倒数第七行,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然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得泥封载国大行印文一,可补汉志及各家收藏之缺。得执法护共印五字一,皆旧谱所无,余不数。”
读至此颇感震惊,“执法护共(供)印”原来竟然是爱国先烈,清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先生之旧藏!
王懿荣(公元1845-1900)字正儒,号廉生、莲生,山东福山(今属烟台市)人。图8。清光绪六年进士,光绪二十年署国子监祭酒,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投井殉国。他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著名爱国志士、学者。他一生热爱传统文化集藏,倾力追求,其涉猎的藏品范围有碑刻、造像、青铜器、玺印、货泉、瓦当、书画、古版书籍等。曾以首先发现甲骨文而被誉为“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