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理工科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背景,合理确实课程门数,优化课程学时,为培养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学习形式十分重要
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课程不仅仅是文体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过程。课程还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组合体,任课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学实践表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对学生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了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由浅入深,课程设置门数不易太多。据统计,入校时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严重缺乏,高中的数学成绩差,对物理学是的电学、磁学一知半解,对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内容一无所知,此类学生占到入校生的四成左右,这些现实的问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合理设置课程,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二)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以往的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专业属于制造技术大类,课程设置中机械类、电类知识所占比例较大,如开设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电磁场等课程,线缆专业课程仅设置了电缆材料、电缆工艺及电缆设备等。作为线缆专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校要培养的是获得线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用操作技能,面向线缆生产及管理岗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线缆人才。很显然,单纯的电缆专业课程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的门数和内容是关键
作为工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理论学习、技能实习及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机械理论及电类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作适当的处理,在线缆专业课程中可考虑电线电缆的独特性,将电缆工艺课程进行拆分,增加教学内容。在技能实习安排中,增加授课教学过程中的见习学时,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课程门数的确定中需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既要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又要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习任务量很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全部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每学期课程不易过多;二是考虑学生的基础,从对电线电缆一无所知,到成为掌握线缆理论,精通设计方法的专业型人才,实习环节不可缺少,在课程门数设置中要安排好理论与实习的关系,实习期不少于四周,见习期不少于二周;三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安排。把设计全部安排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设计的能力。
在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又涉及到:一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从工科的基本知识开始,循序渐进,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二要从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角度考虑,课程内容可含盖企业管理和技能应用,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满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 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界定专业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专业内涵决定了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课程的内容决定着学校培养目标,没有培养目标的课程就是无方向、无灵魂的课程。确定课程的内容时,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二是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成为高技能型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容器。高职高专教育不是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时,学生要掌握数学、机械及电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机械识图能力及电学基础理论,为线缆专业学习奠定必要基础;要掌握电线电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接受电线电缆制造工作岗位的基础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线缆设备操作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熟悉电线电缆生产工艺及制造加工过程,能独立编制工艺规程,具备工艺规程的组织实施能力;要掌握电线电缆产品研发、制造、检测、使用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线缆企业的生产或管理岗位工作需求;要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及线缆英语基本知识,能适应企业组织管理工作,及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发展前沿,获取新知识。
(二)合理确定课程门数
课程门数的确定涵盖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面”,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横向。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生背景和线缆专业独特性两方面考虑,合理确定课程门数。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开设过多过深的课程,学生难以接受,每学期开设六至七门课程,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顺序为主。在课程设置中,保持先期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电磁场等基础课程。鉴于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独特性,我国的电线电缆产品按用途分成五大类,裸电线、绕组线、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通信光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将原有电缆工艺课程拆分为裸电线制造、橡皮电缆制造、塑料电缆制造三门课程,增加线缆专业的覆盖面,拓展线缆专业深度。实践表明,线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可增设企业管理及线缆英语二门课程。同时,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此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全面考虑制造工艺、技术性能等要求完成的机械设计及电缆结构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三至四门,学科基础课程四至六门,专业课程九门,选修课程五门,实践环节课程及毕业设计三门。
(三)优化课程学时
课程学时的设置涵盖了专业的“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纵向。课程学时安排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所处地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及专业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时有所差异;二是课程与线缆专业联系的紧密性、应用拓展性。如电工学课程的知识点,与线缆专业联系性较强,在线缆专业中应用较广,授课学时将比工程制图课程略多些;三是课程的教学重点。高职高专教育实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基本课程的同时,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学时安排要有所倾斜。
(四)关注课程内容的交叉
线缆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三年内要完成理论学习、岗位实习及毕业设计,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的设置课程及学时,成为课程安排的关键。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时要着重把握以下问题:一是选择合理的课程开设次序。公共课程使用统编教材和其他相关院校统编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公共课与选修课程可交叉设置,部分学科基础课可首先开设,专业课程与选修课也可交叉开设;二是考虑到电线电缆岗位实习时的特殊性,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时间整体安排,不得与理论授课相交叉;三是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进入学校学习前,很多学生对机械类、电类以及电线电缆知识一无所知,不了解线缆专业的特点、应用及就业,对操作技能没有感性认识。总的来讲,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可面向基层及生产岗位,成为操作型专门应用人才,因此在课程学时安排时,要分配四至六次的见习,使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结论
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汇总表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及按学期安排。见习学时计入总学时,由任课教师自定,通常不列入汇总表。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结合线缆专业的发展进程,我们在教学中确定了课程汇总表
自课程设置安排并且实施以来,已培养近千名毕业生,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从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中,课程教学内容覆盖知识面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点提高了,拓展了学生的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从教师教学信息反馈中,教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课程,合理安排授课与见习学时,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了。从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线缆生产者或管理者岗位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能自如的运用线缆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很快成为企业生产及管理岗位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春江电线电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周国烛.高职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刘苹.高等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学习形式十分重要
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课程不仅仅是文体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过程。课程还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组合体,任课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学实践表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对学生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背景决定了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由浅入深,课程设置门数不易太多。据统计,入校时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严重缺乏,高中的数学成绩差,对物理学是的电学、磁学一知半解,对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内容一无所知,此类学生占到入校生的四成左右,这些现实的问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合理设置课程,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二)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以往的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专业属于制造技术大类,课程设置中机械类、电类知识所占比例较大,如开设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电磁场等课程,线缆专业课程仅设置了电缆材料、电缆工艺及电缆设备等。作为线缆专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校要培养的是获得线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用操作技能,面向线缆生产及管理岗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线缆人才。很显然,单纯的电缆专业课程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的门数和内容是关键
作为工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理论学习、技能实习及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机械理论及电类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作适当的处理,在线缆专业课程中可考虑电线电缆的独特性,将电缆工艺课程进行拆分,增加教学内容。在技能实习安排中,增加授课教学过程中的见习学时,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课程门数的确定中需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既要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又要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习任务量很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全部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每学期课程不易过多;二是考虑学生的基础,从对电线电缆一无所知,到成为掌握线缆理论,精通设计方法的专业型人才,实习环节不可缺少,在课程门数设置中要安排好理论与实习的关系,实习期不少于四周,见习期不少于二周;三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安排。把设计全部安排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设计的能力。
在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又涉及到:一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从工科的基本知识开始,循序渐进,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二要从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角度考虑,课程内容可含盖企业管理和技能应用,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满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 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界定专业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专业内涵决定了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课程的内容决定着学校培养目标,没有培养目标的课程就是无方向、无灵魂的课程。确定课程的内容时,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二是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成为高技能型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容器。高职高专教育不是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时,学生要掌握数学、机械及电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机械识图能力及电学基础理论,为线缆专业学习奠定必要基础;要掌握电线电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接受电线电缆制造工作岗位的基础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线缆设备操作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熟悉电线电缆生产工艺及制造加工过程,能独立编制工艺规程,具备工艺规程的组织实施能力;要掌握电线电缆产品研发、制造、检测、使用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线缆企业的生产或管理岗位工作需求;要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及线缆英语基本知识,能适应企业组织管理工作,及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发展前沿,获取新知识。
(二)合理确定课程门数
课程门数的确定涵盖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面”,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横向。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生背景和线缆专业独特性两方面考虑,合理确定课程门数。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开设过多过深的课程,学生难以接受,每学期开设六至七门课程,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顺序为主。在课程设置中,保持先期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电磁场等基础课程。鉴于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独特性,我国的电线电缆产品按用途分成五大类,裸电线、绕组线、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通信光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将原有电缆工艺课程拆分为裸电线制造、橡皮电缆制造、塑料电缆制造三门课程,增加线缆专业的覆盖面,拓展线缆专业深度。实践表明,线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可增设企业管理及线缆英语二门课程。同时,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此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全面考虑制造工艺、技术性能等要求完成的机械设计及电缆结构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三至四门,学科基础课程四至六门,专业课程九门,选修课程五门,实践环节课程及毕业设计三门。
(三)优化课程学时
课程学时的设置涵盖了专业的“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纵向。课程学时安排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所处地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及专业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时有所差异;二是课程与线缆专业联系的紧密性、应用拓展性。如电工学课程的知识点,与线缆专业联系性较强,在线缆专业中应用较广,授课学时将比工程制图课程略多些;三是课程的教学重点。高职高专教育实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基本课程的同时,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学时安排要有所倾斜。
(四)关注课程内容的交叉
线缆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三年内要完成理论学习、岗位实习及毕业设计,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的设置课程及学时,成为课程安排的关键。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时要着重把握以下问题:一是选择合理的课程开设次序。公共课程使用统编教材和其他相关院校统编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公共课与选修课程可交叉设置,部分学科基础课可首先开设,专业课程与选修课也可交叉开设;二是考虑到电线电缆岗位实习时的特殊性,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时间整体安排,不得与理论授课相交叉;三是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进入学校学习前,很多学生对机械类、电类以及电线电缆知识一无所知,不了解线缆专业的特点、应用及就业,对操作技能没有感性认识。总的来讲,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可面向基层及生产岗位,成为操作型专门应用人才,因此在课程学时安排时,要分配四至六次的见习,使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结论
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汇总表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及按学期安排。见习学时计入总学时,由任课教师自定,通常不列入汇总表。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结合线缆专业的发展进程,我们在教学中确定了课程汇总表
自课程设置安排并且实施以来,已培养近千名毕业生,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从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中,课程教学内容覆盖知识面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点提高了,拓展了学生的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从教师教学信息反馈中,教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课程,合理安排授课与见习学时,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了。从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线缆生产者或管理者岗位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能自如的运用线缆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很快成为企业生产及管理岗位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春江电线电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周国烛.高职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刘苹.高等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