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语文教学9年了,从2002年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来,深深感到语文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让语文全面地展现她的美。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审美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文学作品,尤其是美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人说,美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图、文、声结合的立体交叉,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在主题学习中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选用“海上生明月”的美图为背景,配以《春江秋月夜》那舒缓回环而又抒情的琵琶曲,再播放娓娓动听的朗诵,此景此乐此声,马上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可见,文学与音乐是分不开的,电教媒体所表现出的屏幕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或静中寓动,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旋律动听的音乐美。
二、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有些时候,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地非常到位。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在作文教学中,我往往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这里树木参天,清雅幽静,一进入这个教室,学生的心灵就变得宁静。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我在教学《爱莲说》时,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例如在讲诗歌单元,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无缥缈,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都包含着对立的和谐,展现着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与优美的课文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更能够激发同学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迸发出美丽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远远高于作家创作时的初衷。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文学作品,尤其是美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人说,美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图、文、声结合的立体交叉,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在主题学习中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选用“海上生明月”的美图为背景,配以《春江秋月夜》那舒缓回环而又抒情的琵琶曲,再播放娓娓动听的朗诵,此景此乐此声,马上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可见,文学与音乐是分不开的,电教媒体所表现出的屏幕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或静中寓动,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旋律动听的音乐美。
二、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有些时候,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地非常到位。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在作文教学中,我往往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这里树木参天,清雅幽静,一进入这个教室,学生的心灵就变得宁静。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我在教学《爱莲说》时,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例如在讲诗歌单元,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无缥缈,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都包含着对立的和谐,展现着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与优美的课文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更能够激发同学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迸发出美丽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远远高于作家创作时的初衷。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