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子过马路》一课是蒋军晶老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执教的一堂习作示范课。在观摩此课之前,我曾聆听过蒋老师演绎的多篇阅读经典课例,如,《祖父的园子》《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曲》等。从这些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蒋老师特别善于挖掘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规律,并精于巧妙地将这些语言规律串联、剖析、迁移、重构,进而拉起清晰明了的教学线索。结合此次习作课例赏析,亦有这样一种感受:作为浙派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生代领军人物,蒋军晶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与探索“简约而意味深刻”的阅读教学主张。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其习作教学中同样呈现出“主旨凝练、环节简约、方法得当”的鲜明风格。管窥蒋老师所执教的《鸭子过马路》一课,这一教学主张及风格更是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与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教学目标简明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习作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一样。与其蜻蜓点水般面面俱到,不如引导学生静下来,彻底解决需要解决的一两个核心问题,给学生真留下点东西。
一堂课如果我们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而且不深刻。蒋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遵循一课一得,将写作教学的重点落在写好“好像在说”上。通过抓住这个核心写法,开了一个好头,让写作指导课能整个过程有了抓手和切入点,不但有了抓手,而且抓得很牢固,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那么,为什么蒋老师会另辟蹊径,选择将写好“好像在说”作为本次习作指导的核心目标呢?经过思考,我认为作为一篇通讯报道,应倾向于语言表达的真实性。此篇报道的主角恰好是一群鸭子,学生普遍会走入一个描写误区——拟人化过度。以蒋老师在自己班的前期习作实验为例,一个特级老师的班中就有12人直接把鸭子当人来写,该比例之高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拟人化的写法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到了运用泛滥的程度。而“好像在说”这种写法能非常巧妙地将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嫁接到动物身上,又显得自然且真实。蒋军晶老师正是基于以上学情考虑,紧扣本次习作表达的难点,制订了一个简单明了且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简约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得最有效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特别关注学生受益终身的又需要老师引领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教什么?源于蒋老师对本课写作素材与文体解读的独特视角。课堂上蒋老师非常巧妙地设置情境:你猜我们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了哪几个画面?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被挑拨起来,想象故事情节发生的五个画面,这样便很轻巧地梳理出了本次习作的整体脉络:(1)漫步温哥华街头;(2)小鸭跌入下水道中;(3)小鸭子向巡警求救;(4)巡警救小鸭子;(5)目送鸭子过马路回家。教学至此,仅花费了7分钟的时间。随后,整堂课的重心都是紧密围绕核心话题——如何写好“好像在说”展开。蒋老师通过精心铺陈,巧妙设计,使学生对于如何写好“好像在说”的理解,历经了四次循序渐进式的感悟历程,且一次比一次清晰透彻:(1)对比(拟人化写法与“好像在说”)两种写法,初步达成一个共识“通讯报道更倾向于真实的表达”。(2)引用《鸭子与爱》全文中出现多处的“好像在说”引起学生的共鸣:一篇文章如果都用“好像在说”就显得重复累赘。(3)通过观看视频,想象“鸭子好像在说什么”,再顺带出示作家的佳作,体会写好“好像在说”的基本要义是着重写好说话前的“铺垫”,并尝试迁移运用。(4)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在结尾处如何不出现“好像在说”,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纵观整个习作指导环节的设计,主旨鲜明、内容聚焦、环节简约,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揣摩、比较、理解,进而习得写作方法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简便
但凡做一件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的方法,去收获最大的效果。教学亦是如此,我们追求的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最简便的方法也恰好是学生所喜欢的,也是学生所能接受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在此课教学中,蒋老师非常注重对比这一教学手法的运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通过援引蒋老师自己班里两篇字数截然不同的文章,以289和971两个数字的直观对比与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非常强烈的阅读期待。随即,很巧妙地将话锋一转,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两段文字的不同表达上。让学生谈谈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很明显,一种是动物直接说话,富有童话色彩。而另一种是用了“好像在说”,更富有真实感。那么,写通讯报道更倾向于哪一种表达呢?学生自然就达成共识,选择第二种“好像在说”的表达方法。其次,在这个对比感悟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一个细节。当对比两种表达效果时,第一个女生很本能地认为更倾向于第一种“动物直接说”的表达,因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她比较欣赏。蒋老师则相当巧妙地运用替代法——用“蒋军晶妈妈”与文本中的“鸭妈妈”进行替换,伴随着学生的一片笑意,其中的用意不用言说,学生早已悄无声息地得以接纳与消化。对比与替代的交替运用,简便有效,学生乐于接受。
其次,“佳作引用”法在本课教学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写“好像在说”环节,先让学生观看“牢笼里的鹅看到大雁飞翔,嘎嘎乱叫”的视频,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好像在说”的无尽想象之中。蒋老师先后叫了七位学生发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鹅好像在说:“我想飞出牢笼”。此时,蒋老师评语的指向非常明确:从哪里看出来?一下子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了鹅的神情、动作、叫声甚至周围的环境上。基于学生对“鹅好像在说”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与体验之后,顺势出示作家对此段视频的描写,让学生一下子有了阅读期待,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与作家不谋而合。但是,在此处引用佳作的过程中,蒋老师一反常规的做法再一次破坏了学生的心理预期。他刻意分五次间隔来呈现文本,当最后终于出现鹅好像在说:“我要回家,天空才是我的家。”时,学生得以长舒了一口气。纵观这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吊人胃口,学生在几次三番的预期不中之后,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新体验,那就是作家真是沉得住气,一个“好像在说”前竟能铺垫这么多的文字,酝酿如此多的情绪,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基于以上深刻体验,学生对自我创作有了期待,再放手让学生试写“跌入、求助、感谢”三个场景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蒋老师本着践行“简简单单教作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习作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环节简约、教学方法简便”的简意习作课例。其实,简单并不是一味的省略,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萃取与组织,一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智慧。纵观整个作文指导课教学的实际运行轨迹,我们亦可清晰地看到蒋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取舍,对学生的智慧引导。
让写作教学回到原点,回到生态的需求,自然就很容易被人接纳、认同与借鉴。简意作文教学,简约而富含意蕴,看似简化的设计换来的是学生言语表达的丰盈,这就是对生态课堂最好的诠释与印证。
参考文献:
詹志英.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J].语文天地,2009(17).
编辑 郑 淼
一、教学目标简明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习作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一样。与其蜻蜓点水般面面俱到,不如引导学生静下来,彻底解决需要解决的一两个核心问题,给学生真留下点东西。
一堂课如果我们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而且不深刻。蒋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遵循一课一得,将写作教学的重点落在写好“好像在说”上。通过抓住这个核心写法,开了一个好头,让写作指导课能整个过程有了抓手和切入点,不但有了抓手,而且抓得很牢固,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那么,为什么蒋老师会另辟蹊径,选择将写好“好像在说”作为本次习作指导的核心目标呢?经过思考,我认为作为一篇通讯报道,应倾向于语言表达的真实性。此篇报道的主角恰好是一群鸭子,学生普遍会走入一个描写误区——拟人化过度。以蒋老师在自己班的前期习作实验为例,一个特级老师的班中就有12人直接把鸭子当人来写,该比例之高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拟人化的写法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到了运用泛滥的程度。而“好像在说”这种写法能非常巧妙地将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嫁接到动物身上,又显得自然且真实。蒋军晶老师正是基于以上学情考虑,紧扣本次习作表达的难点,制订了一个简单明了且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简约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得最有效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特别关注学生受益终身的又需要老师引领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教什么?源于蒋老师对本课写作素材与文体解读的独特视角。课堂上蒋老师非常巧妙地设置情境:你猜我们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了哪几个画面?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被挑拨起来,想象故事情节发生的五个画面,这样便很轻巧地梳理出了本次习作的整体脉络:(1)漫步温哥华街头;(2)小鸭跌入下水道中;(3)小鸭子向巡警求救;(4)巡警救小鸭子;(5)目送鸭子过马路回家。教学至此,仅花费了7分钟的时间。随后,整堂课的重心都是紧密围绕核心话题——如何写好“好像在说”展开。蒋老师通过精心铺陈,巧妙设计,使学生对于如何写好“好像在说”的理解,历经了四次循序渐进式的感悟历程,且一次比一次清晰透彻:(1)对比(拟人化写法与“好像在说”)两种写法,初步达成一个共识“通讯报道更倾向于真实的表达”。(2)引用《鸭子与爱》全文中出现多处的“好像在说”引起学生的共鸣:一篇文章如果都用“好像在说”就显得重复累赘。(3)通过观看视频,想象“鸭子好像在说什么”,再顺带出示作家的佳作,体会写好“好像在说”的基本要义是着重写好说话前的“铺垫”,并尝试迁移运用。(4)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在结尾处如何不出现“好像在说”,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纵观整个习作指导环节的设计,主旨鲜明、内容聚焦、环节简约,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揣摩、比较、理解,进而习得写作方法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简便
但凡做一件事情,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的方法,去收获最大的效果。教学亦是如此,我们追求的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最简便的方法也恰好是学生所喜欢的,也是学生所能接受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在此课教学中,蒋老师非常注重对比这一教学手法的运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通过援引蒋老师自己班里两篇字数截然不同的文章,以289和971两个数字的直观对比与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非常强烈的阅读期待。随即,很巧妙地将话锋一转,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两段文字的不同表达上。让学生谈谈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很明显,一种是动物直接说话,富有童话色彩。而另一种是用了“好像在说”,更富有真实感。那么,写通讯报道更倾向于哪一种表达呢?学生自然就达成共识,选择第二种“好像在说”的表达方法。其次,在这个对比感悟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一个细节。当对比两种表达效果时,第一个女生很本能地认为更倾向于第一种“动物直接说”的表达,因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她比较欣赏。蒋老师则相当巧妙地运用替代法——用“蒋军晶妈妈”与文本中的“鸭妈妈”进行替换,伴随着学生的一片笑意,其中的用意不用言说,学生早已悄无声息地得以接纳与消化。对比与替代的交替运用,简便有效,学生乐于接受。
其次,“佳作引用”法在本课教学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写“好像在说”环节,先让学生观看“牢笼里的鹅看到大雁飞翔,嘎嘎乱叫”的视频,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好像在说”的无尽想象之中。蒋老师先后叫了七位学生发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鹅好像在说:“我想飞出牢笼”。此时,蒋老师评语的指向非常明确:从哪里看出来?一下子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了鹅的神情、动作、叫声甚至周围的环境上。基于学生对“鹅好像在说”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与体验之后,顺势出示作家对此段视频的描写,让学生一下子有了阅读期待,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与作家不谋而合。但是,在此处引用佳作的过程中,蒋老师一反常规的做法再一次破坏了学生的心理预期。他刻意分五次间隔来呈现文本,当最后终于出现鹅好像在说:“我要回家,天空才是我的家。”时,学生得以长舒了一口气。纵观这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吊人胃口,学生在几次三番的预期不中之后,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新体验,那就是作家真是沉得住气,一个“好像在说”前竟能铺垫这么多的文字,酝酿如此多的情绪,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基于以上深刻体验,学生对自我创作有了期待,再放手让学生试写“跌入、求助、感谢”三个场景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蒋老师本着践行“简简单单教作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习作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环节简约、教学方法简便”的简意习作课例。其实,简单并不是一味的省略,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萃取与组织,一种“化繁为简”的教学智慧。纵观整个作文指导课教学的实际运行轨迹,我们亦可清晰地看到蒋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取舍,对学生的智慧引导。
让写作教学回到原点,回到生态的需求,自然就很容易被人接纳、认同与借鉴。简意作文教学,简约而富含意蕴,看似简化的设计换来的是学生言语表达的丰盈,这就是对生态课堂最好的诠释与印证。
参考文献:
詹志英.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态课堂[J].语文天地,2009(17).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