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间,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结果表明。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关键词 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395.6
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7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
1 量表内容简介
1.1理论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2003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资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测量内容
原量表共有51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每三个题目测量一个维度,共测量11项外部保护因素和6项内部心理韧性特质,问卷结构如图2。
各项外部保护因素的含义如下:亲密关系指青少年与他人的支持性联系。青少年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关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其倾诉并获得帮助、指导和安慰。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心我”、“我有一位成年亲戚会注意到我心烦和不安”、“我的朋友会与我共同探讨关于我的问题”等题目;高期望值指青少年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的持续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包括对青少年能力的赞赏和鼓励,以及对其将来成功的期望和信任,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直希望我尽力做好每件事”、“至少有一位老师相信我将会是一位成功者”、“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我表现良好时会表扬我”等题目:积极参与指青少年参加与自己相关的、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并有机会在其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我做的一些事情能对家庭产生影响”、“我参与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发起一些活动”、“我是一些俱乐部、体育队或其他群体组织的成员”等题目。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同伴四个方面。而积极参与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各项心理韧性特质的含义如下:合作与交流指青少年能够适应人际关系,能与别人一起共事,能够与别人有效交流感情和思想,如“我喜欢与别人一起工作或学习”、“我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去贬低别人”等题目;共情指能够理解和关心别人的经历和感受,如“当我发现有人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也会难过”、“我尽力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遭遇”等题目;问题解决指的是在作决定和采取行动前能够周密计划、慎重思考并权衡各种看法和观点,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知道从哪里获得帮助”、“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人商量”等题目: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我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能做好许多事情”等题目:自我觉察指的是能够看清和理解自我,如“我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体验”等题目:目标与志向指的是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很高的期望。如“我有自己的未来目标和计划”、“我毕业后打算继续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等题目。
2 方法
2.1量表的中文翻译与回译
首先由作者和三位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各自翻译一份初稿,将四份初稿进行对照,对有分歧的地方进行讨论和修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请英语系老师进行问卷回译,与英文原版对照。对译文个别词语和表达方式重新进行调整:最后,请发展心理学专家对照中英文再做进一步的分析,针对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题目与作者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进行了修改。将测量社会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的六个题目中的陈述“我有一位成年朋友”改为“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将测量同伴高期望值的22、23、24题参照量表中其它测量高期望值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分别是“我的朋友遇到很多麻烦”改为“我的朋友相信我将来会是一名成功者”。“我的朋友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改为“我的朋友认为我有能力去面对困难”。“我的朋友在学校里表现很好”改为“我的朋友希望我做好每件事”。
2.2量表预测与定稿
从济南某初中二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03人进行预测,了解初中生对量表题目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然后进行初步的项目区分度分析,将各个题目得分与总分求积差相关。确定不存在问题后,对量表定稿,准备进行正式施测。
2.3正式施测
从济南、东营、潍坊三地的各一所中学选取初二年级被试共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试工具包括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HKRA)、Olweus儿童欺负问 卷中文版(初中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主试均为事先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生。数据录入采用FOXBASE 2.0,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
3 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3.1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检验(0.916)和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斜交旋转法。共提取11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原量表外部保护因子共11个。心理韧性特质共6个,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外部保护因子共7个,心理韧性特质共4个。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具体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3.2效标关联效度
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初中版)中测量具体受欺负类型的六个题目,参照张文新的欺负、受欺负儿童划分标准,只要儿童在一个题目上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一个月两三次),就被划分为受到欺负伤害的儿童,共筛出363人。然后按照心理韧性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取前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后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3.33,SD=11.25: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8.00.SD=10.72。将两组的抑郁水平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下:t=-3.306,df=240,p=0.001。
3.3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指标采用同质性信度(a)。同质性信度采用全体被试数据进行计算。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见表2。
4 量表效度和信度的讨论
结构效度是测验能说明心理学上的理论结构的程度。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依据的理论模型是量表开发者们综合前人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提出的,并且题目的编写也经过了复杂的程序。开发者们搜集了许多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并通过咨询学校工作者,依据理论模型编写出了250个题目,并经过专家筛选,最终确定了128个题目。接下来在许多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测,删除了许多测量学指标不合要求的题目,也重新补充了许多新题目。经过多次修订,最终确定了51个题目。总之,原量表从理论构思方面、经验事实方面、测量学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修订的中文版量表没有完全与英文版量表的维度吻合。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师关怀(F1);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亲戚关怀(F2);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命名为家庭平等与自主(F3);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社会能力(F4);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学校社会积极参与(F6):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F9);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仍命名为家庭高期望值(F10);其它几个维度与原版量表结构吻合,分别是自我觉察(F5)、同伴高期望值(F7)、同伴亲密关系(F8)、目标与志向(F11)。
F1、F2、F3、F4、F6、F9六个因子都是分别由原量表的两个因子聚合而成。对于F1和F2来说。可能是由于题目表述上的原因,F1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至少有一位老师”,F2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已经将其定位在某人身上,凡是有关他(她)的积极评价,被试都会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回答,因此。虽然测量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两个因子,但两因子的变异可能是相似的。再者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儿童对教师和亲戚的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可能等同看待,都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支持和关心。对于F3来说,家庭亲密关系与积极参与都以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将孩子看作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把孩子看作各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弱者。对于F6,来说,家庭对初中生所起的支持性作用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来说属于积极探索的领域,因此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在一起体现了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积极探索。对于F4来说,合作交流和共情都体现了儿童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能力。对于F9来说,问题解决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评价,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问题解决能力强了。自我效能也会提高。F10中的第11题“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对我的学业很关心”在英文量表中测量亲密关系因子,而在修订量表中却聚合到高期望值因子,这可以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解释。在中国,学业与个人将来的成就高低有密切联系,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将来能否有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家长对学业的关心更多体现了对孩子的期望。
采用分组检验法考察了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根据心理韧性的理论,处境不利的儿童中。心理韧性高的儿童要比心理韧性低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不良症状。本研究中将受到欺负的儿童作为处境不利儿童。以抑郁水平的高低作为不良症状的指标。如果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比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抑郁水平低,那么可以认为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量的就是心理韧性。结果表明,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理想。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量表仍是对外部保护因素和心理韧性特质两个方面的测量。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一些维度与原量表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符合量表所依据的理论模型,因此,修订后的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另外,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达到了理想的水平。信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较高,所以,修订后的量表可以作为考察国内青少年心理韧性高低的可靠工具。
关键词 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395.6
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7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
1 量表内容简介
1.1理论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2003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资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测量内容
原量表共有51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每三个题目测量一个维度,共测量11项外部保护因素和6项内部心理韧性特质,问卷结构如图2。
各项外部保护因素的含义如下:亲密关系指青少年与他人的支持性联系。青少年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关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其倾诉并获得帮助、指导和安慰。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心我”、“我有一位成年亲戚会注意到我心烦和不安”、“我的朋友会与我共同探讨关于我的问题”等题目;高期望值指青少年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的持续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包括对青少年能力的赞赏和鼓励,以及对其将来成功的期望和信任,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直希望我尽力做好每件事”、“至少有一位老师相信我将会是一位成功者”、“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我表现良好时会表扬我”等题目:积极参与指青少年参加与自己相关的、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并有机会在其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我做的一些事情能对家庭产生影响”、“我参与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发起一些活动”、“我是一些俱乐部、体育队或其他群体组织的成员”等题目。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同伴四个方面。而积极参与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各项心理韧性特质的含义如下:合作与交流指青少年能够适应人际关系,能与别人一起共事,能够与别人有效交流感情和思想,如“我喜欢与别人一起工作或学习”、“我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去贬低别人”等题目;共情指能够理解和关心别人的经历和感受,如“当我发现有人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也会难过”、“我尽力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遭遇”等题目;问题解决指的是在作决定和采取行动前能够周密计划、慎重思考并权衡各种看法和观点,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知道从哪里获得帮助”、“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人商量”等题目: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我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能做好许多事情”等题目:自我觉察指的是能够看清和理解自我,如“我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体验”等题目:目标与志向指的是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很高的期望。如“我有自己的未来目标和计划”、“我毕业后打算继续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等题目。
2 方法
2.1量表的中文翻译与回译
首先由作者和三位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各自翻译一份初稿,将四份初稿进行对照,对有分歧的地方进行讨论和修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请英语系老师进行问卷回译,与英文原版对照。对译文个别词语和表达方式重新进行调整:最后,请发展心理学专家对照中英文再做进一步的分析,针对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题目与作者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进行了修改。将测量社会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的六个题目中的陈述“我有一位成年朋友”改为“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将测量同伴高期望值的22、23、24题参照量表中其它测量高期望值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分别是“我的朋友遇到很多麻烦”改为“我的朋友相信我将来会是一名成功者”。“我的朋友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改为“我的朋友认为我有能力去面对困难”。“我的朋友在学校里表现很好”改为“我的朋友希望我做好每件事”。
2.2量表预测与定稿
从济南某初中二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03人进行预测,了解初中生对量表题目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然后进行初步的项目区分度分析,将各个题目得分与总分求积差相关。确定不存在问题后,对量表定稿,准备进行正式施测。
2.3正式施测
从济南、东营、潍坊三地的各一所中学选取初二年级被试共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试工具包括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HKRA)、Olweus儿童欺负问 卷中文版(初中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主试均为事先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生。数据录入采用FOXBASE 2.0,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
3 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3.1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检验(0.916)和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斜交旋转法。共提取11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原量表外部保护因子共11个。心理韧性特质共6个,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外部保护因子共7个,心理韧性特质共4个。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具体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3.2效标关联效度
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初中版)中测量具体受欺负类型的六个题目,参照张文新的欺负、受欺负儿童划分标准,只要儿童在一个题目上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一个月两三次),就被划分为受到欺负伤害的儿童,共筛出363人。然后按照心理韧性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取前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后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3.33,SD=11.25: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8.00.SD=10.72。将两组的抑郁水平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下:t=-3.306,df=240,p=0.001。
3.3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指标采用同质性信度(a)。同质性信度采用全体被试数据进行计算。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见表2。
4 量表效度和信度的讨论
结构效度是测验能说明心理学上的理论结构的程度。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依据的理论模型是量表开发者们综合前人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提出的,并且题目的编写也经过了复杂的程序。开发者们搜集了许多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并通过咨询学校工作者,依据理论模型编写出了250个题目,并经过专家筛选,最终确定了128个题目。接下来在许多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测,删除了许多测量学指标不合要求的题目,也重新补充了许多新题目。经过多次修订,最终确定了51个题目。总之,原量表从理论构思方面、经验事实方面、测量学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修订的中文版量表没有完全与英文版量表的维度吻合。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师关怀(F1);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亲戚关怀(F2);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命名为家庭平等与自主(F3);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社会能力(F4);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学校社会积极参与(F6):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F9);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仍命名为家庭高期望值(F10);其它几个维度与原版量表结构吻合,分别是自我觉察(F5)、同伴高期望值(F7)、同伴亲密关系(F8)、目标与志向(F11)。
F1、F2、F3、F4、F6、F9六个因子都是分别由原量表的两个因子聚合而成。对于F1和F2来说。可能是由于题目表述上的原因,F1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至少有一位老师”,F2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已经将其定位在某人身上,凡是有关他(她)的积极评价,被试都会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回答,因此。虽然测量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两个因子,但两因子的变异可能是相似的。再者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儿童对教师和亲戚的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可能等同看待,都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支持和关心。对于F3来说,家庭亲密关系与积极参与都以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将孩子看作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把孩子看作各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弱者。对于F6,来说,家庭对初中生所起的支持性作用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来说属于积极探索的领域,因此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在一起体现了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积极探索。对于F4来说,合作交流和共情都体现了儿童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能力。对于F9来说,问题解决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评价,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问题解决能力强了。自我效能也会提高。F10中的第11题“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对我的学业很关心”在英文量表中测量亲密关系因子,而在修订量表中却聚合到高期望值因子,这可以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解释。在中国,学业与个人将来的成就高低有密切联系,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将来能否有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家长对学业的关心更多体现了对孩子的期望。
采用分组检验法考察了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根据心理韧性的理论,处境不利的儿童中。心理韧性高的儿童要比心理韧性低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不良症状。本研究中将受到欺负的儿童作为处境不利儿童。以抑郁水平的高低作为不良症状的指标。如果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比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抑郁水平低,那么可以认为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量的就是心理韧性。结果表明,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理想。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量表仍是对外部保护因素和心理韧性特质两个方面的测量。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一些维度与原量表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符合量表所依据的理论模型,因此,修订后的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另外,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达到了理想的水平。信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较高,所以,修订后的量表可以作为考察国内青少年心理韧性高低的可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