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些对策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等等。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也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 重要标准。绘本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而且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有语言上的情节上的,绘画上的,更是想象上的。  【关键词】 绘本;低年级;快乐;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
期刊
话题作文考察已经有几年,从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完全取消了文体限制,考生可以叙述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使作文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正是这种对文体的淡化,为考生充分施展写作才能,展现作者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作文题材丰富多彩,佳作频出,既有生动形象的记叙文,又有情文并茂的散文,还有剖析透彻的议论文,其他还有极具功力的诗歌、戏剧等。那
期刊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等等。在教学中要适时地、适当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生命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的生物界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应该使
期刊
由于长期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一些了解:每次上作文课,学生便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不得不涂抹几笔,敷衍了事,或照抄一番,不知所云。教师批改时,皱皱眉头,写上“内容要具体”或是“不要抄袭”。其实,谁都想把作文写好,农村的小学生并不笨,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通向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新课程》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学科,要学好语文需花九牛二虎之力。老师们经常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一些学生就是“苦”不起来 ,最终是老师费尽心思备课,口干舌燥讲课,效果却很不理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会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
期刊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
期刊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
期刊
《冀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线段、角可谓初中几何的基础,由此叩开初中几何的学习之门。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说理,发展思维能力;在简单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表述的充分性和条理性,为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作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线段、角”之前,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模式上,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明显受小学的影响,甚至根深蒂固,那么怎样通过第四章线段、角来逐步培养说理表述的充分性和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