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应用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缺损面积为0.8 cm×1.0 cm~20.0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1.5 cm×1.0 cm~22.0 cm×12.0 cm。以头面部穿支血管为蒂,于创面旁设计拱顶石形状皮瓣,以既能减轻切口张力又能有好的美容效果为原则,尽量减少辅助切口,面部切口线选择与皮纹方向一致或隐蔽的部位或面部美容单元旁;发际内切口应注意减少对毛囊的损伤,注意皮瓣转移对头发生长方向的影响。

结果

术后12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患者均获1~12个月随访,对术后功能、皮肤感觉及外观均满意。

结论

改良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调节性B细胞(IL-35+ Bregs)的表达,并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本院风湿免疫科的SLE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SLE活动指数(SLEDAI)分为活动期SLE组(n=30)和稳定期SLE组(n=20)。以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培养,流
目的探讨孕激素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RM)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各8只,包括正常对照组,造模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孕酮干预组,米非司酮组。24 h后,静脉采血测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肌酸激酶含量(CK),取肾脏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行肾小管坏死(ATN)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NF-α、Caspase-3蛋白表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躯干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肋间后动脉穿支血管进行定位,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皮瓣最远端到穿支血管的距离略大于穿支血管到缺损最远端之间的距离,掀起穿支皮瓣,以穿支血管所在的位置为旋转点,旋转一定角度修复躯干缺损,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为22例患者实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胰岛素基因突变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已证实突变位于胰岛素基因的非翻译区和前胰岛素原的编码区,包括信号肽、胰岛素链、C肽和A链,以及信号肽酶和激素原转换酶的蛋白水解剪切位点。这些突变影响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的不同步骤,引起胰岛素原错误折叠和早发的常染色体显性糖尿病,前胰岛素原基因突变所致的前胰岛素原加工缺陷、胰岛素原错误折叠和内质网应激可能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对第2掌背动脉(second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DMA)皮支的临床解剖学观察,总结SDMA皮支分布规律,探讨SDMA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手指套状撕脱伤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用12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SDMA皮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切取以SDMA皮支供血的手背部皮瓣修复拇、示、中指皮肤缺损21例21
期刊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叶或分叶皮瓣,在修复会阴及下腹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下腹及会阴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的解剖,设计单叶或分叶皮瓣,一期修复下腹及会阴部肿瘤切除后创面。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临床治疗17例,肿瘤术后缺损面积3 cm×4 cm~8 cm×16 cm,应用单叶皮瓣13例,皮瓣面积6 cm×10 cm~13 cm×18 cm,应
期刊
目的探讨在下颌牵引成骨术中应用矢状劈开截骨术式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7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前进行数字化三维模拟,设计手术方案,标明下颌神经管与牙胚的位置。术中应用矢状劈开截骨术式结合内置式牵引成骨,避开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恒牙胚,术中安置稳妥牵引器后,即刻开始牵引延长2~4 mm,术后3~5 d即开始牵引延长,每天延长1~2 mm,直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