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导入亦是如此。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利用图片吸引学生;有运用历史典故等等。除此,解构标题导入也是很好的方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解构标题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 新课标 标题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7-01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有利用音乐或视频创设情境;有利用图片吸引学生;有运用历史典故等等。除此,运用解构标题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标题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反映文章的内容。历史教材中的标题则是历史教材“心灵的窗户”及课文的“核心”和“灵魂”。标题的位置醒目突出,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解构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实为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尝试用解构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開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那么,应该如何解构标题导入新课呢?
一、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解释标题导入新课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要点是什么,围绕要点应该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因为标题基本上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或中心思想,解释标题的过程便是向学生展现本节课基本线索的过程,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课的难度,使学生较容易形成新的认知。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我在教学时,就是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答“三民主义”指的是哪三大主义,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解释: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些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主题。它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实践证明它存在很大局限性。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阐释为新三民主义,适应时代要求,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展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去认识三民主义,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二、妙用标题创设情境
新课改前教材在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时一般直接用事件命名,一见标题便知事件内容,这样直接易懂,但缺乏趣味性。新课改后的教材有的改用历史事件的内在特点作为标题,不仅可揭示本课题历史事件的特征,而且更具趣味性。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标题很有韵味,引人入胜,可以巧妙运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剖析标题,挖掘重点
历史教材每个板块都是由单元主题标题、课标题、子目标题三部分构成的,三者之间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把子目标题置于课标题之下,把课标题置于单元主题标题之下,通过层层剖析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为例。首先从单元主题标题入手,单元主题标题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单元分为三课,分别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课内容分别介绍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和影响。本课“罗斯福新政”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是本单元的重点。再看本课的子目标题,分别是“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它们分别介绍了课标题“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和影响。“实施‘新政’”这一子目是课标题的主要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新政措施,认识其影响。经过这样层层剖析,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突出了重点,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解构标题导入新课并非适应所有课程。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长,结合教材及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自己的新课导入更富魅力,使自己的教学更富形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你的课堂。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 新课标 标题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7-01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有利用音乐或视频创设情境;有利用图片吸引学生;有运用历史典故等等。除此,运用解构标题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标题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反映文章的内容。历史教材中的标题则是历史教材“心灵的窗户”及课文的“核心”和“灵魂”。标题的位置醒目突出,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解构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实为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尝试用解构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開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那么,应该如何解构标题导入新课呢?
一、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解释标题导入新课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的要点是什么,围绕要点应该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因为标题基本上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或中心思想,解释标题的过程便是向学生展现本节课基本线索的过程,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课的难度,使学生较容易形成新的认知。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我在教学时,就是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答“三民主义”指的是哪三大主义,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解释: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些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主题。它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实践证明它存在很大局限性。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阐释为新三民主义,适应时代要求,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展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去认识三民主义,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二、妙用标题创设情境
新课改前教材在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时一般直接用事件命名,一见标题便知事件内容,这样直接易懂,但缺乏趣味性。新课改后的教材有的改用历史事件的内在特点作为标题,不仅可揭示本课题历史事件的特征,而且更具趣味性。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标题很有韵味,引人入胜,可以巧妙运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剖析标题,挖掘重点
历史教材每个板块都是由单元主题标题、课标题、子目标题三部分构成的,三者之间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把子目标题置于课标题之下,把课标题置于单元主题标题之下,通过层层剖析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为例。首先从单元主题标题入手,单元主题标题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单元分为三课,分别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课内容分别介绍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和影响。本课“罗斯福新政”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是本单元的重点。再看本课的子目标题,分别是“临危受命”、“实施‘新政’”、“摆脱危机困境”,它们分别介绍了课标题“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和影响。“实施‘新政’”这一子目是课标题的主要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新政措施,认识其影响。经过这样层层剖析,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突出了重点,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解构标题导入新课并非适应所有课程。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长,结合教材及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自己的新课导入更富魅力,使自己的教学更富形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