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人们更加关注“课堂实效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那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1 课堂导入要惜时——切勿在情境中“流连忘返”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新课教学前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片段]“毫米、分米认识”的课堂导入
师: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生:1米58,1米63……
师:1米58后面是什么单位呢?
生:1米58厘米。
师:这里有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1厘米有多长吗?
生伸开双臂表示大约1米,师在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白纸条;生伸出手指,手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宽的纸条。
师:生活中测量什么长度时,可以用米做单位?哪些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生: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东西,可以用米做单位;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盒的长度、书本的边长等短的东西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师:请你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测量,一生上台示范。)
生:数学课本的长度是14厘米多一点。
师:哦,碰到麻烦了,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呢?
生:有更小的长度,我知道可以用毫米表示。
师:(板书毫米)1毫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毫米”。
[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是上课后的5至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课堂的导人需要明确的指向,导入要简洁,切勿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以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导入时创设了“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这样一句简单的问话,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在开篇情境中体现了出来。同时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以旧知带新知,直切主题,导入非常简洁。课堂上必须重视“学习时间”问题。学习时间意味着学习效率,把时间用在重点知识的探究体验上,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 新知学习重体验——切勿在感受上“蜻蜓点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经历数学化过程中获取多种体验。
[教学片段] “1毫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你能试着比划一下吗?
一生迫不及待地举手:我知道,三角尺上一格一格的小格子,就是1毫米。
师:你说对了,1厘米中间的小格子的宽度,就是1毫米。请拿出你们的尺,去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尺上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奈条小的竖线。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有10小格。我想,1厘米就等于10毫米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也真会动脑筋!
(一起数一数,每2个数字之间都是10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
师: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生测量后,发现大约有1毫米。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想法?
生:太小了!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1只小蚂蚁的身体宽度吧!
生:一些卡片的厚度,比如银行卡、电话卡等可能是1毫米。
生:一张纸的厚度,可能也是1毫米吧?
师:那我们去量量数学课本中1张纸的厚度。
师:请你数出10张纸,测量一下。(生测量后发现,大约10张纸的厚度,就是1毫米。)
师:刚才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14厘米多一点,现在再请你测量一下,到底是多少呢?
生测量,得出14厘米6毫米。
[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段中,要让学生认识“1毫米有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毫米的单位很小,学生要建立起毫米的长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充分让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通过让学生手势比划、量一量、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多角度建立毫米的表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孔子说过: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3 抓好双基看结果——切勿在讲解里“滔滔不绝”
有人这样说: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这是常有的事。教师们总以为只要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就能学得快、学得好。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课堂中要做到精讲多练,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段]毫米、分米认识后的知识巩固练习
(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2)3厘米=( )毫米5分米=( )厘米1米-2分米=( )分米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
杯子的高约1( ) 一棵大树的高约5( )新年贺卡的厚约1( )
2 动脑筋:你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3,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蓝猫日记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米。我来到学校,坐在4厘米高的凳子上,从书包里拿出10厘米长的钢笔和5分米厚的作业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学生自由读,说说你们看了日记后,有什么想法?你能帮着改一改吗?)
[教学反思]
练习设计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做到精选习题。有不少老师拿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讲,课本上、练习本上有多少习题,全部都要处理完,所以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我认为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本课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到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学习的收获,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
1 课堂导入要惜时——切勿在情境中“流连忘返”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新课教学前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片段]“毫米、分米认识”的课堂导入
师: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生:1米58,1米63……
师:1米58后面是什么单位呢?
生:1米58厘米。
师:这里有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1厘米有多长吗?
生伸开双臂表示大约1米,师在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白纸条;生伸出手指,手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宽的纸条。
师:生活中测量什么长度时,可以用米做单位?哪些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生: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东西,可以用米做单位;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盒的长度、书本的边长等短的东西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师:请你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测量,一生上台示范。)
生:数学课本的长度是14厘米多一点。
师:哦,碰到麻烦了,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呢?
生:有更小的长度,我知道可以用毫米表示。
师:(板书毫米)1毫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毫米”。
[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是上课后的5至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课堂的导人需要明确的指向,导入要简洁,切勿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以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导入时创设了“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这样一句简单的问话,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在开篇情境中体现了出来。同时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以旧知带新知,直切主题,导入非常简洁。课堂上必须重视“学习时间”问题。学习时间意味着学习效率,把时间用在重点知识的探究体验上,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 新知学习重体验——切勿在感受上“蜻蜓点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经历数学化过程中获取多种体验。
[教学片段] “1毫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你能试着比划一下吗?
一生迫不及待地举手:我知道,三角尺上一格一格的小格子,就是1毫米。
师:你说对了,1厘米中间的小格子的宽度,就是1毫米。请拿出你们的尺,去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尺上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奈条小的竖线。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有10小格。我想,1厘米就等于10毫米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也真会动脑筋!
(一起数一数,每2个数字之间都是10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
师: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生测量后,发现大约有1毫米。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想法?
生:太小了!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1只小蚂蚁的身体宽度吧!
生:一些卡片的厚度,比如银行卡、电话卡等可能是1毫米。
生:一张纸的厚度,可能也是1毫米吧?
师:那我们去量量数学课本中1张纸的厚度。
师:请你数出10张纸,测量一下。(生测量后发现,大约10张纸的厚度,就是1毫米。)
师:刚才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14厘米多一点,现在再请你测量一下,到底是多少呢?
生测量,得出14厘米6毫米。
[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段中,要让学生认识“1毫米有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毫米的单位很小,学生要建立起毫米的长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充分让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通过让学生手势比划、量一量、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多角度建立毫米的表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孔子说过: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3 抓好双基看结果——切勿在讲解里“滔滔不绝”
有人这样说: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这是常有的事。教师们总以为只要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就能学得快、学得好。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课堂中要做到精讲多练,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段]毫米、分米认识后的知识巩固练习
(1)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2)3厘米=( )毫米5分米=( )厘米1米-2分米=( )分米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
杯子的高约1( ) 一棵大树的高约5( )新年贺卡的厚约1( )
2 动脑筋:你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3,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蓝猫日记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米。我来到学校,坐在4厘米高的凳子上,从书包里拿出10厘米长的钢笔和5分米厚的作业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学生自由读,说说你们看了日记后,有什么想法?你能帮着改一改吗?)
[教学反思]
练习设计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做到精选习题。有不少老师拿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讲,课本上、练习本上有多少习题,全部都要处理完,所以经常会听到他们抱怨课堂时间不够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我认为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本课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到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学习的收获,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