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腋窝各站淋巴结实际覆盖剂量的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you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分别采用常规切线野(CTF)、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正向调强放疗(IMRT)技术放疗中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

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42例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而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后T1-2N0M0期患者。按照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引流区。每位患者均制定全乳+腋窝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分析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

结果

CTF、3D-CRT和IMRT放疗计划腋窝各站受照剂量不同,I站累及平均剂量分别为(40.1±6.8)、(35.4±8.3)和(32.9±7.0)Gy (F=10.269,P<0.05),Ⅱ站分别为(33.2±7.1)、(30.6±6.7)和(30.4±7.0)Gy (P>0.05),Ⅲ站分别为(9.6±6.8)、(6.4±4.5)和(5.2±3.7)Gy (F=8.377,P<0.05)。腋窝各站接受相同处方剂量的体积不同,I站V50 (接受50 Gy处方剂量体积)分别为21.3%、27.6%和9.6%(F=13.161,P<0.05),Ⅱ站V50分别为12.9%、15.9%和8.3%(P>0.05),Ⅲ站V50分别为0.4%、0.1%和0(P>0.05)。

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采用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技术时腋窝Ⅰ站、Ⅱ站和Ⅲ站淋巴结引流区覆盖剂量有限,因此对于发现腋窝微转移、但未清扫腋窝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过表达微小RNA-7(miR-7)对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7 mRNA和Raf1 mRNA的表达,分析miR-7 mRNA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肝癌HepG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miR-7阴性对照组和miR-7模拟物转染组,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miR-7模拟物和阴性对照瞬时转染H
目的分析放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20例接受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患者放疗前外周血NLR与临床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通过Kapl
目的研究非肿瘤细胞分泌的抗菌肽LL-37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ranswell®插入式细胞培养皿模拟肿瘤微环境,共培养人巨噬细胞U937和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采用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和结直肠癌细胞中LL-37 mR
乳腺癌成骨转移相对少见,但是临床上时有误诊误治的患者。成骨转移只能通过X线或CT骨窗扫描得以诊断,但还需与溶骨或混合性转移治疗有效的成骨修复患者相鉴别。成骨转移常发生于乳腺癌的无病状态,罕见于术前Ⅳ期病变患者。本文透过临床现象,对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制订的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评价标准提出质疑,并推断成骨转移的形成机制。对单纯成骨转移患者,突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的建议,提倡无为
目的分析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370例初治晚期DLBC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等特征。结果370例DLB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为1.3∶1。在接受治疗的361例患者中,单纯化疗280例,化疗联合放疗65例,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的以Philips iCT扫描仪为例,探讨机器极限低剂量进行儿童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建议胸部CT扫描的连续28例儿童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8个月。采用Philips iCT 25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极限低剂量扫描方案扫描:80 kV,10 mAs,0.625 mm×128,螺距1。首先用迭代重建(iDose4 4)、分别以肺算法和标准算法获得肺算法组和标准算法组两
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经导管消融和立体定向心律失常放射消融治疗(stereotactic arrhythmia radioablation, STAR)均通过不同能量形式破坏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或消除异常病灶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而STAR通过体外射线聚焦技术,实现无创、高效、三维消融心律失常病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STAR的研究进展作一
目的观察图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图像引导下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60例局部复发软组织肉瘤资料。入组患者KPS≥60分、拒绝或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拒绝或不能耐受放疗、预计总生存时间>3个月的软组织肉瘤多重治疗后复发,行CT或超声引导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化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其放射增敏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放疗增敏剂中的重要一类。目前更多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衍生物正处于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多项研究显示可能成为潜在理想的放射增敏剂,但其临床应用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及增敏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