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级篇
血糖在人体内的代谢是由胰岛素调节的,胰岛素在血糖代谢中相当于一个火车站的总调度。当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工作能力下降时,血糖的调节就会发生异常,血糖升高,最终诱发糖尿病。
Ⅰ型、Ⅱ型啥区别
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是从小就患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身体消瘦,常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的症状,原因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出了毛病,人体内胰岛素量不足,血糖就相应升高。这种糖尿病名叫Ⅰ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问题,现在也没有办法预防。因此,这类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另一种类型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类型:Ⅱ型糖尿病。9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比较胖,是长大成人后才得的糖尿病。这种糖尿病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少,而是因为人体对血液内的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人体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应对血糖的升高。
为什么胖人会对这种胰岛素不敏感呢?原来人吃得越多,身体分泌的胰岛素就越多,这样才能把吃进体内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储存起来。长此以往,身体长时间处于胰岛素水平很高的状态,细胞就慢慢变得不敏感了(胰岛素抵抗现象)。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细胞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糖分代谢。最终,机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以“应付”吃进去的糖,血糖就开始升高了。
糖尿病为啥麻烦
糖尿病像高血压、冠心病一样,这些都是人们眼中的“麻烦病”。之所以这么说,在于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需要终身用药,而且每天注射胰岛素或服药让人不胜其烦。糖尿病本身并不会导致患者死亡,但其并发症却会让人听着都发怵。
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波动性屈光不正、开角型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缺血性视突病变、虹膜睫状炎等多种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尿多,明显脱水、极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低下,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最后嗜睡、昏迷。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严重者导致截肢。
中级篇
血糖小于6 回归健康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任凭血糖升高却并不关注。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不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是临床上监测糖尿病有很多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些人不知道血糖在什么范围内算正常。答案就一句话:控制糖尿病,记住数字“6”。
理想血糖值
空腹血糖 <6毫摩尔/升
餐后血糖 <7.8毫摩尔/升
糖化血红蛋白 <6.2%
如果糖尿病患者能保证血糖达到这几个数值,就能恢复健康。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主要指标,所以为了方便记忆,你只要记住数字“6”就行。只要血糖小于6,你的血糖控制就“达标”了。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代表的是抽血时血糖的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最近两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如果偶尔一次测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大部分时间血糖都控制得很好,不要急于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反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而偶测血糖正常,说明这两三个月血糖控制得不好,应复查空腹血糖,找出血糖高的原因并进行对应处理。
打针不当 血糖不降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73%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在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血糖达标率仍只有37%。采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还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最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注射不规范。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习惯往一个地方扎针,形成脂肪增生,以后再扎针就不感觉疼了,其实这样非常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血糖控制。正确的注射方法是大面积轮换注射部位,避免脂肪增生,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吸收。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一个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立即避开该部位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注射时,一针一换很重要。目前市场上的胰岛素笔用针头是按照一次性使用的标准设计制造的,重复使用会影响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精确性,导致针头堵塞,出现打空针的现象,甚至还会引起脂肪增生。
高级篇
预防糖尿病 做到5点
想要预防糖尿病,我们应该做到“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用点儿药”。
“多懂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避免吸烟喝酒。
“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预防肥胖。
“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用点儿药”就是如果有肥胖的趋势,或者血糖、血压、血脂不正常,可以找医生适当地用点儿药物。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5个要点,糖尿病的发病率至少能降低50%。
短期做好“五项达标”
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上,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做好5件事:控制好患者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即“五项达标”;中期目标是不得慢性并发症;最终目标是让糖尿病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首先,是体重“达标”。超重或肥胖不只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其次,是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达标”。大量证据表明,这4项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密切。如果控制不理想,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就没法儿预防,残疾和早亡的威胁就切实地存在。
血糖在人体内的代谢是由胰岛素调节的,胰岛素在血糖代谢中相当于一个火车站的总调度。当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工作能力下降时,血糖的调节就会发生异常,血糖升高,最终诱发糖尿病。
Ⅰ型、Ⅱ型啥区别
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是从小就患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身体消瘦,常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的症状,原因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出了毛病,人体内胰岛素量不足,血糖就相应升高。这种糖尿病名叫Ⅰ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问题,现在也没有办法预防。因此,这类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另一种类型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类型:Ⅱ型糖尿病。9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比较胖,是长大成人后才得的糖尿病。这种糖尿病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少,而是因为人体对血液内的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人体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应对血糖的升高。
为什么胖人会对这种胰岛素不敏感呢?原来人吃得越多,身体分泌的胰岛素就越多,这样才能把吃进体内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储存起来。长此以往,身体长时间处于胰岛素水平很高的状态,细胞就慢慢变得不敏感了(胰岛素抵抗现象)。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细胞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糖分代谢。最终,机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以“应付”吃进去的糖,血糖就开始升高了。
糖尿病为啥麻烦
糖尿病像高血压、冠心病一样,这些都是人们眼中的“麻烦病”。之所以这么说,在于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需要终身用药,而且每天注射胰岛素或服药让人不胜其烦。糖尿病本身并不会导致患者死亡,但其并发症却会让人听着都发怵。
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波动性屈光不正、开角型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缺血性视突病变、虹膜睫状炎等多种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尿多,明显脱水、极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低下,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最后嗜睡、昏迷。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严重者导致截肢。
中级篇
血糖小于6 回归健康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任凭血糖升高却并不关注。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不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是临床上监测糖尿病有很多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些人不知道血糖在什么范围内算正常。答案就一句话:控制糖尿病,记住数字“6”。
理想血糖值
空腹血糖 <6毫摩尔/升
餐后血糖 <7.8毫摩尔/升
糖化血红蛋白 <6.2%
如果糖尿病患者能保证血糖达到这几个数值,就能恢复健康。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主要指标,所以为了方便记忆,你只要记住数字“6”就行。只要血糖小于6,你的血糖控制就“达标”了。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代表的是抽血时血糖的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最近两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如果偶尔一次测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大部分时间血糖都控制得很好,不要急于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反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而偶测血糖正常,说明这两三个月血糖控制得不好,应复查空腹血糖,找出血糖高的原因并进行对应处理。
打针不当 血糖不降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73%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在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血糖达标率仍只有37%。采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还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最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注射不规范。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习惯往一个地方扎针,形成脂肪增生,以后再扎针就不感觉疼了,其实这样非常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血糖控制。正确的注射方法是大面积轮换注射部位,避免脂肪增生,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吸收。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一个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立即避开该部位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注射时,一针一换很重要。目前市场上的胰岛素笔用针头是按照一次性使用的标准设计制造的,重复使用会影响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精确性,导致针头堵塞,出现打空针的现象,甚至还会引起脂肪增生。
高级篇
预防糖尿病 做到5点
想要预防糖尿病,我们应该做到“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用点儿药”。
“多懂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避免吸烟喝酒。
“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预防肥胖。
“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用点儿药”就是如果有肥胖的趋势,或者血糖、血压、血脂不正常,可以找医生适当地用点儿药物。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5个要点,糖尿病的发病率至少能降低50%。
短期做好“五项达标”
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上,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做好5件事:控制好患者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即“五项达标”;中期目标是不得慢性并发症;最终目标是让糖尿病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首先,是体重“达标”。超重或肥胖不只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其次,是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达标”。大量证据表明,这4项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密切。如果控制不理想,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就没法儿预防,残疾和早亡的威胁就切实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