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就沂蒙山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歌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对其寻根究底,充分凸显中华民族危亡时期的沂蒙精神与人文内涵,感召今日的国家和人民,在明古鉴今的基础上预防未来革命历史歌曲和其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古老而闻名的沂蒙大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更有力地推动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
[关键词]沂蒙精神;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特征;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08-06
[作者简介]肖桂彬(1969— ),男,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清华(1958— ),男,山东省沂南职业教育学校音乐高级讲师;韩 霖(1995— ),女,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日照 276800)
“革命历史歌曲”这一概念,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战争与变革的年代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这类歌曲,有的直接脱胎于地方传统民歌;有的是地方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主指对地方传统民歌进行时代化的改编与创造);有的是创作歌曲,但也与地方传统民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和风格,具有内在音乐动机和神韵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沂蒙革命历史歌曲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歌曲的形式主要有根据传统民歌曲调填新词或根据民歌因素创编及创作歌曲三种情况,本文以此入手进行概括性梳理和探讨。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歌曲创作为精神武器,鼓舞了军民的杀敌士气,瓦解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革命歌曲吹响了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战斗号角,成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的重要精神食粮。
(一)创作歌曲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革命豪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战地和农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不仅丰富了战时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鼓舞和发动我广大抗日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心声,也吹响了根据地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
由沙洪作词,王久鸣作曲的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创作于1940年“7·1”前夕,地点是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为纪念党的19岁生日和向抗大一分校党代会献礼而作。“歌曲的两位作者满怀着对党的激情,各自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创作出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反映了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跟着共产党走》产生后近10年间,开始在山东地区的军民中传唱,并逐渐传遍华东、华北等地的解放区和敌占区,影响十分广泛,后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播放,由于苏联某代表听着有点像他们的革命歌曲《光荣的牺牲》,因此对抄袭和模仿过于敏感小心的我华东局的某些领导对其做了临时禁播放、禁演唱的决定。然而就是这一临时的决定,使此歌曲消沉了二十多年,曲作者也被莫名其妙地加上了“抄袭”的罪名。幸好三中全会后,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此歌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该作品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采用小调式写成,单乐段结构形式。开始主题乐句的呈现和变化重复,大三度(3-1)和纯五度(低音6-3)两个主导音程有机结合以及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恰当运用,塑造了承前启后、浩浩荡荡、波澜起伏的音乐形象,把党的灯塔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句是主题的发展,采用合头换尾的形式,结束在主音上,是党的舵手地位的肯定回答;第三句是主题的进一步引申与发展,皆为弱起节奏,用更加昂扬的曲调,表达人民群众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由衷赞美;第四句、第五句是重复关系,也是作品的高潮所在,进一步表达了永远跟党走,人类一定要解放的坚强信念。本作品,歌词韵律和谐,词义逻辑紧密,与曲调结合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沂蒙山小调》是广为人知的山东民歌,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为反对反动会道门武装组织“黄沙会”,唤醒民众认清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嘴脸,山东“抗大”一分校的阮若珊同志创作了《反对黄沙会》的歌词,并由她的战友李林根据儿时记忆的山东或河北的民歌曲调加工、改编而成,直到1940年6月黄沙会被八路军打散之后,易名为《沂蒙小调》,歌词也改为抗日内容。后来由于战争的因素和原始传播的局限性,淡忘了作者,遗失了歌名,因而1953年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几位军旅艺术家(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把其作为沂蒙民歌进行了适应时代的修改和补充,即:保留了原来抒情起兴的前两段,增添了歌唱农村、歌唱共产党的词句,题目定为《沂蒙山小调》。直到2000年3月还把此歌作为蒙阴县民歌,纳入经典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由此可见,此歌的曲折经历非同一般。
在80年的历史征程中,《沂蒙山小调》还被一些影视和舞剧作为插曲或用它作为主题音乐。如电影《红日》、电视剧《南下》《[BFQ]沂蒙》、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頌》、全国运动会等,都或作为主题曲或作为插曲或作为背景音乐使用过。《沂蒙山小调》早已深入山东人民的心灵,成为中国的一个亮丽文化符号。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民歌是通过人们搜集、整理或回忆一首民歌曲调或利用外国和异族的民歌曲调,再填上适时合众的歌词来启迪民众、教育民众或激励军民斗志。关于《沂蒙山小调》曲调来源众说纷纭,作曲家商易说:“它的风格非常独特,与其他山东民歌相近之处甚少,很像河北、山西、山东民间音调的混血儿。”[2]通过研究发现,《沂蒙山小调》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极为形似:均为徵调式且四句落音相同,《沂蒙山小调》实是将《小白菜》的旋律音作为骨干音并通过加花而得。然而,《沂蒙山小调》已脱胎于原始民歌《小白菜》,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旋律抒情,却体现了山东人民质朴、爽朗的性格。 (二)革命民歌
山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年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这艰苦的战争年代中流传着大量的革命民歌,成为战斗的号角,鼓舞人民去争取胜利。这些民歌内容广泛表现了革命战争的各个方面,流传在沂蒙山区的革命民歌不计其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反映沂蒙军民战斗题材的民歌
敌人的压迫越重,人民反抗的力量就越大,沂蒙老区的革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游击战争。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菜刀、长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不论是山区、丛林,还是在乡镇、平原,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烽火,给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最多,主要有:《山东本太平》《抗日小唱》《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孙祖战斗》《鼻子山战斗》《九子峰战斗》《西安乐战斗》《铁峪伏击战》《攻打沂水城》《打蒙阴城小调》等。
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我广大军民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进行了顽强卓绝的斗争,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信心百倍地打击敌人,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日小唱》,是流传在临沂的一首代表性抗日民歌,是临沂市文化馆邢宝俊同志于1957年搜集记谱的革命民歌。
该作品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1-12小节,分为三个乐句;第二段13-24小节,同样有三个短句构成,调性为F宫五声调式。歌曲旋律中56的小七度进行(第三、九小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形成此歌的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旋法与极具特色的歌词和衬腔相融合,既增加了歌曲风趣幽默的色彩,又凸显了沂蒙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1年11月,日军五万重兵“扫荡”沂蒙山区,敌华北派遣军总司令佃俊六亲自指挥,采用“铁壁合围”战术,用了七周多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空前残酷地“扫荡”了沂蒙山区。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英勇的沂蒙军民没有气馁,没有恐惧,同敌人展开了极为艰苦的战斗。先后经历了“马牧池突围”“留田突围” “黄山坪突围” “狼窝子突围” “大青山突围”等残酷的战斗,共歼灭日伪军2200多人,沂蒙军民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坚守了沂蒙根据地。在反“扫荡”最艰苦、最困难的日子里,革命歌曲《困难是炬火》与其姊妹歌曲《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勇气。
本作品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写成。第一段(1-16小节),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乐段结构形式,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本鬼子扫荡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强烈愤慨,建立在F宫调式上。第二段(17-33小节),采用不规则的三个长短句构成,气息短促、富有活力,调性转为D羽调式,把抗日军民采用灵活的战术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段(34-53小节),节奏拉宽、音区提高,在D羽调上展开,形成了作品的高潮,塑造了沂蒙军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
2.歌颂抗日军民革命精神的民歌
为了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我抗日军民展开了殊死搏斗。勤劳、勇敢而又善良的沂蒙人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抗日军民的光辉形象和精神编成民歌加以歌颂和宣传,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类题材的歌曲有:《八年抗战》《八路军上前线》《打倒侵略的强盗》《大青山精神永不忘》等。
大青山位于费县与沂南县交界处双堠镇西南处,系蒙山支脉,因松林茂密、四季常青而得名,山峰海拔686.2米。1941年11月29日,我机关和主力部队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30日凌晨开始,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向我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军民发起攻击。经过30日凌晨至当日下午四五点钟的艰苦奋战,部队突围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这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万余非战斗人员与装备精良的五万三千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九千人的顺利突围,敌人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彻底破灭。
这场战斗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与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夫妇、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工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人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在距大青山战斗遗址10公里的西梭庄村建立了烈士陵园,以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1977年12月,大青山战斗遗址被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赞颂共产党、八路军和英雄人物题材的民歌
在抗日战争期间,勤劳勇敢的沂蒙军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打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人物,所以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也特别多。主要有:《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我们的连长何万祥》《歌唱参军好儿郎》《歌唱模范青年高洪安》《歌唱徐敏山》《歌唱于大娘》《歌唱彭大娘》《张大嫂掩护八路军》《欢送朱富胜上延安》等。
4.反映人民群众支持抗战题材的民歌
我们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是全国亿万人民对战争的全力支援。抗日战争期间,沂蒙人民积极支持抗战,倾尽全部的人力与物力,全心支持抗战,与八路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永不磨灭的沂蒙精神。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有:《军民合作打倒日本鬼》《抗日军人家属最光荣》《李玉蘭劝丈夫参军》《十送郎君到前线》《踊跃参军》《做军鞋》《大辫子甩三甩》《纺线歌》《缝好衣裳送前方》等。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力量逐步扩大,拥有百万大军,作战方式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为主而转入了运动战和攻坚战。在粉碎国民党向山东的重点进攻后,进入了全面的战略反攻。因此,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创作也转向了有关解放战争的题材。
(一)创作歌曲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指挥雄兵百万,摧毁了卖国的蒋家王朝。一批批文艺骨干也纷纷走向最前线,用音符和歌声作为武器唱出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唱出了对共产党、毛主席和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唱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和其必定灭亡的信念,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以沂蒙山为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窃取胜利成果的妄想。在部队中出现了许多军旅词曲作家,他们以音乐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代表作品有:《打》吴镇词,沈亚威曲(1946);《决战之歌》绛夫词,沈亚威曲(1947);《[BFQ]山是我们开》,晓河词曲(1946);《靠我们打胜仗》严寒词,晓河曲(1946年);《依靠群众》仲樵编词曲(1947)。
《决战之歌》是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沈亚威创作的一首革命歌曲,采用大调式写成。1947年初,敌人又集重兵于陇海线并调集济南的部队南下,造成对我军南北夹击的态势,妄图与我进行决战。我指挥部决定先歼北路之兵,用种种办法造成在南线与敌决战的假象,使敌人对我军的行动判断失误。这首歌实际是为了迷惑敌人而作的宣传品,散发到前沿阵地。作者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指出了蒋家王朝必然灭亡,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与决心,绛夫实际是陈毅同志的笔名。
这是一首铿锵有力、催人振奋的革命歌曲,采用并列三部曲式写成。前四句为第一乐段,由单一主题运用模进手法发展而成,音乐由bE大调开始转至属调bB调上结束(第21小节)。第二乐段(22-50小节),号召抗战军民积极行动起来,音乐情绪变得更加自豪,与第一乐段一样,调性由bE大调开始转至属调bB调上结束。第三段(51-75小节),表达了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及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二)革命民歌
我们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是全国亿万人民对战争的全力支援。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感人故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永不磨灭的沂蒙精神。
《七十四师消灭光》,是产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革命民歌,由临沂苍山县著名民歌手杜雁秋演唱。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孟良崮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人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作品为两句体乐段结构,七段歌词,用叙事的方式讴歌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及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歌曲中衬词“咚格龙格锵锵锵”颇具地方特色,是战斗胜利后,人民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欣鼓舞场面的真实写照。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沂蒙山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为沂蒙山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沂蒙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生活的高尚情操,艺术家们仍然以当年革命战争为题材,创作了許多歌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红嫂颂》等,这些具有新思想、新风貌的歌曲,激励着沂蒙人民牢记革命传统,跟着共产党走,永远向前进。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是山东解放区人民歌颂家乡和子弟兵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采用胶东民歌《赶集》的音调作为素材写成,由任桂珍演唱。
《红日》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摄制的一部故事影片。他是剧作家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汤晓丹导演。故事描写1946年冬,国民党军队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我军沈振新部与蒋介石“王牌”整编七十四师激战之后,主动北撤山东。敌七十四师张灵甫更加猖狂,配合八十三师等二十万人又向山东沂蒙山区进犯,企图与我军决战,在孟良崮战役中,敌七十四师被我军全歼,并击毙了张灵甫。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是徵调式、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作品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是唱家乡的山和水;第二段歌唱军民鱼水情;第三段歌唱解放区的丰收景象。从衬词“哎”之后是B段,它是前面乐段(A段)的扩充段,仅仅有两个乐句,“得儿哟,依儿哟”是虚词,带有胶东地方特色,表现歌唱者的愉快心情。
大型芭蕾舞剧《沂蒙颂》于1971年开始创作,1972年初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一炮打响。怀抱婴儿的英嫂,用自己的乳汁救下解放军伤员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1975年5月16日,精简版《沂蒙颂》由八一电影制片搬上银幕,这部红色艺术经典从此风靡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剧中,由《沂蒙山小调》衍化而来的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不胫而走,并传唱至今。
作品采用通谱歌形式,有两个乐段构成,六声宫调式(加变宫)。第一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为主题句,有两个乐节构成,旋律由高向下起伏跌宕,抒情婉转,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八百里沂蒙美丽的山水画,把我们的思绪立刻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中间是六小节的间奏,接着进入第二乐段。第二段由六个乐句构成,采用开始的主题旋律做引申式发展,讴歌了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沂蒙红嫂舍身救人,奉献革命的伟大精神,使我们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这六个字的分量。在革命老区,当年家家都是医院,人人都是护士,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爱胜于亲人,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整体音乐特点
通过对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发现其在创作时的一些重要规律融入其中,现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结构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除了少数歌曲如《抗日小唱》《决战之歌》之外,多为单乐段结构,结构匀称,节奏规整,多为典型的四句体乐段。
(二)调式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无论是革命民歌还是创作歌曲,除了极少数作品如沈亚威创作的《决战之歌》运用了大小调式进行创作外,多为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加变宫),并且多为单一调性,很少有转调现象。 (三)旋律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旋律多种多样,变化极为丰富。在叙事歌曲中多为级进旋律,在歌颂题材的歌曲中多为级进与跳进相结合,旋律发展手法多为重复法,模进法和引申法等。
(四)歌词方面的特点
1.叙事性特点
许多革命歌曲的歌词特别是赞颂英雄人物和战斗生活的民歌,如《抗日小唱》《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孙祖战斗》《鼻子山战斗》《九子峰战斗》《西安乐战斗》《铁峪伏击战》《攻打沂水城》《打蒙阴城小调》等,表现极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成为一场场战争的真实记录,也成为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进行革命艺术教育的好教材。
2.赞颂性特点
各个时期的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歌词多具有赞颂性的特点,多用比喻、比拟、象征的手法,赞美共产党、革命领袖以及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如在《跟着共产党走》中词作者把“共产党”比作“灯塔” “舵手”,把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浓郁的地方特色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歌词多样,内容丰富,到处体现了沂蒙山区浓厚的地域特色。情感真挚,贴近生活,每一首歌词都是一首精美的小诗,每一首歌词都有一个典型的故事。淳朴的地方语言与激情、動感、自豪、坚定的曲调相结合,为沂蒙历史歌曲增添了几多色彩。
结 语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是山东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百里沂蒙,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之的“红歌”。
“红歌”,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以朴实通俗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了沂蒙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唱出了对驱逐倭寇,消灭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唱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情。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以其朴素的情感、独特的魅力,影响和感染了代代齐鲁大地的优秀儿女,使我们在激情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愿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秦丕山,刘 洁.沂蒙红歌集[M].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2.
[2]商 易.从《沂蒙山小调》想起的[N].联合时报,1990-07-09.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沂蒙精神;革命历史歌曲;创作特征;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08-06
[作者简介]肖桂彬(1969— ),男,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清华(1958— ),男,山东省沂南职业教育学校音乐高级讲师;韩 霖(1995— ),女,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日照 276800)
“革命历史歌曲”这一概念,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战争与变革的年代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这类歌曲,有的直接脱胎于地方传统民歌;有的是地方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主指对地方传统民歌进行时代化的改编与创造);有的是创作歌曲,但也与地方传统民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和风格,具有内在音乐动机和神韵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沂蒙革命历史歌曲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歌曲的形式主要有根据传统民歌曲调填新词或根据民歌因素创编及创作歌曲三种情况,本文以此入手进行概括性梳理和探讨。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歌曲创作为精神武器,鼓舞了军民的杀敌士气,瓦解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革命歌曲吹响了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战斗号角,成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的重要精神食粮。
(一)创作歌曲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革命豪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战地和农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不仅丰富了战时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鼓舞和发动我广大抗日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心声,也吹响了根据地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
由沙洪作词,王久鸣作曲的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创作于1940年“7·1”前夕,地点是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为纪念党的19岁生日和向抗大一分校党代会献礼而作。“歌曲的两位作者满怀着对党的激情,各自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创作出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反映了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跟着共产党走》产生后近10年间,开始在山东地区的军民中传唱,并逐渐传遍华东、华北等地的解放区和敌占区,影响十分广泛,后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播放,由于苏联某代表听着有点像他们的革命歌曲《光荣的牺牲》,因此对抄袭和模仿过于敏感小心的我华东局的某些领导对其做了临时禁播放、禁演唱的决定。然而就是这一临时的决定,使此歌曲消沉了二十多年,曲作者也被莫名其妙地加上了“抄袭”的罪名。幸好三中全会后,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此歌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该作品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采用小调式写成,单乐段结构形式。开始主题乐句的呈现和变化重复,大三度(3-1)和纯五度(低音6-3)两个主导音程有机结合以及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恰当运用,塑造了承前启后、浩浩荡荡、波澜起伏的音乐形象,把党的灯塔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句是主题的发展,采用合头换尾的形式,结束在主音上,是党的舵手地位的肯定回答;第三句是主题的进一步引申与发展,皆为弱起节奏,用更加昂扬的曲调,表达人民群众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由衷赞美;第四句、第五句是重复关系,也是作品的高潮所在,进一步表达了永远跟党走,人类一定要解放的坚强信念。本作品,歌词韵律和谐,词义逻辑紧密,与曲调结合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沂蒙山小调》是广为人知的山东民歌,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为反对反动会道门武装组织“黄沙会”,唤醒民众认清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嘴脸,山东“抗大”一分校的阮若珊同志创作了《反对黄沙会》的歌词,并由她的战友李林根据儿时记忆的山东或河北的民歌曲调加工、改编而成,直到1940年6月黄沙会被八路军打散之后,易名为《沂蒙小调》,歌词也改为抗日内容。后来由于战争的因素和原始传播的局限性,淡忘了作者,遗失了歌名,因而1953年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几位军旅艺术家(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把其作为沂蒙民歌进行了适应时代的修改和补充,即:保留了原来抒情起兴的前两段,增添了歌唱农村、歌唱共产党的词句,题目定为《沂蒙山小调》。直到2000年3月还把此歌作为蒙阴县民歌,纳入经典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由此可见,此歌的曲折经历非同一般。
在80年的历史征程中,《沂蒙山小调》还被一些影视和舞剧作为插曲或用它作为主题音乐。如电影《红日》、电视剧《南下》《[BFQ]沂蒙》、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頌》、全国运动会等,都或作为主题曲或作为插曲或作为背景音乐使用过。《沂蒙山小调》早已深入山东人民的心灵,成为中国的一个亮丽文化符号。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民歌是通过人们搜集、整理或回忆一首民歌曲调或利用外国和异族的民歌曲调,再填上适时合众的歌词来启迪民众、教育民众或激励军民斗志。关于《沂蒙山小调》曲调来源众说纷纭,作曲家商易说:“它的风格非常独特,与其他山东民歌相近之处甚少,很像河北、山西、山东民间音调的混血儿。”[2]通过研究发现,《沂蒙山小调》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极为形似:均为徵调式且四句落音相同,《沂蒙山小调》实是将《小白菜》的旋律音作为骨干音并通过加花而得。然而,《沂蒙山小调》已脱胎于原始民歌《小白菜》,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旋律抒情,却体现了山东人民质朴、爽朗的性格。 (二)革命民歌
山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年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这艰苦的战争年代中流传着大量的革命民歌,成为战斗的号角,鼓舞人民去争取胜利。这些民歌内容广泛表现了革命战争的各个方面,流传在沂蒙山区的革命民歌不计其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反映沂蒙军民战斗题材的民歌
敌人的压迫越重,人民反抗的力量就越大,沂蒙老区的革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游击战争。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菜刀、长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不论是山区、丛林,还是在乡镇、平原,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烽火,给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最多,主要有:《山东本太平》《抗日小唱》《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孙祖战斗》《鼻子山战斗》《九子峰战斗》《西安乐战斗》《铁峪伏击战》《攻打沂水城》《打蒙阴城小调》等。
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我广大军民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进行了顽强卓绝的斗争,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信心百倍地打击敌人,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日小唱》,是流传在临沂的一首代表性抗日民歌,是临沂市文化馆邢宝俊同志于1957年搜集记谱的革命民歌。
该作品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1-12小节,分为三个乐句;第二段13-24小节,同样有三个短句构成,调性为F宫五声调式。歌曲旋律中56的小七度进行(第三、九小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形成此歌的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旋法与极具特色的歌词和衬腔相融合,既增加了歌曲风趣幽默的色彩,又凸显了沂蒙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1年11月,日军五万重兵“扫荡”沂蒙山区,敌华北派遣军总司令佃俊六亲自指挥,采用“铁壁合围”战术,用了七周多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空前残酷地“扫荡”了沂蒙山区。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英勇的沂蒙军民没有气馁,没有恐惧,同敌人展开了极为艰苦的战斗。先后经历了“马牧池突围”“留田突围” “黄山坪突围” “狼窝子突围” “大青山突围”等残酷的战斗,共歼灭日伪军2200多人,沂蒙军民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坚守了沂蒙根据地。在反“扫荡”最艰苦、最困难的日子里,革命歌曲《困难是炬火》与其姊妹歌曲《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勇气。
本作品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写成。第一段(1-16小节),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乐段结构形式,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本鬼子扫荡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强烈愤慨,建立在F宫调式上。第二段(17-33小节),采用不规则的三个长短句构成,气息短促、富有活力,调性转为D羽调式,把抗日军民采用灵活的战术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段(34-53小节),节奏拉宽、音区提高,在D羽调上展开,形成了作品的高潮,塑造了沂蒙军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
2.歌颂抗日军民革命精神的民歌
为了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我抗日军民展开了殊死搏斗。勤劳、勇敢而又善良的沂蒙人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抗日军民的光辉形象和精神编成民歌加以歌颂和宣传,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类题材的歌曲有:《八年抗战》《八路军上前线》《打倒侵略的强盗》《大青山精神永不忘》等。
大青山位于费县与沂南县交界处双堠镇西南处,系蒙山支脉,因松林茂密、四季常青而得名,山峰海拔686.2米。1941年11月29日,我机关和主力部队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30日凌晨开始,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向我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军民发起攻击。经过30日凌晨至当日下午四五点钟的艰苦奋战,部队突围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这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万余非战斗人员与装备精良的五万三千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九千人的顺利突围,敌人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彻底破灭。
这场战斗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与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夫妇、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工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人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在距大青山战斗遗址10公里的西梭庄村建立了烈士陵园,以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1977年12月,大青山战斗遗址被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赞颂共产党、八路军和英雄人物题材的民歌
在抗日战争期间,勤劳勇敢的沂蒙军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打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人物,所以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也特别多。主要有:《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我们的连长何万祥》《歌唱参军好儿郎》《歌唱模范青年高洪安》《歌唱徐敏山》《歌唱于大娘》《歌唱彭大娘》《张大嫂掩护八路军》《欢送朱富胜上延安》等。
4.反映人民群众支持抗战题材的民歌
我们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是全国亿万人民对战争的全力支援。抗日战争期间,沂蒙人民积极支持抗战,倾尽全部的人力与物力,全心支持抗战,与八路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永不磨灭的沂蒙精神。反映此类题材的民歌有:《军民合作打倒日本鬼》《抗日军人家属最光荣》《李玉蘭劝丈夫参军》《十送郎君到前线》《踊跃参军》《做军鞋》《大辫子甩三甩》《纺线歌》《缝好衣裳送前方》等。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力量逐步扩大,拥有百万大军,作战方式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为主而转入了运动战和攻坚战。在粉碎国民党向山东的重点进攻后,进入了全面的战略反攻。因此,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创作也转向了有关解放战争的题材。
(一)创作歌曲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指挥雄兵百万,摧毁了卖国的蒋家王朝。一批批文艺骨干也纷纷走向最前线,用音符和歌声作为武器唱出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唱出了对共产党、毛主席和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唱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和其必定灭亡的信念,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以沂蒙山为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窃取胜利成果的妄想。在部队中出现了许多军旅词曲作家,他们以音乐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代表作品有:《打》吴镇词,沈亚威曲(1946);《决战之歌》绛夫词,沈亚威曲(1947);《[BFQ]山是我们开》,晓河词曲(1946);《靠我们打胜仗》严寒词,晓河曲(1946年);《依靠群众》仲樵编词曲(1947)。
《决战之歌》是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沈亚威创作的一首革命歌曲,采用大调式写成。1947年初,敌人又集重兵于陇海线并调集济南的部队南下,造成对我军南北夹击的态势,妄图与我进行决战。我指挥部决定先歼北路之兵,用种种办法造成在南线与敌决战的假象,使敌人对我军的行动判断失误。这首歌实际是为了迷惑敌人而作的宣传品,散发到前沿阵地。作者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指出了蒋家王朝必然灭亡,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与决心,绛夫实际是陈毅同志的笔名。
这是一首铿锵有力、催人振奋的革命歌曲,采用并列三部曲式写成。前四句为第一乐段,由单一主题运用模进手法发展而成,音乐由bE大调开始转至属调bB调上结束(第21小节)。第二乐段(22-50小节),号召抗战军民积极行动起来,音乐情绪变得更加自豪,与第一乐段一样,调性由bE大调开始转至属调bB调上结束。第三段(51-75小节),表达了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及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二)革命民歌
我们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另一方面是全国亿万人民对战争的全力支援。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感人故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永不磨灭的沂蒙精神。
《七十四师消灭光》,是产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革命民歌,由临沂苍山县著名民歌手杜雁秋演唱。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孟良崮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人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作品为两句体乐段结构,七段歌词,用叙事的方式讴歌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及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歌曲中衬词“咚格龙格锵锵锵”颇具地方特色,是战斗胜利后,人民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欣鼓舞场面的真实写照。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沂蒙山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为沂蒙山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沂蒙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生活的高尚情操,艺术家们仍然以当年革命战争为题材,创作了許多歌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红嫂颂》等,这些具有新思想、新风貌的歌曲,激励着沂蒙人民牢记革命传统,跟着共产党走,永远向前进。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是山东解放区人民歌颂家乡和子弟兵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采用胶东民歌《赶集》的音调作为素材写成,由任桂珍演唱。
《红日》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摄制的一部故事影片。他是剧作家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汤晓丹导演。故事描写1946年冬,国民党军队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我军沈振新部与蒋介石“王牌”整编七十四师激战之后,主动北撤山东。敌七十四师张灵甫更加猖狂,配合八十三师等二十万人又向山东沂蒙山区进犯,企图与我军决战,在孟良崮战役中,敌七十四师被我军全歼,并击毙了张灵甫。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是徵调式、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作品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是唱家乡的山和水;第二段歌唱军民鱼水情;第三段歌唱解放区的丰收景象。从衬词“哎”之后是B段,它是前面乐段(A段)的扩充段,仅仅有两个乐句,“得儿哟,依儿哟”是虚词,带有胶东地方特色,表现歌唱者的愉快心情。
大型芭蕾舞剧《沂蒙颂》于1971年开始创作,1972年初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一炮打响。怀抱婴儿的英嫂,用自己的乳汁救下解放军伤员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1975年5月16日,精简版《沂蒙颂》由八一电影制片搬上银幕,这部红色艺术经典从此风靡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剧中,由《沂蒙山小调》衍化而来的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不胫而走,并传唱至今。
作品采用通谱歌形式,有两个乐段构成,六声宫调式(加变宫)。第一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为主题句,有两个乐节构成,旋律由高向下起伏跌宕,抒情婉转,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八百里沂蒙美丽的山水画,把我们的思绪立刻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中间是六小节的间奏,接着进入第二乐段。第二段由六个乐句构成,采用开始的主题旋律做引申式发展,讴歌了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沂蒙红嫂舍身救人,奉献革命的伟大精神,使我们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这六个字的分量。在革命老区,当年家家都是医院,人人都是护士,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爱胜于亲人,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整体音乐特点
通过对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发现其在创作时的一些重要规律融入其中,现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结构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除了少数歌曲如《抗日小唱》《决战之歌》之外,多为单乐段结构,结构匀称,节奏规整,多为典型的四句体乐段。
(二)调式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无论是革命民歌还是创作歌曲,除了极少数作品如沈亚威创作的《决战之歌》运用了大小调式进行创作外,多为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加变宫),并且多为单一调性,很少有转调现象。 (三)旋律方面的特点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旋律多种多样,变化极为丰富。在叙事歌曲中多为级进旋律,在歌颂题材的歌曲中多为级进与跳进相结合,旋律发展手法多为重复法,模进法和引申法等。
(四)歌词方面的特点
1.叙事性特点
许多革命歌曲的歌词特别是赞颂英雄人物和战斗生活的民歌,如《抗日小唱》《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孙祖战斗》《鼻子山战斗》《九子峰战斗》《西安乐战斗》《铁峪伏击战》《攻打沂水城》《打蒙阴城小调》等,表现极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成为一场场战争的真实记录,也成为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进行革命艺术教育的好教材。
2.赞颂性特点
各个时期的沂蒙革命历史歌曲的歌词多具有赞颂性的特点,多用比喻、比拟、象征的手法,赞美共产党、革命领袖以及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如在《跟着共产党走》中词作者把“共产党”比作“灯塔” “舵手”,把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浓郁的地方特色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歌词多样,内容丰富,到处体现了沂蒙山区浓厚的地域特色。情感真挚,贴近生活,每一首歌词都是一首精美的小诗,每一首歌词都有一个典型的故事。淳朴的地方语言与激情、動感、自豪、坚定的曲调相结合,为沂蒙历史歌曲增添了几多色彩。
结 语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是山东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百里沂蒙,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之的“红歌”。
“红歌”,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以朴实通俗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了沂蒙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唱出了对驱逐倭寇,消灭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唱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情。
沂蒙革命历史歌曲以其朴素的情感、独特的魅力,影响和感染了代代齐鲁大地的优秀儿女,使我们在激情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愿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秦丕山,刘 洁.沂蒙红歌集[M].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2.
[2]商 易.从《沂蒙山小调》想起的[N].联合时报,1990-07-09.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