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尤其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患者几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5%,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使相邻的神经根脊髓等遭到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有密切关系,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承载最大,并且是疼痛的易发部位,腰椎伤病与其承载异常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腰椎前凸,由于负重使椎体及椎间隙前宽后窄,椎间盘前宽后薄,一旦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腰部肌肉及韧带组织就处于非正常受力状态,易发生相应部位的劳损性疼痛。腰椎的负荷过大,站立时,躯干、双上肢和头颈部的重量要经过腰椎向下传导,坐位时,重力对腰椎的影响可略微减少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常见的有:①腰部疼痛,可有明显的扭伤或外伤史;②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③肌力减弱;④间歇性跛行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围。从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由于居处潮湿,涉水畏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时,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滞留于腰部枢纽。寒性收引,湿性黏滞,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疼痛,转侧不利。日久经络失养,气血亏虚,不能温运四肢,则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所以本病多位足太阳膀胱经处。祖国医学认为,腰间盘突出症是在先天秉赋不足的基础上,加之劳累太过,或年老体弱,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生。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肝肾亏虚,血无以藏,经络失养无以濡养四肢,则见下肢疼痛麻木。复又感受风寒湿之邪,故越加病重,外邪久居体内,越加肝肾亏虚,如此不良循环,以致腰疼反复发作。故《景岳全书》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直虚证也”。
治疗:首先采取持续牵引疗法,患者采取俯卧位,用腋-小腿固定方式,一般牵引时间较长大于半小时以上,牵引力适中(≤自身体重)牵引次数以每周2~3次为宜,其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外力拉宽椎间隙,降低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以促进神经根炎症、水肿的吸收,是腰椎(主要是L3~S1骶的椎间隙增宽)。研究表明,腰椎间隙在牵引后较牵引前可增宽1.5~2mm,椎间隙增宽可使间隙内形成负压,有利于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后纵韧带受外力牵拉变紧,亦可使突出物回纳。同时持续的牵引能使腰椎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运动时的压力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和水肿的吸收,还可松弛腰背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使腰椎后关节细小异常恢复正常,使脊柱后关节嵌頓的滑膜复位。牵引半小时后取下,嘱患者休息10分钟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是在持续牵引后所进行的,根据中医辨证主要有:①气滞血瘀型腰痛: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隔日治疗1次,10次1个疗程。方义: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到去瘀生新之效。②寒湿腰痛:治则:温经通络,行气除湿。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方义:肾俞、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腰阳关为局部取穴,有疏通局部经气,行气止痛的作用;关元俞、大肠俞、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委中为循经取穴,取“腰背委中求”之义,以疏通膀胱经经气。③肾虚腰痛:治则:补肾壮腰。外方:肾俞、大肠俞、命门、腰眼、志室、太溪。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方义:腰为肾之府,取肾俞以益肾气;大肠俞通络止痛;命门、腰眼针灸并用以温肾益精;志室、太溪滋补肾阴。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上述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腰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有密切关系,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承载最大,并且是疼痛的易发部位,腰椎伤病与其承载异常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腰椎前凸,由于负重使椎体及椎间隙前宽后窄,椎间盘前宽后薄,一旦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腰部肌肉及韧带组织就处于非正常受力状态,易发生相应部位的劳损性疼痛。腰椎的负荷过大,站立时,躯干、双上肢和头颈部的重量要经过腰椎向下传导,坐位时,重力对腰椎的影响可略微减少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常见的有:①腰部疼痛,可有明显的扭伤或外伤史;②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③肌力减弱;④间歇性跛行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围。从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由于居处潮湿,涉水畏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时,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滞留于腰部枢纽。寒性收引,湿性黏滞,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疼痛,转侧不利。日久经络失养,气血亏虚,不能温运四肢,则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所以本病多位足太阳膀胱经处。祖国医学认为,腰间盘突出症是在先天秉赋不足的基础上,加之劳累太过,或年老体弱,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生。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肝肾亏虚,血无以藏,经络失养无以濡养四肢,则见下肢疼痛麻木。复又感受风寒湿之邪,故越加病重,外邪久居体内,越加肝肾亏虚,如此不良循环,以致腰疼反复发作。故《景岳全书》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直虚证也”。
治疗:首先采取持续牵引疗法,患者采取俯卧位,用腋-小腿固定方式,一般牵引时间较长大于半小时以上,牵引力适中(≤自身体重)牵引次数以每周2~3次为宜,其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外力拉宽椎间隙,降低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以促进神经根炎症、水肿的吸收,是腰椎(主要是L3~S1骶的椎间隙增宽)。研究表明,腰椎间隙在牵引后较牵引前可增宽1.5~2mm,椎间隙增宽可使间隙内形成负压,有利于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后纵韧带受外力牵拉变紧,亦可使突出物回纳。同时持续的牵引能使腰椎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运动时的压力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和水肿的吸收,还可松弛腰背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使腰椎后关节细小异常恢复正常,使脊柱后关节嵌頓的滑膜复位。牵引半小时后取下,嘱患者休息10分钟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是在持续牵引后所进行的,根据中医辨证主要有:①气滞血瘀型腰痛: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隔日治疗1次,10次1个疗程。方义: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到去瘀生新之效。②寒湿腰痛:治则:温经通络,行气除湿。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方义:肾俞、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腰阳关为局部取穴,有疏通局部经气,行气止痛的作用;关元俞、大肠俞、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委中为循经取穴,取“腰背委中求”之义,以疏通膀胱经经气。③肾虚腰痛:治则:补肾壮腰。外方:肾俞、大肠俞、命门、腰眼、志室、太溪。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或针灸并用。方义:腰为肾之府,取肾俞以益肾气;大肠俞通络止痛;命门、腰眼针灸并用以温肾益精;志室、太溪滋补肾阴。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上述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