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网络上流行“史上最牛”之说。如果有谁要进行“史上最牛文科补习班班主任”评选,我首先给81岁高龄的顾志鸿老师投一票。
天才的文科补习班班主任
创建于1942年的靖远县第一中学,是甘肃省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靖远一中的高级教师、甘肃省教育厅“园丁奖”获得者顾志鸿,是甘肃省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之一。
顾志鸿的语文课教得非常好,特别是古文和写作,讲得风趣幽默,通俗生动,很受学生追捧。但他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天才的班主任艺术”。
办补习班,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战线的一大景观。靖远县是个实际人口近50万的教育大县,当时全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基本上都配置在县一中和县二中这两所学校。顾志鸿1982年首带一中文科补习班,一举拿下全省文科高考录取指标的1/20,从此一炮打响,与文科补习班结下了难解之缘。
顾志鸿在靖远一中任文科补习班班主任14年,输送大学生600多人。数量之多,令人惊羡。他所带的文科补习班,屡创高考上线人数奇迹,也创下了一中文科招生的“金字招牌”。
我们86级文科补习班,是顾老师带的一个107人的“超级大班”。当年这个班有75人考上大学,不仅创了一中“纪录”,也在全国放了一颗“卫星”。那一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人数57万人,录取率不及30%。甘肃这个欠发达省份的文科录取比例更是要低许多。
在那个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代,考上大学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落榜同樣是一件有如“天塌下来”般的大事。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差不多是从“农门”到“龙门”的唯一出路。顾老师的影响和价值就在于,他带动学生努力和付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学子们的命运。由此,他也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补习生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文科补习生群体又是这支“特殊大军”中特别的一支。当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理科吃香,文科不受重视。那时选择学文科,都会招致非议,高考失败再补习,文科生都有一种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的感觉。
文科补习生,是中学校园里情感世界最丰富的一群人,是充满梦想又充满迷茫的一群人,是十分敏感、脆弱而又十分自尊、自傲的一群人,是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压力山大”又苦苦挣扎的一群人……他们的苦闷、徬徨、叛逆、矛盾、转型、突围,构成了中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时代的召唤和命运的安排,军人出身的顾志鸿,就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头”——文科补习班班主任。
必修课:每日必骂
那时候,文科补习生及家长提起顾志鸿,可以说是如雷贯耳,“骂”名在外。
我们86级文科补习班,是一支典型的“杂牌军”。我们班有刚“回炉”的“新面孔”,也有号称“高八”生的“老江湖”;有本校“直补”的,也有外校“转补”的;有“文补文”的,也有“理补文”的。这个所谓的“班”,一开始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带这样的班,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小心翼翼,温言软语,唯恐给这些“受伤的心灵再撒把盐”。而顾老师的风格是直面现实,“说破无毒”。
挨骂,在顾老师的班上成了一门名副其实的“必修课”。印象中,他基本上是“每日必骂”,“逢讲必骂”。调皮捣蛋的、吊儿郎当的、悲观失望的、狂妄自大的、看破红尘的、老气横秋的……各色人等、各种现象,都在他开骂之列。
多年后我们发现,“爱骂”,固然有其脾性耿直刚烈的因素,但“会骂”,正是他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方式,是他带补习班的一种领导艺术。
他的“骂”名五花八门,想得起来的有“狗游”、“夯克”、“二货”等,好像把谁都骂到了,又好像骂的都是别人。甚至他“骂名”的含义,大家也难确定。他也时常发出“不好好学就趁早滚回去”、“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等吼声,但没见有一个同学“滚”回去。
回味他的“骂”,以“扫射式”居多,“点射式”较少;“抽象性”居多,“具体性”较少;“调侃类”居多,“正经类”较少。听他的“骂”, 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我们彼此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或精神默契。甚至一段时间没听到他的“骂”声,倒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或哪个地方有些不正常了。
他的“骂”,让我们明白:“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该释然的一定要释然,该面对的一定要面对,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因此,要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珍惜当下,抓住未来。
他的“骂”,“骂”掉了补习生们的“三等公民”之感。大家放下了“我不行”的思想包袱,不再低头走路,不再老气横秋,个性得以张扬,活力得以激发,班上那种颓唐、消沉、暮气消失了,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氛围悄然形成。
他的“骂”,使大家的心胸和视野更开阔了,不再那么敏感、脆弱、封闭了,不再把分数看得那么重了,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不知不觉中,有些东西看开了,有些东西看淡了,心态更正常了,抗挫折能力更强了,对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最大的精神享受:跑题10分钟
求学进入“补习”阶段,人生进入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补习生的压力空前,竞争空前,学习忙碌而紧张,生活枯燥而单调。
补习班上,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多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了,多数人都变成了“沉默的羔羊”。补习生的生活,沉闷而压抑;补习生的青春,忧郁而残酷。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补习生能否“补考”成功,不仅仅要补上知识和方法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在精神上站起来。
顾志鸿每天的“跑题10分钟”,便是我们补习生活期间的最大精神享受。
补习班上,和同学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不管是正课,还是自习课,顾老师在讲书本上的正课前,通常会有5~10分钟“不务正业”演讲,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跑题十分钟”。
在我们补习的那个“一切为了应试”的功利年代,教育也变得有些市侩。但凡不考的,老师都不教。但顾志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重高录取率这个神奇的指挥棒,但不功利。他的“跑题10分钟”,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些“闲学”、“杂学”,都是高考中不考的“无用”东西,但走向社会后,学生会慢慢品出它是弥足珍贵的“心灵鸡汤”。
我们的自信就是在他的“跑题10分钟”中逐步建立的。悲观失望、怀疑自己、自卑消沉,是补习生的普遍心态。顾老师对我们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自信式激励法”。他在班上反复提的口号有“力争全盘端,稳操60名”、“你们好好给我露一鼻子” 、“你们个个都是重型炮弹”、“我就是要在你们这儿结一大瓜”等,很提气,很给力,很“正能量”。
多年后,有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名叫《亮剑》。我们这些在顾志鸿班上补习过的同学在一起议论时,都觉得他神似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将军,都有那么一种“劲”,带出的队伍那都是“嗷嗷叫”。
在顾志鸿每天的“跑题10分钟”中,我们品味生活,也思考人生。他的“跑题10分钟”,有时是一种“心理辅导”,有时是一次“思想风暴”,有时是一场“精神盛宴”,我们在他的引导下,一边“疗伤”,一边拼搏,一边收获。
是顾志鸿的学生,身上都印上了他精神气息的某种烙印。他的学生身上,都有某种傲骨,某种正气,一个个个性鲜明,不屈不挠。这些同学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走向社会后,更从容和达观,更智慧和成熟,人生的道路更宽广。
在我们命运的转折点,在我们人生的低谷期,我们有幸遇见了顾志鸿老师。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出了阴郁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补”出了新的人生。
天才的文科补习班班主任
创建于1942年的靖远县第一中学,是甘肃省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靖远一中的高级教师、甘肃省教育厅“园丁奖”获得者顾志鸿,是甘肃省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之一。
顾志鸿的语文课教得非常好,特别是古文和写作,讲得风趣幽默,通俗生动,很受学生追捧。但他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天才的班主任艺术”。
办补习班,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战线的一大景观。靖远县是个实际人口近50万的教育大县,当时全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基本上都配置在县一中和县二中这两所学校。顾志鸿1982年首带一中文科补习班,一举拿下全省文科高考录取指标的1/20,从此一炮打响,与文科补习班结下了难解之缘。
顾志鸿在靖远一中任文科补习班班主任14年,输送大学生600多人。数量之多,令人惊羡。他所带的文科补习班,屡创高考上线人数奇迹,也创下了一中文科招生的“金字招牌”。
我们86级文科补习班,是顾老师带的一个107人的“超级大班”。当年这个班有75人考上大学,不仅创了一中“纪录”,也在全国放了一颗“卫星”。那一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人数57万人,录取率不及30%。甘肃这个欠发达省份的文科录取比例更是要低许多。
在那个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代,考上大学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落榜同樣是一件有如“天塌下来”般的大事。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差不多是从“农门”到“龙门”的唯一出路。顾老师的影响和价值就在于,他带动学生努力和付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学子们的命运。由此,他也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补习生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文科补习生群体又是这支“特殊大军”中特别的一支。当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理科吃香,文科不受重视。那时选择学文科,都会招致非议,高考失败再补习,文科生都有一种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的感觉。
文科补习生,是中学校园里情感世界最丰富的一群人,是充满梦想又充满迷茫的一群人,是十分敏感、脆弱而又十分自尊、自傲的一群人,是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压力山大”又苦苦挣扎的一群人……他们的苦闷、徬徨、叛逆、矛盾、转型、突围,构成了中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时代的召唤和命运的安排,军人出身的顾志鸿,就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头”——文科补习班班主任。
必修课:每日必骂
那时候,文科补习生及家长提起顾志鸿,可以说是如雷贯耳,“骂”名在外。
我们86级文科补习班,是一支典型的“杂牌军”。我们班有刚“回炉”的“新面孔”,也有号称“高八”生的“老江湖”;有本校“直补”的,也有外校“转补”的;有“文补文”的,也有“理补文”的。这个所谓的“班”,一开始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带这样的班,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小心翼翼,温言软语,唯恐给这些“受伤的心灵再撒把盐”。而顾老师的风格是直面现实,“说破无毒”。
挨骂,在顾老师的班上成了一门名副其实的“必修课”。印象中,他基本上是“每日必骂”,“逢讲必骂”。调皮捣蛋的、吊儿郎当的、悲观失望的、狂妄自大的、看破红尘的、老气横秋的……各色人等、各种现象,都在他开骂之列。
多年后我们发现,“爱骂”,固然有其脾性耿直刚烈的因素,但“会骂”,正是他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方式,是他带补习班的一种领导艺术。
他的“骂”名五花八门,想得起来的有“狗游”、“夯克”、“二货”等,好像把谁都骂到了,又好像骂的都是别人。甚至他“骂名”的含义,大家也难确定。他也时常发出“不好好学就趁早滚回去”、“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等吼声,但没见有一个同学“滚”回去。
回味他的“骂”,以“扫射式”居多,“点射式”较少;“抽象性”居多,“具体性”较少;“调侃类”居多,“正经类”较少。听他的“骂”, 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我们彼此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或精神默契。甚至一段时间没听到他的“骂”声,倒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或哪个地方有些不正常了。
他的“骂”,让我们明白:“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该释然的一定要释然,该面对的一定要面对,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因此,要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珍惜当下,抓住未来。
他的“骂”,“骂”掉了补习生们的“三等公民”之感。大家放下了“我不行”的思想包袱,不再低头走路,不再老气横秋,个性得以张扬,活力得以激发,班上那种颓唐、消沉、暮气消失了,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氛围悄然形成。
他的“骂”,使大家的心胸和视野更开阔了,不再那么敏感、脆弱、封闭了,不再把分数看得那么重了,不再那么患得患失了。不知不觉中,有些东西看开了,有些东西看淡了,心态更正常了,抗挫折能力更强了,对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最大的精神享受:跑题10分钟
求学进入“补习”阶段,人生进入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补习生的压力空前,竞争空前,学习忙碌而紧张,生活枯燥而单调。
补习班上,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多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了,多数人都变成了“沉默的羔羊”。补习生的生活,沉闷而压抑;补习生的青春,忧郁而残酷。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补习生能否“补考”成功,不仅仅要补上知识和方法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在精神上站起来。
顾志鸿每天的“跑题10分钟”,便是我们补习生活期间的最大精神享受。
补习班上,和同学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不管是正课,还是自习课,顾老师在讲书本上的正课前,通常会有5~10分钟“不务正业”演讲,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跑题十分钟”。
在我们补习的那个“一切为了应试”的功利年代,教育也变得有些市侩。但凡不考的,老师都不教。但顾志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重高录取率这个神奇的指挥棒,但不功利。他的“跑题10分钟”,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些“闲学”、“杂学”,都是高考中不考的“无用”东西,但走向社会后,学生会慢慢品出它是弥足珍贵的“心灵鸡汤”。
我们的自信就是在他的“跑题10分钟”中逐步建立的。悲观失望、怀疑自己、自卑消沉,是补习生的普遍心态。顾老师对我们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自信式激励法”。他在班上反复提的口号有“力争全盘端,稳操60名”、“你们好好给我露一鼻子” 、“你们个个都是重型炮弹”、“我就是要在你们这儿结一大瓜”等,很提气,很给力,很“正能量”。
多年后,有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名叫《亮剑》。我们这些在顾志鸿班上补习过的同学在一起议论时,都觉得他神似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将军,都有那么一种“劲”,带出的队伍那都是“嗷嗷叫”。
在顾志鸿每天的“跑题10分钟”中,我们品味生活,也思考人生。他的“跑题10分钟”,有时是一种“心理辅导”,有时是一次“思想风暴”,有时是一场“精神盛宴”,我们在他的引导下,一边“疗伤”,一边拼搏,一边收获。
是顾志鸿的学生,身上都印上了他精神气息的某种烙印。他的学生身上,都有某种傲骨,某种正气,一个个个性鲜明,不屈不挠。这些同学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走向社会后,更从容和达观,更智慧和成熟,人生的道路更宽广。
在我们命运的转折点,在我们人生的低谷期,我们有幸遇见了顾志鸿老师。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出了阴郁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补”出了新的人生。